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是開店過程中的一個難題,不管經驗豐富與否,都是一個讓人頭痛的事情。這兩天線下社群成員交流最多的話題也是選址,所以,今天說說城市里不同商圈的特點,商圈是如何比較的,還有選址時為什么成本大于一切。
如果到一個陌生城市,首要應該是到處晃晃,不急于做決定,即使看到了非常滿意的店鋪,也要謹慎考慮。這個到處晃晃的過程就是熟悉各個商圈的基本情況。商圈主要有以下一些類別:
客流類商圈:機場,商圈只存于機場內部,候機時間長,總客流人數低,候機時客流狀態處于無事可做。火車站、汽車站:客流節奏快,客流心態一般是急躁(急著去往某地)的
社區類商圈:醫院,對于食物要求較高,客流一般較為集中,并且早上空腹者較多,我的第一個店也是在一個大型醫院附近,客流非常集中;寫字樓:包容性比較強,寫字樓的屬性尤其需要注意,如果整個屬于裝修、建筑一類這種的第二產業寫字樓群,那么對于食物主要傾向于低價量大,對于用品傾向于性價比。其他的類似與服務業、零售業等寫字樓群,包容性則比較大,各種需求也就不盡相同;學校:小學,無直接購買力,需要通過孩子影響家長;初高中,定額購買力,其購買力是在一定范疇內的,大學,高定額購買力。共通性為,非理性消費;老居民區:本地人年齡較大,年輕人以外地人為主;新居民區:上班族以及年輕人居多
復合型商圈:上述任兩者或兩者以上交叉,共存于一個商圈,這一類商圈一般屬于城市中的核心商圈。所以大多數城市的第一個商圈都是在火車站附近進行延伸的。
店中店:每一個商城、美食廣場等均有各自對應主題定位,例如批發市場、平價市場、高端商城等。
商圈之間的比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競爭對手信息的整理:尋找商圈內與自己相近或可能成為自己競爭對手的店鋪狀態(生意好壞、產品優勢、商圈內具體位置屬于客流走向的上游位,還是客流下游位)
商圈現在的發展情況:商圈內整體客流的消費力,通過觀察商圈內所有店鋪的生意狀況進行判斷。
商圈的成本:商圈內的平均房租、轉讓費
商圈的發展潛力:商圈未來三年的發展,是擴張發展,還是會存在修地鐵蓋房子拆遷等縮水發展。
商圈成本預算(關鍵點):能夠用于計劃開店的租金、總額。
需要注意的是:成本大于一切。不要為開店讓自己的負債過多,因為任何一項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如果A商圈內的開店成本遠超預算,那么就選擇B商圈。
除此以外,還有兩條選擇標準:
1.優先選擇競爭對手少的商圈。優先選擇具有發展潛力的商圈,至少不會短期內縮水的商圈,千萬不要認為因為商圈短期縮水了,成本低了,等熬過去,自然就升值了,這個等待的過程,經常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風險性太大。
2.優先選擇能夠拿到上游客流位置的商圈。上游客流的錢還沒有花完,消費能力強。這就是為什么超市出口位置的店鋪不能選擇,看是很多人,但是大家的錢都花完了,就等著回家呢。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