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嘗快,獨無憂,但當飲醇酒,炙肥牛。
–《曹丕詩全集》
來到木屋,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這個行業,作為一個文科生和歷史愛好者,這次向大家介紹一下燒烤這種飲食文化在我國的發展歷史。
美酒配燒烤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上溯到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已發現使用火的痕跡。
此時,原始人將獸肉直接放在火堆上烤成。現今所用“膾炙人口”這個詞,其中“炙”指的就是烤肉。
商周時期便開始流行烤肉佐酒的習慣。《詩經·小雅·瓠葉》有言:“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漢代,燒烤事業進一步繁榮發展。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記錄多種烤肉種類,有牛炙、牛肋炙、牛乘炙、犬肋炙、犬肝炙、鹿炙、雞炙等等。洛陽博物館所藏漢代烤爐模型,上就放置著兩串穿好的蟬蛹。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了三件方形銅烤爐,爐平面略呈長方形,中部稍凹,四角上翹,底面有一定的弧度,底設四個帶輪軸的足,便于移動。
四邊有回廊形遮沿,內有銅柱支撐,一件四角外有熊形足,有鋪首,兩側有穿系,用鐵鏈吊系。
山東諸城前涼臺發現的一方庖廚畫像石上,展現了有一組完整的烤肉串人物活動。
最上方懸掛著雞、魚、豬肉等食材,下方展示著漢代各種烹飪方式。
右上角部位可見烤肉者四人,一人串肉,一人在方爐前烤肉,爐上放有五支肉串,烤肉者一手翻動肉串,一手打著扇子,另有兩人跪在爐前,候著烤熟的肉串。圖中扇火的扇子為圓角方形,漢代稱“便面”,現今新疆地區烤肉串仍可見。
此外,由于張騫出使西域,為我們帶來了大蒜、茄子、胡椒、香菜等蔬菜、調料品,豐富了燒烤的口味。
漢代以后,烤肉串仍在古人的飲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北齊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有“炙法”一章,詳細記載了各種烤肉的制法,其中的“搗炙法”和“銜炙法”,可稱為烤鵝肉串。隋唐時期,受南北朝游牧民族烹飪余風影響,燒烤在百姓日常飲食中占很大比例,這時燒烤食物,已經在用火、用料方面有了較詳細的要求。《隋書?王昭傳》中說:“溫酒及炙肉,用石碳、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此外,時人的筆記中有關燒烤的記錄很多,有無心炙、逍遙炙、靈消炙、天臠炙、蛤蜊炙、蝤蛑炙、駝峰炙、光明蝦炙、升平炙…..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燒烤叉
到了宋代,隨著國家經濟繁榮,人們的精神和物質需求的增長,燒烤作為一種制作簡單,口味上佳的飲食方式廣受大眾歡迎,反映當時開封繁華盛景的《東京夢談錄》中就記載了炙金腸,炙子骨頭,排炊羊。后來隨著蒙古入侵,同時將其飲食習慣引入中原,最有名的就是奢侈霸氣的烤全羊。
明清時期,因為國內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和外地食材的引進,極大的豐富了燒烤的食材種類和制作方式,燒烤也成為宮廷和民間宴席頭盤的必選項之一。作為當時飲食文化集大成的滿漢全席,燒烤類在其中很是常見,配著荷葉,蔥段和甜面醬的掛爐山雞,用薄面餅卷的片皮乳豬,麻仁鹿肉串等。乾隆時期的千叟宴中,御膳烤雞和烤魚扇水陸并舉,極為豐富。
燒烤的發展同時也有著較強的地域性,由于各個地方的經濟文化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區別,燒烤也進化出來了不同的方式。而我們木屋也是其中中式燒烤的一種代表。
有機會的話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各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燒烤。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