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屋那些事】蟄伏三年,看上海事業部2018年如何絕地反擊!

    上海,又被稱為魔都,它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國際化大都市,是各種品牌的聚集地,更是一個擁有無限潛力的巨大市場。

    三年前,現上海事業部總監龍金帶領大家來到這里,懷著對木屋百城千店的美好向往,木屋正式挺進上海……

    可是三年了,在旁觀者看來,上海的發展是慢的,也沒做出成績來,仿佛除了中國好餐廳并沒有什么值得拿出來說的。那么上海真的做到很爛嗎?其實不然。

    從深圳到魔都,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這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變換,更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三年,木屋在上海走過了它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虧損。由于上海租金貴,生活成本高,以及團隊對上海市場的不了解,所以第一年,上海是虧本的,門店虧損嚴重,小伙伴大量離職,用龍總的話說,當時很絕望。

    第二階段:公司補貼生存。木屋在上海的第二年,公司對上海撥款補貼,上海事業部成立零底薪創業團隊,解決了很多基本問題。但那一年,很苦,所以大家養成了艱苦奮斗的習慣,萬達店店長李力說,他到現在都習慣上12個小時的班。

    第三階段:市場契合度提高,實現盈利。當木屋走到2017年的時候,上海已經實現盈利了,市場把握度提高,團隊也更加成熟,這一年,團隊更加注重各項優化改善……

    由此可見,三年來,木屋在上海其實一直是在上臺階的,盡管緩慢,但是趨勢卻是好的。在這一過程中,為了迎合市場,上海事業部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調整,例如在菜品方面,上海冬天食物易冷,門店就大力推銷木屋烤魚,11月份萬達店就賣了五百多條;上海人喜甜食,門店就讓錫紙包紅薯就成了暢銷品。也是通過這些腳踏實地的摸索,努力,以及不斷的試錯,上海蛻變了,而18年,上海事業部要強勢逆襲!

    龍總說:“我們對明年的路非常清晰,我們的開店模式和商業模式都做了調整,為未來的擴張打基礎,明年保5沖10!”

    口號不是說說而已,那么究竟如何去做呢?

    一、輕資產化,投資在合理的范圍內壓縮,降低成本投入,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

    二、小型化,明年上海的開店模式將以中小型店為主,從而節省人力物力,降低風險和租金壓力。

    三、密集化,調整商業模式,快速密集的開店,增強品牌效應。同時,開始嘗試商場店、旗艦店等,適應市場模式。

    除了商業模式的調整,人力管控也制定了新的機制:

    一、建立人力蓄水池,門店每個管理組崗位設置雙崗,儲備人才,讓見習管理組提前熟悉崗位操作,隨時做好在新店挑大梁的準備。

    二、建立人才輸出機制,實行新店向老店購買人才制度,回收人才培養成本。

    以上,是上海事業部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具體措施,也是木屋在上海的經驗匯總。三年過去,物是人非,當年為了理想來新市場拼搏的那些人,早已走的七七八八,留下來的伙伴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愈加成熟、團結,在上海這片天空下奮力前行。

    我們始終相信,厚積而薄發,2018,期待上海的完美蛻變!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2350.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2月11日 07:30
    下一篇 2017年12月11日 09:2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