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記者看身邊同事幾乎統一都在喝一款沖泡咖啡,了解下來才知道,原來是樓下的超市711做活動,買一送一,所以大家趕快囤貨,并且集體采購。同樣的情況在小區進口超市同樣出現:市場價287元一箱的牛奶,149兩箱,進口的東南亞產白咖啡30元3盒,來自新西蘭的奶糖零食19.8兩袋,同樣的產品,因為保質期臨近,商品會以明顯更低的價格出售,吸引了不小消費者。據了解,在國外或者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出現了許多線下門店、線上超市專門做臨期食品。臨期食品已經成了一些商家的“財路”。這些以往讓食品廠家、經銷商和商超門店都頭痛的問題,現在卻成為了一門生意。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只把價格作為賣點的粗暴銷售方式不同,現在的臨期產品被冠上了低碳性、環保性,打出了拒絕食物浪費的口號,這些超市的消費群體不再是愛買打折商品的老年群體,許多年輕人也成了主力消費軍。
臨期食品并非過期產品
臨期食品并非過期食品,這些食品都在保質期以內,不影響食用,只是普通商超考慮到流通的時間等各種問題,會在食品臨期之前就處理或者退還給廠家或者經銷商。業內人士介紹,食品流通一般會經過品牌商(或進口商)—經銷商—零售商等多個環節。通常情況下,線下商超和線上電商為了降低庫存積壓風險,不收超過保質期限1/3的國產食品和超過保質期限1/2的進口食品。以一年保質期的食品為例,國產商品過了生產日期往后的4個月,進口商品過了6個月,往往就不能進入常見渠道售賣。
事實上,這些產品還遠不是臨期食品,我國對臨期食品的時間期限有明顯規定:來源 | 35斗(ID:vcearth)
“臨期食品”——國外國內境遇大不同
在國外,為了避免浪費,很多國家會把食品發到救助站,從而把它們變成窮人的救濟糧。而像英國、德國、丹麥、美國、日本都有不同形式的臨期食品超市,專門做臨期食品銷售的,以丹麥第一家臨期食品為例,從開業第一天起就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成為“明星超市”,就連丹麥王妃和食品環境部門的大臣都去了開業典禮,并且這家超市在開業3周,就在Facebook上吸引了3萬多粉絲,可見它的火爆。與普通超市比,這家超市的價格要便宜50%,但是消費者普遍不是沖著它的價格來的,大部分人們是因為喜歡它的概念。但是在國內,人們對臨期食品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還遠遠不夠,臨期食品一直作為小眾市場存在于各大超市設有的專區內,或是在特定的時間段被打折出售,而購買它們的人群往往是看中價格優勢的老年人居多。記者也采訪了四川幾家食品生產廠家、經銷商、新零售平臺。據了解,現在四川食品行業內對臨期產品,仍然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依然是困擾企業尤其是經銷商的一大難題。據某家傳統經銷老板介紹,目前川內各大超市依然是通過降價或者捆綁銷售的手段快速處理臨期食品,這種方法很有效,但也只是短時間的促銷。而有些超市,為了怕降低超市品質或品牌形象,不愿意設打折專區,而這些臨期產品的處理壓力一般都在經銷商身上。除此之外,銷毀或加工成飼料也是常用的處理方法。目前,我國大部分超市會在離保質期還有三分之一時間的時候,把食品直接退回生產廠家或供應商,并出示退市單據。
線上電商巨頭已察覺新市場
隨著國內線上電商平臺的發展,臨期食品也找到了除超市以外的銷售渠道,率先嘗試根據食品保質期來定價的平臺出現,比如,品牌食品特賣電商“好食期”將食品按照剩余保質期長短進行分類,并提供相應折扣;小程序電商平臺“善食者聯盟”以零售價除以保質期總天數計算商品價值;拼多多、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們也隱約察覺到了這一靜待挖掘的新市場。
臨期食品生意究竟有多大?
據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零食行業,全國目前年產值就已超過2萬億元。每年全國因為流通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食品損耗多達上千億元。記者在淘寶上搜索“臨期食品”找到相關產品4230款,店鋪近3000家,其中銷量最高的一家店鋪,主要銷售糕點、堅果、零售類食品,目前有76萬多粉絲。如此龐大的市場中,如何減少臨期食品的浪費,的確值得探討。 但就現下來看,臨期食品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 傳統經銷商對于目前市面上出現的線上臨期食品銷售平臺,很大一部分也持觀望態度,表示比較在意的是“線上銷售平臺的流量來自哪里?倉儲物流怎么處理?貨款怎么結算?” 而大眾對臨期食品的接受程度、臨期食品的貨源、臨期食品的合理回收期限,以及如何將新的商業模式推向消費者和食品廠商、品牌商,理順跟現有零售體系的關系等,都是擺在介入臨期食品市場企業眼前的客觀問題,等待著一步步解決。但就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樣,想要開拓臨期食品的藍海也需要足夠的勇氣。
————————————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
???
原創文章,作者:第一食品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