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對于方便食品與外賣,這二個“冤家對頭”的行業來說,分別傳來了二條不同的消息。
一條是中國方便面的銷量今年又重新站上了400億份的臺階。這是2013年以來中國方便面連續5年下滑后,銷量又重新回到400億份以上。
另一條是中國外賣業龍頭———美團最新公布的財報中:今年總體交易規模的同比增速已經連續兩個季度低于30%,外賣業務二季度的環比增速進一步放緩至25%。
一個行業重拾升勢,另一個行業增速在減慢。
方便食品在沉寂多年后,終于開始發力從外賣市場搶回屬于自己的“蛋糕”!
然而,這一現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
中國外賣業的興起,首先要感謝的就是互聯網。在互聯網+光環的加持下,短短幾年間,在線外賣行業一路高歌猛進,不少上班族回家后選擇點外賣而非自己做飯。
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21億,較2018年底增長1516萬,占網民整體的49.3%;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17億,較2018年底增長2037萬,占手機網民的49.3%, 2020年外賣市場有望突破3000億元。
在中國外賣市場飛速發展的同時,中國方便食品的市場卻出現了急劇的下降趨勢,尤是方便面,自2013年開始,我國方便面行業開始走下坡路。到2016年,中國內地和香港方便面年銷量已下滑至385.2億包。
業內人士分析,外賣與方便食品此消彼長的背后,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外賣大行其道的這幾年,正是我國互聯網經濟大發展的時期,九零后們的消費方式更多的依賴于互聯網,同時,隨著九零后健康意識的覺醒,方便面無營養,不健康的印象,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消費行為,加上外出務工人員的減少,導致了中國以方便面為主的方便食品行業出現了銷量下滑。
俗話說,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方便食品作為曾經的中國食品產業的主力軍,在經歷了短暫的市場下滑后,2017年以來,方便面市場開始回升。2017年,方便面銷售量小幅上升至389.7億份,同比增長1.17%。2018年上半年,延續了回暖態勢,行業銷量增4.5%,全年方便面銷售量達到了395.2億份,到今年9月,己經突破400億份。與此同時,方便米飯,自熱火鍋等眾多方便類食品,都出現了產銷兩旺的態勢。
據統計,2018年,方便食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制造業增速低2.06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14億元,增速14.4%,比全國食品制造業利潤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今年方便食品創新產品總數較去年增長了8.4%。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提出,“2018年這種產值增速的‘低’與利潤增速的‘高’,清晰地勾勒出方便食品在轉型與價值提升之路上的階段性成果及某種程度的行業共識。”
今年的方便食品體現出更加實惠,貼近廚房味道,地方風味特色凸顯等特征。部分產品已經向餐飲業進軍,走進高鐵餐廳。
再比如,大企業從中、高兩個價位向產品的健康與營養發力,高端面因競爭而豐富多彩,性價比提升,市場反應良好。中型企業則重點推出地域傳統風味產品,向中端面沖擊。
業內人士析,方便食品作為中國食品工業中一個相對年輕的行業,歷經多輪淘汰和洗牌,已成為食品工業的重要板塊之一。近年來,方便食品行業整體呈增長態勢,經濟規模不斷提升,產品方便性、安全性、健康性、營養化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
? ? ? ? ? ? ? ??
在方便食品這二年越變越好吃的同時,互聯網的寵兒——外賣,卻越賣越貴了!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外賣客單價在持續上漲,2018 年第 4 季度客單價 40 元以上的占比,32.9%,比去年同期增加 10.2%。
有業內人士分析說:“2019年以來外賣價格在普遍上漲。上漲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是平臺傭金的提升,二是配送費的提升。” 外賣、閃送、新零售配送等快送行業,人員流動非常頻繁。外賣平臺往往需要拿出更多的錢來“留住”外賣小哥。
除了價格上漲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食品安全的問題,許多外賣店身份不明,食品安全無法追溯,更無法監督原材料的品質,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健康隱患!
據了解,在目前全國方便食品行業大復蘇的背景下,四川的方便食品企業也出現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
白家食品做為四川方便食品的龍頭,今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尤是經過提升改良的經典酸辣粉,銷量大增;而特色的阿寬紅油面皮,在國內銷量名列前茅。
在自熱火鍋這類別,小龍坎、自嗨鍋、大龍燚,川娃子、海底撈等川味自熱火鍋占據了全國主要市場;美好的自熱米飯也表現出色。
相關人士分析,四川在方便食品行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四川企業一定要有大格局和大氣魄,抓緊中國方便食品轉型升級這一機遇,趁勢而上!
————————————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
???
原創文章,作者:第一食品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