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刻開搶年會現場名額
1522 期
因為“特產”引發聯想的頻率和效能太低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本文已經品牌圈圈(ID:Brand-Circle)授權轉載
1
大牌都不喜歡強調自己的“身世”
之前內參提到過海底撈的Slogan——來自四川的火鍋……好火鍋自己會說話。
不少讀者都說: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海底撈是四川的火鍋啊!
是的,只要你去過海底撈,就會發現:海底撈很少宣傳它來自四川,就算把Slogan貼出來,也往往只有后半句(好火鍋自己會說話),而沒有前半句(來自四川的火鍋)。
△ 這是海底撈以前的Slogan
現在已經換成了“一起嗨,海底撈”
這的確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其實,除了海底撈,很多其他的大品牌,似乎也不喜歡強調自己的“身世”,比如:
> 西貝——最開始它的定位是“西北民間菜”,后來幾經折騰,改成了現在的“西貝莜面村”; > 王老吉——它并沒有強調自己是來自廣東的涼茶(PS,涼茶就是廣東的特產); > 大白兔——它并沒有強調自己是來自上海的奶糖(PS,在上海的特產店,你一定會看到它); > KFC——它也早就沒有宣傳自己是來自肯塔基州的炸雞了; > 甚至包括東阿阿膠——雖然“東阿”就是個地名(東阿縣),但在其官網上,也并沒有著重體現地域特征,而是主打“滋補”的功效。
那么,為什么這些本身可以算“特產”的大品牌,都不說自己是“特產”,也不去強調“正宗”的概念呢?
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規模」——以上提到的幾個品牌,它們都是品類中的領導者。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強調自己是“正宗”或“特產”,那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我們,市場上還有很多其他品牌——相當于在消費者心智中,放棄了領先者的地位。
比如海底撈,它已經是火鍋餐廳中的老大了,但如果它依然堅持說“我是正宗的四川火鍋”,就相當于是在告訴消費者:
如果你要吃四川火鍋,就來我們家。但如果你要吃潮汕火鍋,港式火鍋和韓國火鍋等,那就去別家吧……
這顯然是不太明智的……
所以,海底撈就只會說自己是“好火鍋”……
(PS,“來自四川的火鍋”這句Slogan,在海底撈規模較小的時候,就是非常不錯的——一下子就能建立消費者認知)
當然,說它們因為規模大,所以才放棄“正宗”和“特產”的概念,的確有“以結果導原因”的嫌疑——畢竟,任何品牌都是從小規模起步,而不是一上來就是個大品牌……
而更加重要的因素,其實是「誘因」。
2
“特產”引發聯想的頻率和效能太低了
所謂的特產,其實就是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別著名的產品,有文化內涵或歷史,或只在某地才生產的一種產品。
比如:廣東的涼茶,杭州的龍井,北京的烤鴨,東阿的阿膠,川渝的火鍋……
它是以地區作為產品的誘因——比如:當人們想到某個地方,就更有可能會聯想到該產品;或者人們會因為喜歡某個地方,所以就更可能會喜歡那里的產品。
那么,為什么特產很難做成大品牌?
其實就是因為:若以地區作為產品的誘因,那引發聯想的「頻率」和「效能」就實在是太低了。
– ? –
頻率低
以王老吉為例。
如果最初它主打的并不是“怕上火喝王老吉”(功能),而是“正宗廣東涼茶”(產地),就意味著消費者必須要想到 “廣東特產”,才更有可能會想起王老吉這個品牌。
相比之下,“怕上火”才是頻率更高的誘因——只要你一看到火鍋、小龍蝦、辣椒,甚至只是因為晚上多吃了一口肉,就會想到“上火”,進而就更有可能會聯想到“能去火”的王老吉。
是的,要想讓產品的推廣更加順利,你必須要找到一個頻率較高的誘因。
這里還不僅僅是說特產,所有的產品都是一樣。
比如米克勞啤酒。
它原本的廣告語是“節假日(festival and holiday)最適合喝米克勞啤酒”。
最開始整個廣告都反響平平,直到后來調整為“周末最適合喝米克勞啤酒”之后,一下子就風靡了整個美國。
這里,其實就是因為:“周末”是比“節日”頻率更高的誘因。
再比如奇巧巧克力,也是因為它把自己與咖啡結合在一起,宣稱自己是咖啡的最佳伴侶,所以才有機會把一個逐年衰老的品牌,只用一年的時間就扭虧為盈。
這也是因為它綁定了“咖啡”——這個比“巧克力”頻率更高的誘因。畢竟在美國,大部分人每天都會喝咖啡,而巧克力更多只是偶爾的零食。(PS,這里的搭配僅僅是宣傳的概念,并不是說要把巧克力和咖啡綁定在一起銷售)
– ? –
效能低
說回特產的話題。
如果一個產品把自己定義成“特產”,除了引發聯想的頻率低,它引發購買的效能,普遍也是不高的。
還是拿王老吉舉例。
如果王老吉把自己定義成特產,是“廣東正宗涼茶”,那就相當于是在暗示消費者:“你是因為喜歡喝廣東的涼茶,所以才購買王老吉。”
但是,一般人為什么非要去喝廣東的涼茶呢?
不過,如果是主打“怕上火”,那就不一樣了——很多人都擔心自己會上火,這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購買理由。
是的,一個產品可能的賣點有很多(如性能,高端,新穎,便利性等),“正宗”只是其中一個,并且在大部分情況下,它都不是最強有力的那一個……
然而,很多做特產生意的人,他們自己并不這樣想,尤其是出身在特產產地的本地人。
比如之前認識一個做云片糕的,他是徐州人,而云片糕也被認為是徐州的特產,所以他就主打“正宗”——強調云片糕的歷史,傳統的工藝和徐州的文化等等,并且在淘寶售賣。
這個本來就是我們徐州的特色產品,其他地區的云片糕都是后來仿造的。我們主打正宗,就能把產品與文化相結合,并建立一定的門檻。
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自我視角的產物——作為徐州人,當然會比其他地區的人更加了解和喜愛徐州的本土文化,會有一種自豪感。
不過,對于其他地區的人來說,他們也會有類似的想法嗎?
答案不用我明說了吧…
3
走“特產”路線,必須符合一定條件
讀到這,也許你會問:
那是不是說,所有產品都不適合走“特產”的路線呢?
當然不是。
有些產品的確更適合說自己是“特產”,或者將產地作為主要的賣點,比如景德鎮瓷器,杭州龍井,古巴雪茄,東北大米,法國香水。
而它們之所以可以走“特產”路線,一般是因為它們都符合以下一些條件:
該品類/品牌非常強調文化屬性,如果是其他地區的“山寨貨”,就沒有價值了,比如景德鎮瓷器;
該品類只在某個地區才生產,比如杭州的龍井,法國香檳區的香檳;
該地區的確有相匹配的基因,比如東北的黑土地的確能長出更優質的大米,法國的浪漫文化的確能賦予香水更多的魅力;(PS,這種“基因”必須是廣為人知的)
同質化競爭嚴重,品牌可通過“地區”來實現差異化,比如東北大米;
當然,如果某個品牌只打算做景區的生意,那也能主打“特產”…
而之前說的云片糕,它任何一個條件都不滿足——這種品類并不強調文化屬性;徐州也不是著名的糕點原產地;整個云片糕的品類競爭也不激烈(它的現狀是:品類本身就不熱門);而且也并不是在景區售賣……
所以,它主打“特產”或“正宗”就沒什么意義,它應該做的,是強調整個品類的價值——帶領親戚們走出去一起發財,這樣才有機會做品類中的領導者。
就像當年的東阿阿膠:在阿膠市場低糜的時候,它并沒有強調“買阿膠認準東阿”,而是一直在宣傳阿膠品類的價值。
并且,它還定了個極高的價格,讓其他阿膠品牌有機會(以低價)進入市場,從而一起把整個品類做大。
最后再以高價和規模的優勢,確保自己一直都是阿膠的領導品牌。
是的,如果說做企業也需要“胸懷”,那東阿阿膠就是很好榜樣了。
4
推廣產品,如何找出高頻誘因?
上文提到:要想讓產品的推廣更加順利,就必須要找到一個頻率較高的誘因。
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說頻率越高就越好。
心理學家以前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給波士頓的一家餐廳做了兩個廣告方案:
1. 你想吃晚餐嗎?考慮一下波士頓XX餐廳吧!
2. 你想吃個飯嗎?考慮一下波士頓XX餐廳吧!
然后把這兩個方案,分別發給兩組當地的居民觀看,并檢測哪一種廣告更能讓人印象深刻,并引發傳播和分享。
結果顯示:看了第一組文案的居民,比看第二組的居民高了20%的傳播率。
是的,誘因的頻率,必須和產品整體的「刺激強度」相匹配,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一味地追求“高頻率”,最終也會讓刺激的強度被稀釋。(不然豈不是每個品牌都能以“心跳”作為誘因了…)
當然,具體怎樣才算“匹配”?這又跟品類的屬性和品牌的規模有關。
總之,有多大的能耐就辦多大的事。如果一個概念什么都想代表,那它最終多半是什么也代表不了。
1月31日 2018中國餐飲創新年會 暨年度中國餐飲創新力100頒獎盛典 千人行業峰會 最強腦力激蕩! 立即進入報名通道
– 大會商務合作 – 掃碼咨詢大會合作詳情 – 大會媒體合作 – 李新洲:15639755577 – 特別鳴謝 – TOM&MARK湯姆馬克餐飲品牌設計機構 提供本次活動視覺支持
·end·
統籌|張琳娟
編輯|王艷艷 視覺|陳曉月
近期熱門
(點擊圖片/文字直接閱讀)
把店開進社區|老板必讀書單|讓員工心寒
生意突然變差|一道菜的可能|2018餐飲業預言
3天扭虧為盈|餐廳給豬寫歌|2017年度漢字
商務聯系:首席勾搭官 18510936112
微信① 18519700748|微信② 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