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又發榜,但第二年的北京米其林指南,槽點依舊不斷。
發布會現場,米其林表示能借由這份指南,開啟了一場京城風味探索之旅。但這指南、這風味探索,帶著多少外國濾鏡,又有幾分參考價值呢?
16日上午,米其林發布了《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
這是米其林指南進駐北京的第二年,榜單變化不大,穩中有進。26家1星餐廳,2家2星餐廳和2家3星。大榜單中還有51家餐盤獎,17家必比登推介餐廳。
新增了2個特別獎項——服務獎和年輕廚師獎。劉時齡(新榮記新源南路)獲得服務獎,年輕廚師獎由法國主廚Julien CADIOU(Jing)獲得。
此外,新晉三星京兆尹拿到了一顆特殊的綠星星,這是繼法國等其他國家之后,中國第一次迎來米其林綠星獎項,以表彰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貢獻卓越的餐廳。
作為一家素菜餐廳,京兆尹采用當季食材,減少食材浪費,不斷推動可持續餐飲的發展。
采逸軒
萃華樓
大董(東四十條店)
厲家菜(西城)
富春居
淮揚府
Il Ristorante-Niko Romito
湘愛(工體東路店)
京雅堂
老吉堂
利苑(金寶大廈)
Mio
拾久(東三環中路)
家全七福
晟永興(朝陽)
北京廚房
新榮記(建國門外大街)
新榮記(金融大街)
玉河一號(The Georg)
紫金閣(新)
止觀小館(新)
山河萬朵(新)
承味堂(新)
拾久(朝陽公園路)(新)
鄉味小廚(新)
Jing(新)
榜單公布后,吐槽聲不斷,大多圍繞著米其林還是不懂北京。
但無論吐槽聲量多大,
米其林還是沒丟掉“初心”,為外國旅行者提供指南。第二年的北京米其林指南,構建了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北京印象—烤鴨、小吃、涮肉和四合院。

必比登榜單,清一水的豆汁、爆肚、炸醬面,都是北京小吃,走過路邊,不能錯過。
這種趨勢也延伸到了餐盤獎上,吐槽不斷,“我家門口的老北京炸醬面大王這么難吃竟然可以評上米其林餐盤??”
這樣的榜單更像避雷榜單,北京滿大街的炸醬面,北京人看門臉,覺得像游客餐廳的,一般不進去。
這小吃參考跟躺在旅游網站上,多年不更新的北京小吃推薦類似,陳年舊味。
另一關鍵詞則是烤鴨,從餐桌獎的四季民福、1949全鴨季到一星的大董、晟永興,都以烤鴨為主打。打開連續兩年摘得三星的新榮記(新源南路)的大眾點評,也在菜品中發現了烤鴨的蹤影。
不少餐飲從業者吐槽,米不米其林,鴨子說了算。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米其林對北京餐飲認知的狹隘。

今年升至三星的京兆尹,就在雍和宮旁,方便旅游者參觀完就近用餐。餐廳還是個四合院,不用鉆胡同,直接能感受老北京的建筑文化。

從明面上看,新榮記仍是最大贏家,拿走了7顆星星,榮小館上了必比登,開在華茂麗思卡爾頓的榮派官府菜—京季,空降2星。
但這槽點頗多的榜單,在這流量時代,如同開啟了一場吐槽大會,餐飲人紛紛發文,熱度不斷升高。
這讓小眾的米其林有了一點破圈的可能性。
空降2星的京季開業僅半年左右,向來看重穩定性的米其林(烹飪水準的一致性,是米其林的五條標準之一),餐廳運營一年后才有摘星的可能性,這種運營半年就摘星,還是2星的案例實屬罕見。
剛在網上打完“嘴炮”的厲家菜,因“難吃”被罵上熱搜,依舊拿下了一星。
當然,還有前文提到的——模糊的、狹隘的北京印象,評委對烤鴨、北京小吃和四合院的謎之喜愛。
這些都成為素材與談資,成為傳播原點,讓發布會的聲量變大。這套路,米其林屢試不爽,第一年的上海榜單像是粵菜榜單,第一年的廣州榜單全員一星,都是“騷操作”。



佳音吶 18842356756(同微信)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