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整個泰然美食街都停業了,一到晚上,整條街都是漆黑一片,木屋車公廟店也被物業勒令關門。
店長張力說,我就去找街道,找物業申請復工,天天去,天天去。
經過幾次申請后,物業允許了店里營業,于是,車公廟店成了泰然美食匯唯一亮燈的餐飲店。
重新開業了,但整個園區還是處于封閉的狀態,顧客進不來,連騎手也不讓進,外賣只有21單,全天營業額只有幾千塊錢,整個店的伙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方設法突圍。
在他們的一起努力下,3月車公廟店成了公司的黑馬,達成突破第一名!營業額比不受疫情影響的2019年還高出15%!
成為黑馬背后離不開整個店的伙伴的付出與努力,那車公廟店是怎么突圍的呢?
把“路人”變成“客人”
不放過每一個“路人”。2月疫情嚴重的時候,大部分餐飲店都關門了,顧客甚至根本不知道還有在營業的門店,車公廟店就每天安排伙伴在圍欄外的路上發紙巾“拉客”,并告訴顧客我們可以外賣也可以打包,那時候路上其實人不多,但是店長張力說,只要有人就有希望,哪怕多一單兩單也好。就算顧客當時沒有下單,也能讓他對木屋的印象也會增加,變成我們的潛在客戶。
挖掘所有潛在顧客。只要點過木屋外賣的顧客,店里就會把微信加上,當店里有優惠活動的時候,伙伴就會第一時間把信息發給顧客,吸引顧客下單。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整個店一起努力那就不一樣了。
除了管理組,店里伙伴們只要加過顧客微信的,就會及時給顧客發優惠信息,不放過任何一個潛在顧客。
這時候,微信、電話下單的顧客逐漸多了起來,伙伴的電動車扛起了店里外賣的大旗。
把“客人”變成“粉絲”
你來我就去接你。疫情相對緩解了后,物業也放寬了管理,顧客能進來了,但店里前面的路封了,右邊的路封了,左邊的路也封了,從正門前的欄桿外到進入店內,要繞800米,很多顧客根本就不知道從哪里能進來!
為了不讓顧客流失,店里只要有伙伴空下來,就去路邊接客,一方面給要來店里的顧客指路,一方面繼續拉客。即使忙的時候只要有顧客打電話來說找不到路進來,店里也會安排伙伴過去接,顧客看到伙伴們親自跑過來接,心里也是暖暖的。
沖刺營業額也要打好品質戰。2月份疫情嚴重的時候,很多餐飲店都停業了,顧客相對選擇也少。但車公廟店長張力說,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注重品質,不讓選擇木屋的顧客失望。所以店里出品培訓由每周一次增加到每日一次,只要下半場不忙師傅就帶著學徒上爐。
而張力則經常下班自己掏錢試味,有時候是選擇和朋友一起吃,有時候是回宿舍點外賣吃,總之選擇一種讓伙伴們不在意的方式吃,這樣試出來的味道才是實實在的,發現有問題,第二天培訓的時候馬上解決掉。
堅持一段時候后,車公廟店的大眾點評上品質分由三項分數中的第三提升到第一名!并且疫情期間沒有一條差評!
把粉絲“吃下來”
提前進入戰斗狀態。品質的提升再加上店里暖心的舉措,店里的顧客漸漸地多了起來,但是客人多了,得要“吃得下”。車公廟店會在六點迎來一波高峰期,原來是5:50開班前會,這時候店里客人都坐滿了,班前會一開要么就有伙伴參加不了,要么就有顧客照顧不到。
于是店里把班前會提前到5:30,這時候除了盤點和洗碗阿姨其他伙伴都到了,開完會后,伙伴們吃了飯也不好意思坐太久,就都自覺到崗了,一個調整,不用通過排班把班次往前調就可以解決高峰期的壓力。
拆大臺變小臺。車公廟店由于構造問題,不好拼臺。整個店有一半都是四人臺加兩人臺的搭配,經常是四個人五個人也坐六人臺,不拉開,浪費席位,拉開,不好過路,簡直不要太糾結。
于是店里做了一個調整,周末把小臺全部搬到外場,讓席位利用率達到最大化,經過店里測試,調整以后,周末平均可以增加三千元營收!
營業額的突破離不開這一系改變,當然也離不開車公廟店伙伴們這段時間的付出。
圍封時,外賣小哥進不來,伙伴們就這樣一單一單把外賣給他們送到路口;
外賣還沒擴大范圍的時候,美團送不到的地方店里伙伴就自己送;
有時候生意太好,四點多外賣就開始爆單,店里伙伴們二話不說,四點就到崗;
為了中午能多賣一點,早班伙伴總是提前兩三個小時過來備貨。
突破就是不放過任何一單,以及用心做好每一單!因為他們有一顆不服輸的心。
當店里營業額還只有10000的時候,張力就提出了25000的目標,并且每周遞進,55000、60000,四月他們給自己定了個更高的目標:突破歷史營業額!目標80000!
二三月拿到獎金后,伙伴們對目標更是堅定不移,每天不用店長說,自己查看營業額數據,看看還差多少,緊盯目標,努力突破。
店長張力說,伙伴們保持這樣的勢頭,今年就能在旺季沖刺150萬!
看,哪有什么好店爛店,突破不過是一點一滴積累,一點一滴提升,你,愿不愿意拼一把?!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