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782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當一個人心高的時候,容易口出狂言。 當一個人眼高的時候,容易傲視一切。 而當一個人手高的時候,才會心生敬畏。
只堅持手高,這樣的人,在烹飪界,形容李志順也許正合適。
他是百年老號二合館的傳人,是曾經的“當代國廚”侯瑞軒的關門弟子。30年從藝,他最信奉老師說的那句話:把菜當命做。
深秋,鄭州經三路上文學院里森森的綠蔭開始泛黃。李志順坐在自己的小館子里,開始講那些有關技藝的故事。
▲大門兩邊刻有:治大國若烹小鮮,辦小宴如做大餐。
“做廚師就要對行業尊敬。對行業不尊敬,給你龍肝鳳膽都不行!安身之道滋于食,救命之道方用藥。三百六十行里,只有廚師和醫生的衣服是白色的。我對廚師的定位比醫生還高。”
這是10月17日,在中原美食節上,李志順對著60多名廚師說的一段話。這段話,讓圈內人感動了許久。
李志順,業內都稱呼他“李師”——這是對一個廚藝精深的廚師的敬稱。
對于他的技藝,或許不需要去看那數不盡的榮譽和獎項,只要看一條就夠了:他是原釣魚臺國賓館總廚師長侯瑞軒的關門弟子。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但一個人的成功,肯定跟他的出身是有關聯的。
就如同李志順,他能成為一個烹飪大師,顯然跟他生在廚師之鄉長垣分不開。
1979年,李志順在長垣縣里的飯店,做了一名小學徒。雖是小縣,也是臥虎藏龍。他師從陶永昌,以及一代名廚趙嵩山等。
誰都知道學徒是最苦的,但不吃三年苦,不從最基本的活做起,根基不會打牢。李志順最經常做的事就是切丁、切絲、切片。一天下來,胳膊都抬不起來。
以致于多年后在我們的采訪中,李志順對“氣球上切肉絲”、“蒙眼拉面”之類的“絕活”,覺得很沒意思,“什么‘絕活’?這是每一個廚師都應該掌握的基本功。”
而后在1988年,中原油田組建北京辦事處,李志順被派去籌建餐廳。在那里,他邂逅了生命里的貴人侯瑞軒。
侯瑞軒大師作為從長垣走進釣魚臺國賓館的“當代國廚”,接待過無數外國元首,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服務過,但絲毫沒有想象中的傲氣。
虛懷若谷、親切平和,對于他的最后一個弟子李志順一見如故,且真是手把手地教這個弟子國宴精粹。
以周恩來最喜歡的那道清湯獅子頭為例。李志順學做的時候,曾因掛糊不到位,出來的獅子頭不圓不光,口感也達不到入口即化。
侯瑞軒解釋說,獅子頭口感要好,必須先選好肉,五花肉要有三層的肥肉,切成綠豆瓣大小的碎丁。荸薺也不能一拍了事,也得切成同樣大小的丁丁,然后做餡兒。餡不是攪一攪就成,要摔打上勁兒。
最關鍵的是下鍋之前,肉餡掛糊,不能抓一把蛋液胡亂在手里團一團就得了。需要兩只手沾滿蛋液,然后肉團在兩只手里輕重適度地倒來倒去,讓每一個角度都沾滿蛋液,這樣出來的獅子頭才又光又圓。
▲清湯獅子頭
侯瑞軒對李志順說,做菜掌握每一道程序技藝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心。
“你要和你的菜發生感情,用心來感受,產生共鳴,這樣的菜才會是精品。”
因為深厚的基本功,李志順掌握了很多瀕臨失傳的豫菜的制作方法。李志順說,以簡單吃個鴨子為例:鴨子加蔥姜入味兒,蒸兩個小時至酥爛,趁熱把骨頭剔去,把鴨子修成平行的方塊,再刮骨,大火下塊油炸,可以卷著吃,也可以像烤鴨吃,“這叫吃鴨子不見骨頭。”
因為河南長期地處中原,歷史上建都多,豫菜受宮廷菜的影響巨大。宮廷菜最大的特點,就是精致、工序繁復,絕不容許有刺或者骨頭,“想想看,皇上敢讓魚刺給卡死嗎?娘娘吃肉好意思剔骨頭嗎?”
正因為工序復雜,火候食材要求極高,所以才能成為精品;可工序的繁復也是把雙刃劍。隨著戰亂、饑荒,這種曾經精美考究至極的菜肴、做法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
比如,河南比較獨特的做法“鐵鍋蛋”。用特制的鐵鍋蓋放火上燒紅。雞蛋打入碗內,攪勻,放入火腿丁、荸薺丁、蝦子和海米、味精、料酒、鹽水,鐵鍋放在小火上,將大油注入蛋漿中,并用勺慢慢攪動,防止蛋漿抓鍋——這里,鐵鍋既是盛器,又是工具,直接把盛器物的工具和烹飪技法結合到一起,現在已經很少有飯店會做;
▲鐵鍋漲蛋
“蔥椒熗”,也是河南的:把蔥和花椒在料酒里泡軟,用刀背砸,再剁,砸成蔥椒泥,用這個調料做成調味品,再做菜,如蔥椒熗魚片等;
▲蔥椒熗魚
“篦扒”,用鍋篦把原料放到上面,小火溫燉,熟透以后,把篦子起出來,酥爛不失其形;
▲篦扒素五彩
還有“凹(念wa)”,這種也是河南獨有的,是河南廚師結合悠久的文化和技藝發明出來的。具體做法是煤火封死后扎個眼,雞蛋打好,加兩碗水,低溫慢煮,一夜下來,把水蒸發掉了,剩下的又和雞蛋融在一起了,味道極好,營養又豐富。
這些豫菜里曾經極為出名的做法,因為費工費時,也賣不上價錢,現在很多飯店都不做了。
在李志順看來,有些精品做法日漸衰落,也是和一些廚師追求經濟效益,沉不下心來做菜有關。
真正的匠人,最重的追求是精神和文化,和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沒有關系。“只要你當了廚師,什么都是假的,唯有技藝才是真的,因為你的使命就是做這個事兒的。”
李志順說,現在受經濟大潮的沖擊,很多人都把根給忘掉了,一些廚師是怎么掙錢怎么來。在他看來,想學好廚師,最起碼得十年,沉下心去做10年。“其實做匠人,第一就是專心,第二就是耐得住寂寞和貧窮。”
寂寞和貧窮,李志順曾經深深領悟過。他在剛做學徒的時候,經常自費到各地看食材、學習,那時候沒錢,他往往幾角錢都得算好,住店多少,吃飯坐車花多少。
▲李志順在朝鮮美食交流會上接受記者采訪
哲人說,當一個人心高的時候,容易口出狂言。當一個人眼高的時候,容易傲視一切。當一個人手高的時候,才會心生敬畏。
對一個好廚師而言,敬畏食材,才會把食材當成有生命的東西來呵護。這樣的菜,是帶著人的溫度,端上餐桌的。
他一直記得那年的拜師儀式上,白發蒼蒼的師傅把關門弟子證書交給他時,那句顫巍巍的話:“要把菜做好,就必須把菜當成命來做。”
▲李志順與師傅侯瑞軒合影
這也許就是他們能成為大師的原因吧。是啊,這世間,誰會拿自己的命開玩笑呢?
好食記近期文章一覽
?老字號|炮火不及美食,老飯店昆曲正繞梁
?匠心好食|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一口香湯出仙閣
?中國好匠|一餅普洱熏出“開鍋元熏”
?老字號|冷天不戀熱被窩,這個早餐有多“嗲”?
?點心江湖之沈大成
?老字號|將錯就錯,念錯名字吃對食
來源:微信公眾號“好食記”
統籌:劉曉紅
編輯:閆太然
視覺:陳曉月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