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 No.841
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
白話文翻譯
道生發萬物,德蓄養萬物,萬物有了具體的形狀,在四周的環境中生長成勢。正因如此,萬事萬物都以道為尊,以德為貴。雖然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但這并不是誰規定、誰安排、誰要求的,這就是自然規律,是事物本來的樣子。讓萬物成長、培育、安定、成熟、滋養萬物。產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支持萬物卻不居功自恃,成就萬物卻不住在控制,這就是最深遠的德性。
2
道與德,是兩個生發蓄養萬物的根源,從這個根源起,萬物有了各自的樣子。道與德,就是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萬事萬物生發出來,有了型,有了自己的結構,不同的結構,接受與處理的信息也就各不相同,演進的路線也有了巨大的差異,最終在天地間便有了萬物。
萬物有了型,又在相互影響之下,變有了各自的“勢能”。
前陣抖音上有一個視頻非常火,說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了南下的冷空氣。
是不是看起來很震撼,很有氣勢?
說到底,萬物都是依靠“道”與“德”來推動的。老子又強調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與德是萬物活動的背景,道尊德貴,也是每個人心中深層所埋藏的東西。
比如說,一個賊人,你罵他是賊,他也不高興,甚至會和你動手。
為啥呢?
因為他也知道“賊人”不是什么好話,他也知道,“道尊德貴”是正確的,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才落得了今天賊人的這個結果而已。
雖然,他現在,甚至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一個“賊人”,做的都是那些“爛事”,但他心里這個“德與道”的標準,挺清晰的。而且你也看到了很多“惡人”,縱然做了那么多壞事,但他也清楚,什么叫做“義氣”,什么叫做“禮”。
你看,這些并不是誰要求的,是他們自帶的,就像萬事本來的面目。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使萬物發生發育,促使萬物成形成熟,養育萬物,也保護萬物。
何為保護?就是自我修正,自我生長。
道誕生萬物,卻不占有;做了推動,卻毫不居功自傲;萬物演化無窮,卻不主宰什么。這才是最高深的玄德啊。
格局、心胸,都在最后這一句里面了。
3
我們經常會說,某人有大格局,某人有高眼界。
而且,我們常常也希望能成為這樣有著大格局,高眼界的人。
實質上,《道德經》就是提高格局,開眼界非常棒的工具。
熊逸老師的《道可道》,在題記里面有一句話。
“對待傳統經典,有些人喜歡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更多的人,喜歡跪在巨人的腳下。”
的確,我自己有時候也會“跪在巨人腳下”,把一些個經典著作看的太高深。
其實,如果你這一個月來,跟著我一起讀了道德經,你會發現,這本小冊子,本質上并沒有什么高深玄妙的東西,雖然在第一章里面就說過“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但實質上,和想象的一點都不一樣。
如果覺得太高深,總在仰視看這本著作,那么大概率是看不明白的,只有站起來,站在巨人的肩上,才會更容易讀懂這本著作。
因此,學這些經典,是為了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借助前人總結下來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經典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供”的。
4
道理又學了這么多,怎么用?
這一章,最后一句話,是真正有大格局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的。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咱把這句話拉到日常的工作中。
你能否做到,你一手提拔起來的孩子,你能不去“使喚”(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一樣讓他給自己辦私事)他?,能不能做到幫了他,也不去他面前耀武揚威,讓他總覺得他欠你的?能不能做到,即便當了你多年的下屬,你也不把他當做你的“私人財產”而不去隨意的主宰他?
別小看這點要求,這很不容易的,因為很多人都喜歡“炫耀”自己的權利。
而那些做到的人呢?是不是都被下屬說“這是我的貴人”?
所以說,真正的大格局,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認認真真的踐行。真正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人,能不被人尊重與信任嗎?能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管理者,統治者嗎?
希望你也是這樣的人。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