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丨熊建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YE減鹽研究高級工程師
01
直接降低氯化鈉的添加量
在某國外實驗中,將切片白面包的鹽含量降低了四分之一,并沒有明顯地影響受試者對面包風味強度的感知和認識,也沒有影響他們對面包的喜好,因而此舉措可能適合在民眾中廣泛實施。[1]
另外,逐漸的降鹽比突然的降鹽更有效,因為突然的降鹽伴隨著受試者喜歡程度的急劇下降,而逐漸的降鹽在整個過程中更好地保持了可接受性。[2]
而較為隱形的方法是在加工食品中逐漸降低鈉含量,從而改變消費者的口感,被認為是目前減少食物中鈉含量的最佳策略。[3]
02
氯化鉀及其混合鹽
低鈉鹽是很容易想到的一種思路,用不含鈉的咸味物質來代替氯化鈉,與鈉最接近的就是鉀,雖然它的咸味不如鈉,但對于一般健康人來說,適當攝入一些鉀非但無害而且有益,因此鉀就被廣泛用于低鈉鹽中了。不過高濃度的鉀會產生苦味,這也使得氯化鉀的使用量受到了限制,所以一般的低鈉鹽中含有25%的氯化鉀。而且在不同的食品中,低鈉鹽的咸味的呈現效果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現如今食品制造業中應用較多的替代鹽除了鉀鹽,還有鈣鹽和鎂鹽,如氯化鉀、氯化鈣、氯化鎂、乳酸鉀、檸檬酸鈣等。這些鹽在某些性質上與食鹽接近,具有與食鹽類似的咸味等特征,能夠部分替代食鹽。
03
優化食鹽物理形態
食鹽的咸味跟食鹽的顆粒大小、密度及表面積均有關,食鹽溶解越快,則越容易被味覺器官所感知。食品制造業使用的食鹽通常是顆粒態的食鹽,現在有一種片狀的食鹽已經在肉制品中使用。片狀食鹽比顆粒食鹽有更大的表面積,更容易溶解,使用后制品的品質和感官特性均有一定的改善。食鹽的顆粒大小對咸味感覺也有影響,顆粒越小,在口中溶解的速度就越快,因此咸味感就越強,但食鹽在食品中通常是溶解狀態,因而片狀食鹽在食品制造業中的應用有限。
04
風味增強劑
食品加工中替代食鹽或減少食鹽后,產品的風味會降低、異味會增加,采用風味增強劑,可以彌補風味上的變化,因此風味增強劑往往與其他低鈉鹽技術結合使用。風味增強劑與鈉鹽一起使用可以強化人體味覺感受。其主要機制是通過風味物質來激活口腔和舌上的味覺受體,從而彌補鈉鹽添加量減少引起咸味下降的缺點或者起到掩蔽作用。目前主要的風味增強劑有氨基酸、核苷酸、乳酸鹽、安琪酵母提取物等;常用氨基酸谷氨酸鈉、賴氨酸、甘氨酸、組氨酸、琥珀酸等;常用核苷酸有AMP、IMP、GMP等。研究發現采用氯化鉀替代50%食鹽制作的發酵香腸中有明顯苦味,但添加風味增強劑1%賴氨酸、0.03%肌苷酸二鈉(IMP)、0.03%鳥苷酸二鈉(GMP),或0.03%賴氨酸、0.075%牛磺酸、0.03%肌苷酸二鈉(IMP)、0.03%鳥苷酸二鈉(GMP)后,氯化鉀的苦味消失。研究發現L-蘋果酸、琥珀酸、檸檬酸、富馬酸等有機酸味劑具有增咸和掩蓋苦味的作用,特別是添加有1.6% L-蘋果酸的復配溶液,咸味純正,綜合口感良好。
05
使用酵母抽提物( YE)減鹽
安琪酵母抽提物(YE)含有豐富的肽類物質,這些鮮味肽段可以緩沖、掩蔽不愉快的氣味和味道,因此可以修飾低鈉鹽因添加氯化鉀而引起的苦味和金屬味。
安琪YE含有豐富的呈味氨基酸、呈味多肽、呈味核苷酸等。研究表明,安琪YE能夠將人體味覺中鮮味受體接受功能放大,同樣也能把對鈉離子的感受效應放大,因此盡管低鈉鹽中氯化鈉的含量已經降低,但對用低鈉鹽烹飪菜肴的咸味感受并沒有降低。例如在墨西哥即食辣味牛肉中添加0.5%的商品化YE代替NaCl,發現其風味無明顯變化,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
實驗表明,在0.8%NaCl溶液中添加安琪YE大于0.4%時,就能明顯增強溶液的咸度。其中在0.8%NaCl溶液添加YE量達到0.8%時,可達到1.1%NaCl溶液的咸度口感,相當于降鹽27%。安琪YE和食鹽混合后,不但能有效增強咸味來實現降鹽,還能增強產品的邊緣味覺,如增強醇厚感和協調感,獲得更加豐富的味覺體驗。
[1]A one-quarter reduction in the salt content of bread can be made without detection
(S Girgis, B Neal, J Prescott, J Prendergast, S Dumbrell, C Turner and M Woodward)
[2]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two salt reduction strategies: Acceptability of a low sodium food depends on the consumer.(Nuala Bobowski, Aaron Rendahl, Zata Vickers)
[3]Reducing Sodium in Foods: The Effect on Flavor(Djin Gie Liem, Fatemeh Miremadi and Russell S.J. Keast)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調味品協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