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星巴克用免費WI-FI和有針對性的音樂吸引顧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星巴克是如何成長為一家科技公司的。 my starbucks idea網站:顧客和員工才是星巴克的決策者
在“第三空間”之后,星巴克似乎停滯不前了。霍華德回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8年3月19日推出my starbucks idea網站,通過互聯網收集顧客和員工的意見,讓星巴克成為他們的“理想樂園”。因為在霍華德眼里,沒有人會比顧客和員工更了解星巴克,更喜歡星巴克,更期待星巴克越來越好。
建議被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和產品有關的,例如新產品、咖啡味道等,一類是和體驗有關的,例如店的環境、音樂、付款方式等,最后一類是和社區有關的,例如社會責任、社區互動等。到2015年,my starbucks idea網站運營整整5年,累積收到超過15萬個建議,其中有277個建議被采納,網站上登記用戶的投票就超過200萬,參與度非常高。
匯集客戶信息的最大裨益就是能夠更加精準的進行銷售,但是,my starbucks idea網站成功運營則讓更多顧客在星巴克有了一種特別的feel——歸屬感,因為你總會在星巴克找到屬于自己的影子。
移動端APP:星巴克永遠是顧客最長情的伙伴
數據顯示,用手機進行移動支付只占信用卡刷卡交易時間的1/3左右,迅速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更有助于提高顧客沖動消費的概率。霍華德同時感受到,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重,于是打造星巴克移動支付端,并逐漸擴充其功能,是霍華德在新世紀的重要戰略。
霍華德在2015年年中的一次會議中指出,星巴克已經有15%的交易額是通過手機支付的,成績卓著。
從2009年首次推出只具備店鋪位置查詢、咖啡資料等基本功能的app;到可以通過內建預付卡到柜臺進行掃條碼交易;再到推出自家的移動支付app,允許用戶將app生成的二維碼對著收銀臺的掃描器掃一掃,即可完成付賬過程。這期間的每一步,星巴克都在圍繞支付便利做文章,但星巴克的便利是免去硬件投資的額外費用的,同時還將移動支付整合到已有的pos系統里,實現了顧客方便、星巴克在節省投資的前提下收獲好評的雙贏成果!2014年12月星巴克把服務功能引入app——咖啡預訂服務,星巴克也成為全美唯一一個提供咖啡預訂服務的咖啡零售商。咖啡外賣同期加入,因此,只要你需要,星巴克可以隨時出現在你身邊。
第四空間:O2O打造與客戶情感全接觸
從免費WI-FI使用,到my starbucks idea網站,再到2015年正式上線的app外賣和預訂服務,其間,星巴克還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Google、四方網、Instagram、Pinterest,包括LinkedIn等網站與粉絲和所有潛在的顧客進行互動。
其實,從一開始,星巴克就在用科技與自己的顧客建立有“情感”的交流,當顧客真正體驗到了來自星巴克的關懷是如此深入內心時,誰還會拒絕星巴克?畢竟,知己難得。也許,星巴克的咖啡不是最濃醇的,但是星巴克的咖啡一定是最了解你的口味的。而成就這一切的,正是構筑起“第四空間”的網絡科技。
信息化:“緊跟顧客的生活步伐前進”
這是霍華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星巴克利用科技對門店進行了相當大的改良,雖然有些東西并沒有太多新意,比如對POS系統的改進,卻對顧客體驗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讓科技為人服務,了解客戶需求。這是星巴克至今廣受歡迎的原因。把人的感性需求轉變為信息化數據,顧客需要的正是餐飲企業所擁有的,讓“顧客的生活”成為企業發展的方向,星巴克的歷程值得每一個餐飲從業者深思。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