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市場廝殺一片,團餐市場蠢蠢欲動”,是2019餐飲行業的最新寫照。
平臺扣點漲了,外送費漲了,消費者對外賣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外賣大洗牌即將到來,一些外賣老板,正在把經營重心向團餐轉移。
相比toC的外賣,toB的“外賣團餐”會是門好生意嗎?
餐飲老板內參 邵大碗 /文
外賣競爭愈演愈烈
細分領域“線上團餐”蠢蠢欲動
和去年業內預測的情況一樣:今年外賣進入低利潤的成熟期。
一位做了兩年外賣的小餐飲老板說,2019年一開年,外賣的抽成就漲了,普遍從百分之十幾漲到超過百分之二十。
德州藍蓮咖啡的老板熊棘說,餓了么甚至把傭金提到了28%。
廣州至尊披薩創始人陳天龍也表示,外賣發展的勢頭和抽成比例提升的速度,超出了他的預期,“過去的幾年,從零抽成,發展到2個點、5個點、6個點……”,外賣利潤率隨之下滑。
一邊是平臺對商家的扣點越提越高,一方面是食材、房租、人工、管理、裝修、營銷等成本不斷上漲。外賣老板們抱怨:做toC的生意,壓力太大了。
有一部分人盯上了toB的生意,以期收獲規模利潤。
外賣團餐
是不是下一個“希望之地”?
“一般來說,toB的團餐外賣利潤會高于toC外賣。團餐一單可以送很多份,省了配送費;而多數團餐平臺的扣點更低于外賣平臺扣點。”鴕鳥食代負責人陰磊表示,無論是備貨還是配送,外賣團餐的利潤優勢更明顯。
實際上,無論外賣還是堂食,團餐都是一片大有發展空間的“寶藏”。
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團餐占中國餐飲總流水的30%,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2018年團餐已經達到1.4萬億。
相比于國外的團餐市場,中國國內無論是成熟度還是規模,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它既是餐飲市場的“藍海”,也是外賣領域的“藍海”。
投資人也嗅到了商機,最近一年對團餐的投資頻出。
禧云國際獲得2億美元A輪融資;荷特寶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
投資是商業的風向標,團餐的獲投,是否預示了未來外賣也能在團餐藍海里“大有作為”?
傳統團餐重人力
外賣團餐能走出“輕模式”嗎?
此前說起團餐,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承包、食堂”,想起千喜鶴、快客利、健力源這樣的傳統團餐。但傳統團餐重人力,運營模式過重,面對市場變化很難跟上步伐。
特別是在當前餐飲業,傳統團餐正面臨著三大痛點:
一、模式老化,無法滿足年輕白領的需求。 “傳統的大型公司或國企事業單位里,60、70、80后員工占主體,他們習慣了吃大鍋飯食堂。但當90后、00后員工成為主體,他們對團餐的需求會更偏向披薩、火鍋這些品類。”陰磊說。 可見,傳統團餐和新用戶人群的不匹配,是導致傳統團餐模式很難走下去的重要因素。 二、中小公司越來越多,養不起一個“做飯的團隊”。 無論從公司規模還是從辦食堂的人力、房租成本來說,“大鍋飯”的模式會越來越少。 在講求精益經營的時代,民營企業養不起一個“做飯的團隊”,解決員工就餐問題,要么提供小餐廳會員卡,要么承包餐廳訂外賣。總之,請傳統團餐企業入駐、自建食堂的情況,少之又少。 三、從夫妻小店訂團餐,食安是個大問題。 小規模企業能找來的資源有限,合作訂餐商家以小餐廳、夫妻店為主,“食安”和口味單一又成了新問題。
不過,有“痛點”的地方,往往也意味著有機會。
外賣團餐平臺就是目前市面上出現的一種新模式:
外賣團餐品牌搭建訂餐平臺,作為第三方連接企業客戶和外賣商家,改變以往“入駐模式”,實現“即用即走”。 客戶企業通過團餐平臺預定多個品牌的外賣,團餐平臺把需求發送至各個外賣商家,商家接單出餐并按時將餐送到“團餐集中點”,由平臺統一送至客戶企業。
這樣,客戶企業滿足了年輕員工90%的就餐需求,外賣商家也省了多個外賣的單個配送費和每單提點。
在“變輕”這件事上
團餐平臺做了哪些嘗試
眼下,外賣團餐主要有兩種模式:送餐到企業,員工吃自助餐;企業訂外賣,團餐送外賣上門。
外賣團餐雖比傳統團餐模式“輕得多”,但還不夠“輕”。
完成一次“送餐到企業式”的自助餐配送,至少需要3名團餐工作人員,分別負責分餐、配送等。這意味著,一家團餐企業如果想同時服務多個客戶,要大量招聘員工。
招了,團餐企業負擔不起;不招,人手不夠。還是沒有從根本解決“重運營”問題。
繼續細分問題,互聯網團餐“黑馬”鴕鳥食代在運營上做了優化:
擴大合作商家數量。與共享廚房熊貓星廚達成合作,共用熊貓星廚所有商家資源,打通熊貓星廚周邊300米商家,在外賣團餐上線。現在,鴕鳥食代已經積累了近千家餐飲商家資源,并有百家知名企業在鴕鳥食代訂餐。 把配送交給第三方。2018年鴕鳥食代率先和阿里的菜鳥達成戰略合作,菜鳥作為第三方物流,負責鴕鳥食代所有的配送業務,現在北京已經覆蓋了40多個站點。
因為這兩項改進,公司只用20多人就服務了一百多家客戶企業。
至于為什么“擴大合作商家的合作數量,能減少維護成本”,陰磊解釋,如果一個客戶企業有50多人,但他們只有兩家外賣品牌可選,在分餐的時候,找到各自對應的餐會很耗時。
而如果給這50個員工開20家外賣供選擇,分餐時只需要根據外賣品牌依次碼餐,員工根據包裝不同一眼找到外賣取走,人力就省在這。
在運營方面精簡人力,在服務方面鴕鳥食代也開啟了更個性化的服務。除了自助餐、線上點餐,還推出聯合線下商家的“嘀卡服務”——客戶企業員工拿嘀卡堂食能享受優惠和優先出餐;還能為客戶企業搭建食堂,嫁接餐飲資源。
下一步,鴕鳥食代計劃打開上海、杭州市場,在2020年鋪滿所有一線城市,并向二線城市下沉。
小結
“藍海”團餐外賣,誰能獲得優勢?
減免配送費,降低平臺扣點,獲得規模利潤。相比于toC的外賣,toB的團餐看起來是一門好生意。
當“外賣”這個流量中心逐步走到頂點,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選擇多元化的流量布局。在這個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那些先入局的餐飲商家能否獲得先手優勢?讓我們拭目以待。
·end· 統籌|笑凡 編輯|于聰聰 視覺|劉凱
內參熱門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關鍵詞,直達歷史精選
能賺錢的門頭|青團大戰|1點點不進則退
小龍坎造節|64家餐廳迎賓測評|呷哺2018財報
“黑店”不行了|如何做好熟客生意|年賺7000億超市
商務合作:楊松:13331022960(同微信)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轉載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課程咨詢:小餐君 18510934632(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