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君 來源:新餐見(ID:xincanjian)
什么是洞見?洞見就是看到未來,從而知道當下如何去做。我們找到了一個又一個引領當下、看到未來的人,他們就是洞見人物。我們基于戰略、品牌、運營、組織四大方向,找到細分領域里富有卓越洞見的企業家和專家,通過對話的形式,將企業內部思維和外部視角相結合,透視現象,深挖本質。 |
他是中國餐飲食材供應鏈最早的一批探路者,他將世界牧場的牛羊肉好食材帶給國人,踏遍世界尋找天然牧場,他秉承創新可持續發展理念,重研發強設計,拿下專利44項,年進口量達68000噸,年營收近30億元,從生意到意義,他帶領企業指數級跨越增長,博全球牧場而取其優良,他打造了中國首屈一指的牛羊肉清真食品企業。
▲點擊進入學習社區和大家一起收看更多節目
洞見發現:
市場機遇源于深刻洞察,大需求催生大市場,大趨勢催生大賽道,如康是如何布局牛羊肉食材萬億級市場的?
要在賽道成為頭部玩家,必須有專注聚焦的定力,今天深度專注的如康,曾經在“專注”上栽過哪些坑?
新餐飲數字化時代,餐飲企業應該如何與供應鏈企業共生共創?
近年來,供應鏈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2019年餐飲產業的90%以上資本流向了供應鏈,得供應鏈者得天下,中國供應鏈發展存在著萬億想象空間。
隨著新一輪消費健康潮的到來,人們的肉食消費結構也開始慢慢發生變化,牛羊肉的消費比例較之前有明顯上升。
而在魏東曉看來,想要做好供應鏈,最重要的是“專注”和“專業”。
早在2014年,如康集團創始人魏東曉,就前瞻性洞察到牛羊肉食材領域的市場大商機,瞄準餐飲供應鏈賽道,深耕B端產業鏈。
盡管消費量比較大,但我國人均牛羊肉的年消費量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牛肉供應方面,由于飼養周期長、生產成本高、發展方式落后等原因,導致我們國家長期以來依靠進口來填補巨大的需求缺口。
數據顯示,國內牛肉市場約20%的缺口需要通過進口補給,進口牛肉主要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烏拉圭等畜牧業大國。
而魏東曉就是最早開疆辟土聚焦進口牛羊肉食材的領路人之一。
2007年,魏東曉敏銳洞察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牛羊肉的貿易額迅速提升。于是,他果斷從化工業轉行到食材供應產業,專注做牛羊肉進口的供應鏈生意,篤定沉下心來做,十幾年如一日,才有了今天的年營收30億的如康集團。
魏東曉最初看中牛羊肉進口產業,是因為相對于國內有限的飼養能力,國外的牧場規模更大、質量也好。但是,他很快發現,市場不再只滿足于普通的牛羊肉供應,而是在食材上開始細分,B端開始有了更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如康也開始為餐飲B端提供更加精細化的產品。如今,如康擁有火鍋涮肉、煎炸排串、精致牛排、精細分割、方便熟食等多種深加工的牛羊肉產品系列。在魏東曉看來,這是企業“專注”與“專業”的體現。
從左到右:主持人-笑笑特邀嘉賓-王學勇洞見人物-魏東曉特邀嘉賓-王丹
為什么魏東曉對“專注”二字認知如此深刻?因為在2013-2014年期間,他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時,做了酒店生意。這被他認為是 “如康發展過程中的最大彎路”。企業在規模小時,做什么比不做什么重要。企業在規模大時,不做什么比做什么重要。不聚焦、不專注是最大的資源和精力耗費。
今天的如康正是專注和聚焦進口牛羊肉食材供應鏈的企業,無論是在創新方面、還是智能化方面他們所做的每一項研究和探索都是圍繞牛羊肉供應鏈專業來展開。
近年來,餐飲市場從大而全向小而美轉變,C端餐飲品牌更加細分,B端企業需求越來越個性化。這種趨勢也在影響著供應鏈。
隨著餐飲品牌都在尋求自己的差異化與專業化,這對供應鏈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些專業化、差異化,研發就成為供應鏈企業的重中之重,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魏東曉針對于不同規模企業提供不同的研發解決方案:
一、大型餐飲企業的需求。他們通常擁有自己的產品研發團隊,會在自行研發后,與供應鏈企業的研發團隊進行研發合作,共同制定符合大型餐飲企業需要的產品。
二、中型餐飲企業的需求。他們往往需求比較明確,但不一定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所以依賴供應鏈企業的研發團隊為其開發和實現符合要求的產品。
三、小型餐飲企業的需求。這些企業沒有研發能力,往往完全依賴供應鏈企業的產品研發來實現自身的產品創新。
四、消費者的需求。這部分需求是通過數字化的數據反饋來體現的,消費者本身雖然不自知,但是消費者的喜好也在左右著創新和研發的方向
目前,位于德州的如康生產基地擁有完善而獨立的產品研發中心。即將落成的北京研發中心,更是如康創新與消費體驗的互動中心,消費者可以在那里體驗如康產品,并讓如康收集到一手的體驗資料。來自客戶方的研發人員可以更方便的與如康團隊一起進行研發測試,中心還將兼具產品發布等更多元的功能。在研發方面,如康的投入體現了他們的“專業”和“專注”。
針對越來越精細化的供應鏈需求,魏東曉認為數字化是最好的解決之道,通過數字化企業能夠更精準的做好服務,將市場上的不同需求反饋成為可量化的數字,企業通過數據實現產品的儲備、加工,以及研發,最大程度的降低供應鏈運營成本,提高效率,同時提升產品品質滿足消費需求,數字化具體體現在兩個維度:
一、整個系統的數字化流程。企業運用數字化流程來實現生產端以及產品端的整個系統數字展現方式,滿足企業管理和運營的需求,這是降低成本。
二、生產加工的智能化水平。這在生產過程中讓人機結合的更緊密,更好的實現產品標準化,從而提升效率。
在魏東曉看來,未來的餐飲企業和供應鏈企業之間是一個相互匹配的關系,百億級的餐飲企業自然要尋找同體量的供應鏈企業進行合作。他認為,如康和大型餐飲企業之間相當于在做接力賽,是1×400還是跑4×100?體量不同,接力賽就不一樣,彼此之間一棒接一棒緊密銜接,共同完成這個賽程。而如康和中小型的餐飲企業之間,是通過數字化系統、互相引領、互相啟發、共同成長。
而如康百億目標的實現過程,同時也是C端餐飲品牌消費市場同步發展的過程。也就是當如康百億目標實現的時候,餐飲市場上將出現更多新崛起的餐飲品牌連鎖獨角獸。
在學習型企業家俱樂部王學勇總執行長看來,供應鏈企業為餐飲企業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后臺。后臺整合了全球優質供應鏈資源。中臺是研發共創,而數字化讓這個中后臺成為可能。
供應鏈企業和餐飲企業之間的邊界趨向模糊化,如康與餐飲企業是在共生和共建生態。
在如何讓這種共生關系更穩固上,策世品牌策略官王丹認為,對內企業需要進行組織變革,對外企業需要打破原有邊界。正如魏東曉講的接力賽,只不過接力賽的每一棒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脈關系。
如今,很多餐飲企業每年都會多次帶研發團隊來到如康,與如康共同探討新食材的開發,甚至是企業發展的戰略以及未來的合作模式,餐飲業的重心正在向供應鏈與消費端的共生共享偏移。
從B到C 創新跨越
如康是以餐飲B端供應鏈為核心的企業,但是隨著如康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如今如康也在布局C端消費市場。這說明,未來的如康既要做一個行業品牌,也要做一個消費品牌。目前市場上,豬肉領域有雙匯,禽類領域有六合、正大,而如康要填補牛羊肉領域的空缺。
在魏東曉看來,發展C端是為了提升品牌在消費者中的知名度,擴大企業在供應鏈領域的影響力,雖然C端的市場比較分散,體量相對較小,投入更大,在整個“百億如康”的未來發展計劃中,C端市場的占比只有5%,但是它的意義價值遠遠高于市場業績。
為了讓如康的產品更好的走進C端市場,如康推出社區零售品牌云坤佳家牛羊肉生鮮e棧,如廚熟食食品品牌,拓展電商等消費渠道,如康在積極擁抱這個時代。
王丹認為,如康通過C端撬動B端的戰略,可謂一石二鳥。但打造C端知名度的大戰略中,如何平衡如康品牌在B端品牌和C端品牌的認知平衡,較為關鍵。針對于如康C端品牌布局,王丹認為有三步要走:
一、重新定義。重新定義的核心要義是清晰精準創新傳達品牌代表什么。
二、速度占領。在品類窗口期沒有速度占領和規模覆蓋,難以成為細分品類頭部。
三、C端品牌IP化。有互動和溫度。
群雄逐鹿 無限空間
百億如康,為什么是百億?
魏東曉認為,定戰略、定規劃,定目標,不是閉門造車,是要基于對市場空間的清晰洞察:這個行業未來到底市場有多大?如康的百億目標也是源于對這個行業的深刻洞察,這個行業將來是數千億甚至上萬億市場規模,即便是100億來占有率也才1%到2%而已。
大需求、大增長,而且集中度分散,這些特征決定了這必然是一個廣袤的大市場。
隨著餐飲業的發展,小餐飲的整合與中大型餐飲企業的崛起是必然的趨勢。隨著中大型餐飲企業連鎖化、標準化的發展,供應鏈必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環。在魏東曉看來,未來的餐飲業,除非你只做一家門店,否則都需要供應鏈的加持。
從左到右:主持人-笑笑特邀嘉賓-王學勇洞見人物-魏東曉特邀嘉賓-王丹
王學勇認為,如康要成為未來牛羊肉食材供應鏈的企業龍頭,則需圍繞著三個關鍵詞進行思考:
一,規模。規模越大,競爭的優勢會更強。
二、系統。上下游的關系變得更深化,誰的系統強,誰就最有可能勝出。
三、速度。牛羊肉食材市場有著巨大潛力,目前尚未有頭部企業,所以速度很重要。
未來牛羊肉供應鏈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別,有著無限的想象空間。群雄逐鹿,誰定中原?我們拭目以待。
總策劃:王丹
制片人:李夢陽
執行制片:孔笑笑
總導演:王靖淼
策劃:潘豐
編導:劉婷婷
運營總監:王麗霞
商務統籌:吳敏
配音:張雪天
視覺設計:谷盼強
燈光:王科程
攝像:張傳捷韓金彪
往期精選
王劍輝:老字號如何化身為網紅新國潮?| 洞見人物 04
楊曉路:黃燜雞霸主如何擁抱新餐飲時代 | 洞見人物 03
韓震:沒有退路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 洞見人物 02
洞見人物 | 01期:兩年開100+,引發超級排隊的大碗丼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