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No.815
1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白話文翻譯
天的規則,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瞄的高了,就往下調整一點,瞄的低了,就往高抬一點。有多余的,就減少。有不足的,就增加。天道的自然規律是減少有余的,來補充不足的。但人之道不這樣,人之道是減少不足的,而增加有余的。誰能讓那些猶豫的人奉獻出來為天下做貢獻呢?只有得到的人。所以圣人順應自然,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養尊處優,也不愿被別人稱作圣賢。
2
理解《道德經》,一定要帶入環境,老子對面坐的是誰,當時的環境是什么樣子,這樣才會有更好的理解。
這一章所講的重點,就是“損不足以奉有余”。
為什么用張弓來舉例呢?戰亂年代,打仗嘛,這是最熟悉的事物。而這損不足以奉有余,是講給管理者統治者聽的。
那時候戰亂,百姓手里本身也沒啥錢,大多屬于“不足”。可春秋戰國時期,是亂世,稅收是統治者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些錢不但要維持統治系統的運轉,還要負責軍費開支,養活那么多青壯年,只有課以重稅,可不就是“損不足以奉有余” 嘛。
帶入了場景,是不是就好理解的多了。
3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說這天道,就像拉弓射箭一樣,瞄高了,就往低來一點,瞄低了,就往高抬一點。用力太大了,就收一點,用力不足,就增加一點力氣。神形合一,勢正而準。
乍聽起來,這也太簡單了吧,如果不是這樣,又如何能夠射中目標呢?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嘛。
是的,確實是這樣。
這句話放到這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比方”。
老人家為了讓對面坐的統治者聽懂深刻的道理,就用這些顯而易見的事情來舉例。
所以,如果你要給你的下屬講道理,最好的方式也是舉例,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方便他們接受與理解。
4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上面舉了拉弓射箭的例子,接下來就講了正式的道理。
說這天道啊,是損有余而補不足。
把這個道理再套回上面拉弓射箭的事情中,可不就是這樣嘛。
看過水滸傳吧,水滸傳里面,梁山好漢喊出的口號是“劫富濟貧,替天行道”。這不就是這句話的體現嗎。
不僅是古代如此,我們現在的制度,也是這樣。
比如我們的個稅政策,收入越高,所需要繳納的稅款越多。還有我們的汽車,車價越貴,所需要交的稅就越多。
多的來補貼少的,這是符合天道的。
5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那為啥又說人道則不然,是損不足以奉有余呢?
2010年,全球最有錢的388人,他們擁有的財富,相當于全球一半貧窮人口擁有的財富綜合;2014年,這個數字是85人,2015年,62人;2017年,只有8人。也就是說,一連那個商務車,就能裝下全球一半人口的財富。–劉潤
看了這個,是不是有一種“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感覺?
國外有個概念叫做“馬太效應”,就是形容這個現象的。經濟學上還有一個叫做“基尼系數”的指標,也是用來衡量這種“貧富不均”的情況。
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老子看到當年那種越窮越壓榨,富的反倒越來越富有。
因此,老人家才提醒這些統治者們,這樣不好。
6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人家說,要讓那些富裕的人,去幫助天下那些貧苦的人。貧富不均,就是導火索,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看看歷史上那些起義和動亂,有多少都是因為“損不足而奉有余”造成的?
鴉片戰爭之后,巨額的戰爭賠款,清政府全部以捐稅的形式轉嫁到了民眾身上。加上鴉片和國外商品的大量輸入,使得當時出現了大批游民饑民,從鴉片戰爭到天平天國起義前,有記載的農民起義就達110多次。積怨已久,最終爆發了天平天國起義。
統治者無能,官員腐敗,社會動亂,匪盜遍布大江南北,民不聊生,當人民吃不上飯的時候,起義就成了必然,統治者的位置自然也難坐穩了。
你看,這些問題,是不是老子早早都說過?
讓那些富有的人多做貢獻,讓那些貧窮的人得到幫助與扶持,這才是有道的管理者、統治者。
往小了說,公司里面肯定有能力強的人,也有能力弱一點的人,有經驗豐富收入高的人,也有新手小白收入低的人。
如何讓這些厲害的人把這些新人,小白帶起來,讓他們的技能和本事也能獲得增長,也能提高收入,也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讓組織整體的平均水平得以提升。
能做到的才是有水平的管理者,有“道”的領導,才是厲害的領導。
7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你說,若能做到,讓厲害的人,多去為組織做奉獻,讓富裕的人,多去幫助貧窮的人,這樣的領導厲害嗎?
至少我看來,是非常厲害的。
前面正沖鋒的時候,后院起火了,后勤也跟不上,這是很多老板面臨的現狀啊。能把現狀維持住,就不錯了,更別提調厲害的員工的積極性了。
之前有老板跟我說,想讓能力強的員工帶其他員工,剛一開口就被人回絕了,再說就不干了,加錢也不敢,嫌累。
所以說,能做到的管理者統治者,真的很厲害,因為他們能夠很好的調和“不均”的矛盾。
但老先生說,一個好的領導,即便把這件事情做到了,也不把這當做什么依仗去和誰談條件,也不會居功自傲,更不愿意別人因此就稱他們賢明。
因為在“圣人”的概念中,這只是做到了“符合道”而已,就像拉弓射箭一樣,是自然而然的。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7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