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昨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具體內容可點擊鏈接查看),引起了熱烈討論。據悉,到2020年底,我國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
上一次中國在法律層面對塑料的整治,還是13年前的“限塑令”,當時主要是針對塑料袋。2007年12月31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規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而這次,整治的范圍擴大到了一次性塑料制品,除了禁止、限制使用塑料制品,還強調了回收處置、推廣替代品等,將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范一批”的思路,加強塑料污染治理。事實上,全球食品飲料行業已經涌現出一大批響應“環保限塑”的品牌,例如百事、達能、雀巢、可口可樂等食品巨頭,都承諾了2025年的包裝環保化目標。未來,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作為“環保包裝”的入學新生,我們還面臨著哪些阻礙?國際食品飲料包裝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食品飲料行業,將迎來一場“反塑料革命”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數據,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進入海洋,對海洋生態系統所造成的破壞損失高達每年80億美元[1]。我們看到,全球多個國家都對塑料提出了相關的禁令。例如歐盟曾提出一項“限塑”草案,禁止包括棉花棒、吸管、餐具等10種一次性塑料制品,這項草案于去年通過歐盟理事會歐洲委員會的審批,歐盟成員國有兩年時間將其轉變為國家法律,也就是說2021年歐洲將實現全面限塑[2。對于不少食品飲料行業的企業而言,在歐洲盡快推行可回收包裝便成了當務之急。今年夏天,可口可樂的歐洲裝瓶公司Coca-Cola European Partners(CCEP)便宣布將從2020年起將可口可樂旗下的Honest Tea、Smart water等產品全部換成100%可回收的rPET塑料瓶,據稱這么做能減少西歐地區9920噸的原始塑料需求。利樂則在歐洲率先推出了新的紙質吸管,將用于兩款兒童飲料和乳品中。這個吸管由FSC認證的紙材制成,可以和包裝的其他部分一起回收。如果說歐洲遠在地球的另一邊,那么就看看我們的鄰居們。日本在可降解塑料的研發、應用上歷來走在前列;在“禁塑令”的背景下,韓國從2018年就開始推廣一種用70%的大米和30%的木薯做成的吸管,單月產量高達3億根。去年印度總理莫迪也提出,將全面禁止包括塑料袋在內的六種一次性塑料包裝的使用,預計將減少5-10%的塑料制品消耗[3]。隨著新限塑令的推進,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勢必將展開一場新的包裝革命。“告別塑料”指南:回收、替代、設計
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到國內眾多企業已經有所動作,例如餓了么等外賣平臺,就在不斷推動平臺商家響應環保舉措,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作為“環保包裝”的入學新生,未來中國食品飲料行業還能做哪些事?我們挑選了國際食品飲料企業的一些案例,希望能為大家帶來靈感。
1、回收、再生,拒絕一次性
對咖啡罐進行回收,三頓半并非是首例。早前,Nespresso針對膠囊咖啡推出“膠囊回收計劃”,支持回收店送回和預約上門回收。回收后的膠囊會制成包括新膠囊、單車或瑞士軍刀等日常用品,膠囊內的咖啡渣則會用于農作物堆肥或可再生的生產原料[3]。可口可樂旗下的瓶裝水品牌Dasani則將植物材料與再生塑料混合制作成產品包裝。Dasani計劃5年內消除美國供應鏈中的10億個一次性塑料瓶。“我們正在努力,希望到2030年世界各地的包裝廢棄物能夠大幅度減少。”[5]從去年6月開始,日本知名飲料公司麒麟推出使用100%再生PET樹脂瓶的生茶DECAF(一款不含咖啡因的茶飲料)。麒麟集團于2月制定了塑料政策,計劃到2027年將日本產品使用的再生樹脂比例提高至50%,以促進塑料瓶資源的回收利用[6]。
2、巧妙的設計,就能減少塑料的使用
啤酒品牌科羅娜,去年聯手墨西哥李奧貝納推出了一款新的易拉罐,在罐蓋和罐底邊上新加了一層螺旋圈,消費者只需要將易拉罐垂直相互擰緊,就可以直接帶著走,而包裹啤酒的塑料包裝也終于派不上用場了[6]。聯合利華旗下冰淇淋Solero于去年6月開始在Ocado(英國的一家在線超市)的限量產品中試行一種新包裝——使用更少包裝紙的復合包裝。內置隔層使單個的冰淇淋能相互獨立開來,不需要額外使用塑料包裝紙,相比傳統的冰淇淋可以減少35%塑料的使用。包裝盒是由聚乙烯涂層紙板制成的,在英國可以廣泛地回收利用[6]。
星巴克(中國)已向消費者推廣無吸管的措施,包括2020年前使用紙等生物可分解材料制作的吸管,以及使用無吸管杯蓋。該特制冷飲杯蓋設計有一個拇指印大小的淚滴型開口,讓使用者不需要使用吸管[7]。
3、沒有塑料,我們還能用替代品
在日本,雀巢KitKat系列的部分巧克力產品從去年九月底開始舍棄塑料包裝。新的紙質包裝會出現在Mini Original、Mini Otona noAmasa等五大商品中。通過這項嘗試,預計每年可以減少418噸塑料的生成。雀巢承諾,到2025年,公司將只使用100%可回收的產品包裝[5]。百事可樂公司旗下品牌Aquafina(純水樂),將在美國零售店提供鋁罐包裝的產品。利用鋁罐包裝純凈水好處是可以避免大量的塑料垃圾,盡管鋁在生產過程中也會有污染,但是重復利用鋁可以節能95%[8]。
椰子水品牌Vita Coco也推出了鋁罐裝水Ever& Ever。鋁作為金屬材料,可以進行多次回收利用。盡管如此,一些消費者仍然對Vita Coco提出質疑。每12罐水23.99美元(約168.6元人民幣)的定價有些昂貴,使其無法在加油站或機場廣泛使用[5]。
圖片來源:Interesting Development嘉士伯在去年10月推出了兩款“啤酒紙瓶”,由具有可持續性的木材纖維制成,一款瓶子原型使用了回收的PET聚合物薄膜,另一款則為100%生物基PEF聚合物隔層[9]。
Jaden Smith(其父親是好萊塢知名影星Will Smith)創立的紙包裝礦泉水品牌JUST WATER,包裝由四部分組成——54%的紙,28%的植物基塑料,15%的防護塑料薄膜和3%的鋁。主體紙部分來自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森林,開蓋和頂部均由以甘蔗為原料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成,因此整個瓶子的可再生原材料比例達82%[10]。
據了解,JUST Water在中國的售價是每瓶12.9元,較為昂貴。如何在養成可持續消費習慣與售價間尋求平衡,或許是部分食品公司在這場“反塑料行動”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結語
中國是對于塑料包裝需求最大的亞太國家,約占亞太地區全年塑料包裝消費量的60%。反塑料包裝的這場仗,對于中國食品飲料行業來說,并不好打,可以說是十分艱難。企業們面臨著眾多現實問題,例如離開塑料后,食品飲料的保質與體驗感如何保證?新材料的研發與應用,技術是否成熟?成本如何把控?大眾消費者能否接受溢價?在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和經濟體量,以及國人長年累月的使用習慣下,想要實現根本性的轉變,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包括制度、監管、技術、基礎設施、社會教育等。但我們相信,只要方向是正確的,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改變。未來在政策與社會意識的共同推進下,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的環保化,指日可待。[1] 《聯大主席發起清除塑料與凈化海洋新舉措》,2018年12月4日,聯合國新聞[2]劉雨靜,《全球都在環保限塑,大品牌們近期做了哪些新變革?》,2019年9月16日,界面新聞[3]葉楠、黃曉寒,《有趣的靈魂,需要更好的包裝 | 科爾尼2019年包裝行業報告》,2019年11月23日,科爾尼管理咨詢[4]《三頓半推出「返航計劃」,回收用戶的咖啡空罐》,2019年10月21日,品牌星球BrandStar[5]馮蕊,《向塑料“宣戰”?繼Dior的玻璃吸管后,雀巢、可口可樂也加入“反塑料行動”》,2019年8月20日,界面新聞[6]《食品行業環保指南:可再生、可替代、可回收,全球食品巨頭如何拯救地球?》,2019年7月30日,FBIF食品飲料創新[7]黃曉靖,《首發丨請回答,2020年食品包裝設計4大趨勢》,2020年1月1日,FBIF食品飲料創新[8]《環保萬歲,百事礦泉水換上鋁罐包裝》,2019年7月4日,FBIF食品飲料創新[9]《嘉士伯推出全球首款“紙瓶啤酒”,啤酒會進入“紙瓶時代”嗎?》,2019年10月17日,FBIF食品飲料創新[10]《“用紙瓶裝水”的JUST WATER登陸中國,這位“環保衛士”能在中國吃香么?》,2019年11月19日,FBIF食品飲料創新*本文為FBIF原創首發,歡迎無條件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規則。* FBIF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更多文章/
Marking Awards,全球食品飲料包裝設計大獎,由FBIF于2016年在上海發起,面向全球。賽事舉辦三年,獲世界包裝組織(WPO)關注,為品牌及設計機構牽線80+次,身體力行推動食品與設計的交互。MA2019共收到來自全球的200家企業和機構提交的500多組設計作品,最終33個參賽團隊的37個作品獲獎。目前,Marking Awards 2020賽季正面向全球征集標簽設計、結構與材料設計、產品設計、品牌全案設計作品,食品品牌、設計機構、包裝公司、廣告公司、高校師生均可參賽。
/FBIF食品微信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1”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8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巧克力、素食、酒、咖啡、酸奶、代餐、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