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臺傳:能毀滅它的,只有這個偉大時代

    ▲關注后回復數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源:智谷趨勢(ID:zgtrend)

    作者:韓一城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茅臺酒差不多是史上最不“奢侈品”的時候。

    1988年國家剛放開15種名酒價格時, 茅臺酒由21元猛升到150元—300元,相當于大學教師平均工資的二倍。如今茅臺酒零售價一千三,不到我國城鎮居民平均半月收入。

    伴隨著價格的平民化,茅臺的政治標簽也在慢慢剝落。從國酒、官酒到今日的民酒,茅臺花了整整六十多年才跨出這一步。

    縱觀茅臺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茅臺神話崛起的整個過程,其實也伴隨著茅臺身份的一路蛻變:從一開始受制于權力,到依附于權力,最終試圖掙脫于權力。

    成全它造就它的,是這個處于大變遷的偉大時代。反過來說,能毀滅它的,亦只有這個偉大的時代。

    1、特供時代

    1990年,北京兩會,一位國家領導人握著茅臺酒廠廠長鄒開良的手, 關切詢問,“酒廠情況怎么樣?”

    這位文弱清瘦的“農二代”挺直腰板說:“很好!去年產值、質量、銷售、利潤等指標都創歷史最好水平。”

    這個看似輕松的回應,背后其實充滿了心酸。因為一年前,他掌舵的茅臺酒廠剛遭遇了史上最大危機。

    1989年,國內吹起倒春寒,中央抽緊銀根,背負著1500萬外債的茅臺酒廠資金鏈斷環了。聞名海內外的茅臺硬是貸不到一分錢,也拿不到國家的糧食指令性調撥計劃,工廠奇缺原料,已停產一個多月,酒廠奄奄一息。

    要知道,茅臺與當政者頗有淵源。從1949年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勝利、原子彈實驗成功,到中國重返聯合國、中美建交……它都是見證者和參與者。

    周恩來總理用茅臺酒款待尼克松

    30多年前,鄒開良的一位前任為了響應中央增產節約的號召,想改用二鍋頭工藝釀茅臺,朱德直接一個電話追到貴州省委書記,吩咐“一定要按傳統工藝保證茅臺酒的質量,這是政治性的任務啊”,最后那個一把手被降級調走。

    1972年,喝了幾十年茅臺的周恩來于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專門下令:在茅臺酒廠上游100公里內不能建廠,更不能建化工廠。以至于赤水河到今天都是長江中上游惟一一條未被開發的一級支流。

    這個酒,恐怕是全中國除紅旗轎車之外,最為獨一無二的產品了吧。

    不管怎么樣,鄒開良都不能讓這個有800年歷史的牌子栽在自己手里。他左思右想,卻一時半會沒主意,心急如焚。

    當時,上海、深圳的證券交易所還沒有開閘,雖說股票交易市場已經起步,但許多人都還一片懵懂,對這個新生物冷眼相待。即便茅臺這個老國廠能“秒”變股份制公司,順利發行股票,也會面臨賣不動的死結。

    沈陽金杯客車廠就是一個例子。為了挽救這家頻臨破產的國企,快60歲的掌門人趙希友跑到國家體改委的大院里貼布告,一天僅僅賣出2.7萬股;萬科向社會發行2800萬元新股,每股1元,王石還要帶隊到深圳的鬧市區擺攤設點,甚至跑到菜市場跟大媽們一起吆喝。

    對日后不可一世的茅臺來說,當時的資本市場好比沙漠上的海市蜃樓,看得見卻摸不著。鄒開良唯一能做的,大概就只有內部集資了吧。

    他打開工廠大喇叭,以革命的熱情動員全廠2300多名職工,第一季度征集到25 萬元。當時“煙草大王”褚時健每月工資不過480塊,25萬算是一筆巨款了,這筆錢,鄒廠長恨不能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總算是解了酒廠燃眉之急。

    其實,這次危機不過是茅臺過去幾十年的一個縮影。在整個計劃經濟時代,茅臺的日子并不好過。

    國字號的茅臺酒廠脫胎于成義、恒興、榮和三間酒房,初期的年產量不過60噸。由于物資普遍匱乏,茅臺全部特供,主要用于外交和盛典,是實質意義上的“國酒”。普通人別說喝一口,就是見都沒見過。

    1959年國慶宴會茅臺

    那年頭,國家實行統購統銷,釀酒就是給國家做貢獻。酒廠每產一噸酒只賺60塊錢。等到1985年3月鄒開良正式接棒成為茅臺掌門人時,該廠虧損年份超過16年。

    對于中國白酒行業來說,1985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除了鄒開良外,鄰省的五糧液酒廠迎來了他們的新廠長,新廠長叫王國春,畢業于重慶大學機械系,比鄒開良整整小13歲。茅臺與五糧液的故事,就是從那時拉開帷幕的。

    1980年代中的中國,國內酒業正是群雄并起,人頭馬、大將軍等洋酒趁著國門打開,在沿海登陸正攻城略地。

    此時大陸的財政體系早已轉向“分灶吃飯”,地方財政包干。受到釀酒行業的高利稅誘惑,盡管中央曾劃出400萬噸白酒產量的紅線,但各地依然是“工農商學兵, 行行辦酒廠”,很有點后來全民搞房地產的架勢。

    據說1990年,白酒行業有上千萬人,大小酒廠三萬多家,釀酒每年要消耗一個江西省的糧食總產量,酒產量可以灌滿三、四個西湖,而此時中國尚有8500萬貧困人口吃不飽飯。連《人民日報》都疾呼“1200萬噸糧食被喝掉了” !

    當時,山西杏花村汾酒是帶頭大哥,產量常年冠絕13種名酒。電視上叫得響是“秦池”。而茅臺,還是一個作坊式的工廠。它的年銷售額剛突破1億元沒多久,年產量不過一千多噸,連參評“國家一級企業”都沒通過。

    不過,有“國酒”這件黃袍加身,鄒開良并不發愁。1990年代的中國遠未告別舊有體制,連帶著茅臺也長期處于“計劃加批條”的經營狀態,只有生產環節,沒有市場網絡。依托于30多個省級糖酒公司和少數關系戶,它真就能酒香不怕巷子深。

    這種一條腿走路的模式,既是茅臺起家的溫床,也是日后拖曳它前進的枷鎖。

    2、“國酒”之爭

    1990年代是屬于五糧液和秦池的。

    秦池留在人們記憶中,就是在梅地亞中心豪擲3.212118億,成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最后時段廣告的標王。

    相比從不上電視堅持縮在巷子里的茅臺,“五糧液”積極得多。王國春殺進茅臺的主場,搶下省城貴陽制高點最大的一塊霓虹燈廣告牌,與Sony 、Coco Cola這些長期霸屏的國外巨頭爭相斗艷。

    1997那場亞洲金融風暴,讓白酒行業真正見識了,水退后才知道誰在裸泳。

    名噪一時的秦池死在了沙灘上。習慣躺著收錢的茅臺情況也不好,1998年過半,全年2000噸銷售任務只消化了700噸。18歲就進廠的袁仁國臨危受命,出任茅臺集團總經理。他是鄒開良故舊的兒子,在家六兄弟中排行老二,由于做事風風火火又心思如發,有兄長風范,私交好的朋友都稱他為“袁二哥”。

    袁二哥轉變重心,迅速組建起茅臺歷史上第一批專業營銷人員,指揮這支17人的“敢死隊”奔赴全國。此時,整個茅臺也開始從工廠制改為公司制,全面激發自身活力。

    只是沒想到,茅臺一覺醒來,這個世界已變了天。

    在中國最有價值的品牌排行榜上,五糧液高居第四位,茅臺則榜上無名。論市場綜合占有率,五糧液是全國白酒之冠。論銷售額和利稅,茅臺只是五糧液的幾分之一,就連售價,也要比后者便宜幾十塊。

    全面雄起的五糧液,讓王國春終于有底氣向茅臺亮劍。目標,就是茅臺自建國之后壟斷了幾十年的國酒稱號。這一戰一打就是好多年,有那么一刻,王國春距離成功已仿佛唾手可得。

    1999年4月18日,在五糧液集團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穿著深色外套、帶著黑色方框眼鏡的老人如期而至。他興趣盎然,這里走走那里看看,與工人們親切合影。他的一句“要好好保護五糧液這塊牌子”,更讓全廠激動不已。

    1999年國家領導人視察五糧液集團

    圖片來源:人民網

    這是建國五十年來,白酒企業第一次迎接如此重量級的領導,就連茅臺酒廠也沒有享受過此等待遇。這不僅是五糧液,也是所有酒類企業絕無僅有的歷史事件。

    為了打造這光輝的時刻,53歲的當家人王國春蟄伏太久了。自85年執掌五糧液開始,他抓住短缺經濟的時代特征,快速擴大產能,逐步站穩腳跟,當89年鄒開良因全國通貨緊縮降價銷售茅臺時,他硬著頭皮讓五糧液挺住最高價,反而越賣越好。

    5年前,他率先將“品牌買斷經營模式”引入白酒行業,相繼誕生了家喻戶曉的金六福和瀏陽河。這是一種“貼我牌賣你酒”的OEM模式,未來它還將持續發酵,誕生出各類子子孫孫,助推五糧液的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額暴漲,光是每年一家大幾十萬的品牌使用費,就能數錢數到手軟。

    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白酒企業的掌門人,王國春實在是低調。作家周梅森曾前后兩次在五糧液呆了近一個月,在這個號稱“十里酒城”的帝國里,他竟然見不到任何宣傳王國春個人的東西。

    實際上,這位從不準手下宣傳自己的國企老總,深諳“中國特色”的宣傳手段。在老人走后,王國春就不失時機地,在辦公樓旁邊建造了一個代號為“180499”的紀念館,館中除了領導視察的巨幅照片,就是各路媒體的分析報道,其中“國酒五糧液”的大幅標題赫赫然。

    180499會議廳

    當年10月,五糧液與葡萄酒、黃酒一道被擺上建國50周年的國慶宴席。這是繼1988年國家禁止在國宴上使用烈性酒之后,白酒再一次上了國宴。

    五糧液似乎已將“國酒”握在了手中。然而,沖出巷子的茅臺此刻卻已經高速行駛上了資本的快車道。

    按照《中國證券市場批判》袁劍的說法,新世紀之交的資本市場,早已不是10年前那個只屬于邊緣企業和下層百姓的民間游戲,地方權力機構以及壟斷資本的參與,使得中國股市快速膨脹,資產倍增效應令人嘆為觀止。

    重慶萬州人唐萬新就從一個地處西北邊陲的小公司起家,大量收購國有企業的原始股和內部職工股,打造出一個橫跨金融和實業、資產超1200億的商業帝國“德隆系”,以超級莊家的面目在A股上呼風喚雨。

    在酒業領域,上市的公司已至少有16家。除了茅臺,國內知名的酒廠幾乎都上市了。

    其實,茅臺加快步伐頗多掣肘。鄒開良1992年去德國西門子考察,回來后即報請國家有關部門,懇求在香港H股上市,但卻被一句“茅臺是世界名酒,步子要放緩一點”否決。據說原因是“怕上市以后被外國企業控股了”。

    鄒開良實現不了的愿望,只能交給袁國仁等后輩了。

    袁國仁和茅臺為了上市費勁周折。終于,2001年8 月,貴州茅臺股票在上交所掛牌,代號600519。此時的袁二哥不負眾望,以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的身份,兼任股份公司董事長。上市首周,茅臺市值僅有92.53億,是五糧液的1/2。不過,它也成功募集到23億元。

    由于茅臺酒的生產離不開赤水河的獨特環境,拿到錢后的袁國仁并沒有通過大量外延式并購來擴張產量,他主要是在當地啟動了一系列的技改、擴建、包裝、貯存的工程。

    兩年之后,茅臺酒產量歷史性的突破一萬噸。這距離1958年毛澤東“搞它一萬噸出口換鋼材”的指示,已經過去了整整45年。伴隨這個終極政治使命的完成,茅臺迎來了它的歷史轉折點。

    2005年,也就是股權分置改革推行不久之后,中國A股開始醞釀一波超級大牛市行情。此時的德隆,早已在跨入世界五百強的前夕崩塌離析。而茅臺的股價在獨一無二的政治屬性加持下,一飛沖天,不僅領跑貴州,在全國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也無出其右,堪稱滬、深兩市最強股。同年,茅臺凈利潤首度超過五糧液。

    股王的神話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

    過去十幾年里,數以萬計的散戶用手中的毛爺爺投票,告訴外界誰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國酒。在這其中,有一個學體育理論的浙江人展現出了“中國巴菲特”的潛質。

    他叫但斌,2003年以23元/股低價買入茅臺,一年后自立門戶,創建中國最早的陽光私募之一東方港灣,公司持續重倉茅臺。不管股市如何變幻,他對茅臺的愛始終不離不棄,堅定持有十幾年,“茅臺是屬于醬香型白酒,沒有泡沫,有泡沫的那叫啤酒!”

    這位日后擁有千萬粉絲的私募界網紅可能想不到,未來有一天,會有另一位茅臺死忠因為神話破滅而跑到叢林里裸奔。

    3、命運交叉

    2003年至2012年,是中國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茅臺產量突破一萬噸引領了這段史詩般的歲月。

    那個時候,中國正在履行入世承諾,不斷消除貿易壁壘融入全球經貿體系,經濟規模得到高速增長。從官方到民間,中國沒有哪個角落不是圍繞著GDP和財富在轉,政商社交活動大幅增加,有面子、有身份的高端白酒炙手可熱。

    市場的繁榮一度讓外界紅眼,先后有100多家A股上市公司沖進白酒行業,連哇哈哈、聯想都想在這里分得一杯羹,像聯想就一口氣拿出20億元收購了幾家酒企。而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劍南春則相繼推出珍藏酒、年份酒、特供酒、紀念酒,與業外大鱷齊頭并進。

    他們共同撐起了白酒行業的黃金歲月。此時,距離那場深不見底的寒冬還有10年時光,大家鶯歌燕舞,所有人的臉上都掛著笑容。

    宜賓市副市長唐橋,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2007年3月,他空降五糧液集團,出任上市公司董事長。他接手的五糧液,是一艘駛向黃昏的巨艦。

    經過核試驗一般的裂變,五糧液的陣營出現了亞洲液、川酒王、送福液、鐵哥們、干一杯、六百歲、喜壽宴、交杯喜、一滴香、金交杯、熊貓酒、龍虎酒、一帆風順諸多品牌。這些扛著五糧液大旗的牌子,到底開發出了多少款貼牌產品,在業內一度是個不解之迷。據說,連王國春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

    這里邊,有幾十塊錢一瓶的,有100元可以來一箱的,相互之間并無細分市場區隔,內耗嚴重。五糧液遭到掠奪性的開發,品牌辨識度不斷稀釋,精英消費人群大為流失。

    面對此等境況,唐橋只好斷臂自救。他制定“只減少不增加”的瘦身原則,著手清理這支龐大隊伍,多少款產品就這樣被他硬生生砍掉。不過上山容易下山難。一根無形的營收紅繩將五糧液與旗下品牌緊緊捆綁,割一塊肉流一次血,最終還是尾大不掉。

    反觀茅臺。雖然注冊“國酒茅臺”商標屢戰屢敗,但絲毫不損它靠近政治的決心。它的專賣店開到了每個城市的要害位置。它始終聚焦大單品,以穩扎穩打的步調鞏固“官酒”形象,將喝茅臺推向地位和權力的象征。

    盡管權貴部門可以用很低的價格團購,擠占了茅臺的利潤,但借著公務消費的東風,茅臺銷售、利潤節節攀升,其價格高低甚至一度成為衡量腐敗指數的風向標。

    是“政治經濟學”而非“市場經濟學”的供需,決定了茅臺的一路高歌,以至于唐橋在執掌帥印的任期里,不得不面對多個尷尬的時刻:2008年,茅臺終端零售價一舉反超五糧液近100元,打破多年落后的局面。2013年,茅臺的主營業收入跑贏五糧液,中國酒業之王徹底易位。

    有人曾說,五糧液的質量并不比茅臺差,但“因為紅軍沒喝過五糧液, 因為周總理喜歡喝茅臺, 差了這兩條, 五糧液永遠也趕不上茅臺”。

    雖是玩笑話,但也道出了這對酒業雙子星的命運分叉點。

    在業內,人們常說茅臺是“帝王”,五糧液為“霸王”。當初五糧液為了追求一方諸侯,天才式地引入品牌買斷模式,惹得各路豪杰群起效仿。誰能料到,這些將五糧液捧上天的力量,又在日后將其拽回地面,五糧液離它的“國酒”至尊夢越來越遠。而茅臺則始終對53°飛天茅臺高舉高打,不斷強化“國酒”的色彩,一招制敵。

    霸王敵不過帝王的故事驗證了一個古老的道理:在中國,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不管你身處何方,想成就一番偉業,不僅要看實力,還要講血統。

    這似乎是過去一切商業顛撲不破的邏輯。不過再后來茅臺的歷史也證明:權力只能影響企業的成長速度,決定不了企業的最終命運。一如三起三落的紅旗轎車,在“死不了”與“活得好”之間,隔著一個叫市場的存在。

    4、酒是喝的

    就在人們驚呼茅臺“王者歸來”的時候,中國白酒行業迎來了第三次大地震。

    2013年,持續發酵的“八項規定”猶如當空炸響的原子彈,令行業一片肅殺。這既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經濟的需要。因為高層也意識到,高檔酒的繁榮主要依靠對“價格不敏感”的公款消費支撐。雖然每年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稅收, 但這些稅收最后又被以公款吃喝的形式, 重流到白酒行業。玩的不過是換口袋的游戲。

    那時,袁國仁等人眼睜睜看著茅臺市值蒸發35%,53度飛天茅臺2000元的零售價狂泄到800元,幾乎回力乏天。

    不過,他不是最狼狽的一個。

    否極泰投資的CEO董寶珍從08年開始逐步買入貴州茅臺,兩年后完成建倉,持有成本約160元/股,他感覺自己是天生的價值投資者。在12年茅臺如日中天的時候,他跟一位看空茅臺的同行“約架”,如果茅臺跌破1500億元,他就裸奔30分鐘并現場直播。結果第二年,他就不得不在喜慶的中秋節里,跑到一個小叢林脫光褲子。

    很多人都說,股王的故事要結束了。

    但袁仁國偏不信邪。小時候,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名軍人,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所以從不輕易投降。看到下游經銷商降價銷售,大動肝火的袁仁國發出限價令,不管是誰違背,他都要揮起大棒嚴厲處罰,以試圖維持住茅臺的高端形象,待日后市場復蘇東山再起。

    不料,茅臺竟因此收到監管部門一張2.47億元的反壟斷大罰單。他被迫調整戰略,將視線鎖定在了1.09億人的中產,開始培育大眾消費和商務消費,隨后還向低價位延伸,搶占二三線白酒的消費市場。

    茅臺忍著痛楚撕下政治標簽,由官酒變為民酒,慢慢回歸到其自身的本質去——奢侈品應該是服務于擁有財富的人,而不是服務于掌握權力的人。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后,茅臺反而復蘇了。

    4年時間里,茅臺市值一飛沖天,1500億、3000億、6000億、9000億。茅臺的神話一次比一次瘋狂。

    這個分紅高達430億的A股“分紅王”,當初下水的時候市值也不過92.53億,是彼時五糧液的1/2。如今,一個茅臺就相當于三四個五糧液,比起當年起步更早的萬科更不知要高到哪里去。

    表面上看,在高凈值人群崛起的大背景下,大眾消費似乎能夠支撐茅臺走下去。但越往后,茅臺的不確定性就越大。

    目前茅臺的主力消費群體是一群油膩的中年男人,他們的成長階段幾乎沒有葡萄酒和洋酒,對白酒形成了固有的路徑依賴,支撐了近十年來白酒行業的快速增長。

    90年代飛機上免費提供茅臺

    等到90后、00后構成市場購買力的中流砥柱,白酒產業的夕陽程度就會越發明顯。

    而且從長遠來看,隨著中國的契約社會、法治社會逐漸成熟,茅臺的潤滑劑效應恐怕還會進一步降低,那種“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的場合會越來越少。

    這樣一來,茅臺還能在A股屹立不倒嗎?

    2017年4月18日,貴州茅臺沖上400元的歷史高位,5000多億的市值超越全球烈酒冠軍帝亞吉歐(717億美元)成為“世界酒王”。雄心壯志的袁二哥提出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走出國門將茅臺賣遍全世界,實現對帝亞吉歐的真正超越。在他心里,始終埋藏著一個“東風壓倒西風”的強國夢。

    只是開拓國際市場談何容易啊。讓西方人放下咖啡和紅酒,拿起茅臺一口悶,就好比讓他們放下刀叉用筷子一樣困難。

    時至今日,A股已形成了一個“茅臺魔咒”,誰敢高過茅臺,誰將會遭遇慘痛的滑鐵盧。背后的原因,不正是人們拿茅臺酒當照妖鏡,去評估其他股票的風險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但斌每年都會走訪茅臺兩三次,對于茅臺的家底他如數家珍:按照1299元的零售價來算,今天茅臺酒廠的庫存價值4千多億。“只要赤水河的水在流淌,中國的白酒文化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淵源流長,茅臺就是永不枯竭的金山!”

    不知道他是否知曉,戎馬一生的許世友的陵墓也沉睡著液體黃金。據說,許世友一生嗜酒,他去世時中山陵8號還剩下40多瓶茅臺酒。有人提出全部陪葬,有人主張放一半,最后象征性的放一瓶。參加入殮儀式的一位軍官說: 假如幾百年后,許世友的棺材被后人打開,這瓶酒應該是最珍貴的出土文物。

    《戰狼》劇照

    假如真有那么一天,那打開的人不就知道:茅臺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啊!

    提示:

    *本文智谷趨勢(ID:zgtrend)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 脫離傳統,米酒年輕化之路上的痛點

    • 老恒和料酒領導品牌之路的七大戰略問題

    • 年輕人在遠離酒精,可口可樂在日本為餐飲店設計酒水菜單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論壇共三天,將涵蓋乳制品、飲料、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和包裝話題。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雀巢,可口可樂,百事,億滋,中糧,康師傅,統一,達能,星巴克,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三只松鼠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公眾號后臺點擊菜單“FBIF或回復“FBIF2018”獲取:論壇、“標志大賞”和“Hello Foods”賽事信息。

    / 微信群 /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wang494859121,申請加入代工、CEO、CMO、首席研發食品綜合、功能性食品、特醫、嬰幼兒、啤酒、生產&供應鏈、乳品、營銷、添加劑、餐飲、飲料、休閑食品、研發、設計、包裝、新零售、調味品等微信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7985.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2月10日 23:20
    下一篇 2017年12月11日 07:2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