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一個城中村的小餐館里吃飯,聽老板夫婦在和隔壁店的老板聊天,說生意不好做,一天賣不到一千塊錢,實在撐不下去了。
我翻了一下他們桌子上的菜單,大致數了一下,蓋澆飯,面食,炒菜,炒米飯,小吃,米線混沌,夾饃涼皮等幾大類總共下來有110多款產品。一家20多平的夫妻店,兩口子經營,一百多款產品,很難想象他們是如何經營的。
市場上這種類型的店很多,名曰某某餐館,產品大而全,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在我看來,這一類型的餐館應該屬于上一時代的產物,在當下的餐飲潮流中,如果不變革,早晚會被淘汰。
很多人會問,為什么呢?
在前些年,餐飲市場還沒有這么火爆,消費升級這個概念還沒有孕育出來,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滿大街都是飯館,每一塊辦公區周邊都有一條小吃街,每一個學校周邊都有一條小吃街,每一個小區外邊沿街又都是小吃一條街……
消費者主動選擇,想好了吃什么才去相應的店
以前顧客都是先去一個餐館,然后對照著菜單再選擇自己吃什么。這樣一來顧客吃什么是由賣家提供的菜單決定的,那么選擇越多自然就能更加迎合顧客的喜好。現在不一樣,顧客都是先想好了吃什么,然后再去找相應的店,那么一個店在顧客心里是怎樣的一種認知就顯得尤為重要。
顧客看到名字就想到吃什么什么好吃
這是一個認知先入為主的時代,一個店能和一個品牌建立起深層次的認知,就非常了不起了,比如咖啡與星巴克,涼皮與魏家。以某某餐館命名的店,首先就無法建立起來這種認知,別人只知道你這是可以吃飯的地方,具體能吃什么什么好吃還是不清楚,那么在這里吃飯就等同于一次大無畏的冒險,如果此時擁有更加明朗的選項,顧客可能立馬就調轉方向了。
年輕人更傾向選擇品牌餐廳
年輕人更認可品牌 ,因為品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和品質相關聯。一個小餐館里帶的砂鍋,和一個品牌砂鍋連鎖店的砂鍋,如果二者價位都差不了太多,如果你是顧客你更傾向于選擇哪一個呢?在選擇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往往會被選擇的壓力困擾,這時候,更加熟悉的招牌自然更容易被選擇,因為這樣的做法相對來說是最妥帖的。所以,品牌才是未來餐飲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小而美流行
這是一個小而美更加流行的時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專做精了,可能收獲會更大。我不認為一個20多平的小餐館,夫妻兩人做一百多個產品,都把每一個品質都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最好,那么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產品越多,品質安全隱患越大
小飯館最大的隱患其實是安全,一百多個產品,可能有很大一部分都屬于幾天點不了一份的,那么這些產品的原材料怎么儲存?怎么保證品質?相對來說,那么品牌店的產品銷量大,菜品常用常新 ,起碼在品質上更值得信賴。
產品越多,成本越高
產品越多,成本也相應越高,且不說人工成本,就原料成本也會增加好多,這還不算材料的浪費,對于很多點單率比較低 ,材料又屬于不常用的材料的菜品來說,材料的浪費可能比菜品銷售的收入還要多,這樣算下來完全是不劃算的。
所以,對于這類的小餐飲店,我的建議有以下幾個:
用一個產品讓顧客記住
分析自己的優勢所在,定位自己的核心產品,努力打造拳頭產品。讓人憑借這一產品記住你,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套餐制
注重產品組合,除了拳頭產品之外,再搭配一些周邊產品,與核心產品一起形成套餐,每個產品單價可能都不高,但是組合下來客單價也不會太低,這就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客單價,提升了總體收入。
只抓最精準的客群
認準自己的顧客群體,從產品設置,定價,優惠活動開始,都圍繞這個群體展開,先把自己的而核心顧客群體牢牢抓住了,再去考慮其他的群體。切忌面面俱到,試圖應和所有人的做法是最愚蠢的,到最后往往誰都迎合不了。
做減法
做減法有時候比做加法更管用。不懂定位,加的越多只會加快自己的死亡。
開源節流
餐飲的盈利方法就四個字:開源節流,不計成本的增加新品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
來源:360餐飲策劃
收
延伸閱讀-會員營銷實戰:
胖小廚|太康姐弟倆|小麥町2|過鍋癮|Amy越南餐廳|新悅茶餐廳|遇見烤魚4|大牛火鍋|蠔之味|遇見烤魚3|小麥町|巴人火鍋|春潤四季|花椒遇見辣椒2|恩典榴蓮披薩|小雞部落2|遇見烤魚2|額爾敦傳統涮|海鄰家|潮小棧|銘咖咖啡|花椒遇見辣椒1|小雞部落1|遇見烤魚1|香家火鍋
延伸閱讀-城市論壇:
天津|廣州|深圳|北京|上海|趙子坤|哈楠|左飛林|許捷|鄭德安|李政羲|顧亮|呂強1|呂強2|金勇|許戰海|趙志強|周建祥|鶴九|遲煥濤|黃成鋒|何鑫
延伸閱讀-百城合伙人:
西安|沈陽|南昌|石家莊|成都|蘇州|杭州|長沙|鄭州
原創文章,作者:排隊網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