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圈的普遍現象:學霸越來越多,課堂上熱血沸騰,回去迷迷登登。
因為你付出的所有,都是你在一廂情愿。換個角度,有可能會迎刃而解。
本文轉載自迪迪熱扒(IDyangdimeishi),作者迪迪熱扒。
我很幸福,內測期間在深圳卓悅體驗了快餐翹楚老鄉雞的N.0版本新模型店。
喝雞湯,辦大事,盡管我在上海不同的商圈吃過好幾家老鄉雞,但新店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感覺大變樣,我忍不住到處去轉發。“本雞場不搞山珍海味,做好一碗雞湯,幾道家常小菜。”
這家老鄉雞用餐時間是早9點到凌晨2點,全方位滿足不同時段的顧客用餐需求,產品和環境全面升級,緊扣品牌主旨“干凈衛生,品質放心”。同時大膽出新,將傳統中式快餐引入下午茶和夜宵酒文化。
我在朋友圈分享了它們的照片后,立刻引起了部分行內人士的質疑。
“這哪是做快餐啊?太裝了吧?”“太高大上了,容易把顧客嚇跑。”
真心替這只美麗的雞感覺到委屈,快餐做旗艦店就不接地氣了嗎?
我們將行業重新定義了標準,也更好的對接了顧客的剛需,從果腹到舒適,讓顧客開開心心的把熱乎乎的雞湯當咖啡喝。
束董曾經在演講中風趣幽默地提過,我們要開在麥當勞,肯德基的周圍,和洋快餐“正面剛”。土雞,變鳳凰。
不要用固化的思維去想快餐應該怎么做,在不同的區位場合采取不同策略,多角度經營覆蓋多場景才可以游刃有余。
畢竟,快餐并不是100%為了工作餐而準備的。有時候適當豐富下場景,加長些鏈條,會贏得更多顧客的優先選擇權。
這一點不得不提一下現在的熱門品類“蘭州拉面”。我常在家附近的陳記蘭州牛肉面就餐,發現他們夜間竟然有燒烤和進口啤酒。
如果從傳統思維上來看,這明顯不聚焦,面館還增加洋文化,不符合快餐品類模型,產品線太多。但是從用餐需求來講,人家做的并沒有錯,晚上人們來吃面條不僅是為了解餓,還有社交等其他需求。
想吃飽飯,二三十元一頓很舒服,想解個饞順便小串小酒人均也并不高,這套組合拳值得借鑒。
麥當勞可以做樂園,星巴克可以開工廠,火鍋行業大哥斥資過億打造海底撈智慧餐廳,喜茶一個又一個主題門店演繹不同視角文化……
這無疑在說明,
想做頭牌,就必須有標志性的動作去引領和改寫行業,并持續的像明星一樣制造話題感,始終有人議論紛紛才能將熱度延續下去。

前幾天我在廣州出差,當地好朋友介紹說,廣州有很多牛雜,豬雜等,都是半夜才開市的,保證天天新鮮。我說“那不困嗎?”他們說“我們一直這樣啊”。
這讓我想起了回東北,質疑小伙伴大中午的吃碗面桌上竟有這么多空酒瓶。他們笑我說“迪迪,你多久沒回東北了?你忘記東北人早上也能喝酒的嗎?”
這就是不同的地域文化產生的就餐習慣,要順應。比如在廣東開街鋪,一般狀況下不會太早打烊。
中國的美食歷史源遠流長,小到一個村都有不同的特色產品呈現,各種廣告尤其是自媒體的繁榮也打破了各地區人群的交流界限,稍微一個價值點就可能讓某些品類乃至該品類的代表品牌迅速活躍起來。
比如舌尖上的中國,比如長安十二時辰,顧客看到精彩的展示后會立刻激起消費的熱情與欲望,此時如出現某個品牌“接得住”熱度,會立刻燃起一把火。
中國人講究入鄉隨俗,去開辟一個市場,不研究清楚當地就餐習慣,定會不間斷的碰釘子。
一個嗜辣的城市,做非辣口味為主的連鎖品牌,布局幾家店形成差異化是很合適的,但是太大的規模,是否能支撐有待商榷。
包括剛剛拿到投資的丘大叔檸檬茶,主打鴨屎香口味,可能出了某些地區,普及市場也許需要點功夫。鴨屎香到底是什么?真沒太多的人聽過。

來自上海的熊掌咖啡是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一家店,他的呈現方式很出奇,顧客在洞口掃碼點單后,過幾分鐘一只溫暖的熊掌將咖啡送到手中。
這是一個有力量的品牌。整個門店包括店長在內由三位聾啞人組成咖啡出品團隊,且幾乎所有交流內容都用手語表達。
很多人認為他們的核心在于差異化,我認為不僅僅如此,他們太懂人性了,知道有骨氣且有技巧的示弱。
人都是感性的高級動物,面對著這種催人奮進的場景,在感動之余很容易以助人之心為緣由激起消費欲望,這也就是為何很多出身貧寒的農村民間歌手在舞臺甚至網絡直播里更受青睞。
太“強勢”的品牌表達方式沒有好下場,最近看了幾個品牌升級的案子,實在是差強人意。冷冰冰的公式,各種信任狀看得眼花繚亂。
這就如同追一個女孩,你告訴他,我有錢,我有車,我有房,你必須跟我談戀愛。那也需要感覺,對不?如同章子怡即便獲得了數次影后,不喜歡她的人仍然不會給她貢獻一分錢的票房。
我們經常看到號稱適合男女約會的西餐廳,氛圍都制造不起來“彼此表白”,光在廣告中闡述我的菲力牛排一年賣出多少份,我的酒來自什么國家,有意義么?
品牌需要知識結構的支撐,但不能因此變成一個又一個沒有人情味的場所。你的榮譽,要與顧客有溫暖的共鳴,因為都是他們給的。
與眾不同絕不是耍個性。據說,上海新開了一個號稱從韓國引入很火的“站著吃的烤肉”品牌,媒體大肆報道,但是仔細思考絕對不妥。站著喝奶茶都覺得累,何況站著吃烤肉?就如同幾年前流行的無餐具一樣,只能風光一時。
永遠不要把不符合客觀規律的行為當爆點去包裝,打破顧客習慣的店都會熱鬧之后一地雞毛。

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在紅餐網(ID:hongcan18)活動演講中提過,品牌力是企業的免疫力,做出品牌才能贏得優先選擇權,提升偏好度和溢價能力。
但我們發現有太多太多的品牌,只在品類上死磕,想盡辦法去加形容詞和宣傳語,壓根沒有考慮清楚你這個品類對顧客有什么吸引力。
可以問問鏡子里的自己,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客人,你會選擇來自己的店就餐嗎?
一個人內心被撬動后,選擇去某個店的理由有千萬種,有些是甚至是用戰略都解釋不通的軟實力,比如某個店的服務員小姐姐漂亮可人,比如某個店的歌手很動聽,比如某個店提供的空調冬暖夏涼。
顧客就餐目的若對你是模糊的,即使是數量上存在的“物理第一”,也終將被削弱掉。
人在任何場景下吃喝都優先想不到你,你所創造的品類就是一個擺設。除非是極致性價比,但別忘了,號稱性價比的“小米”報表并不好看。
品牌,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具有高遠影響的效應價值。
如果一個品牌開了成百上千家店好多人卻印象不深,不是他低調,而是他在自媒體的時代,自傳播做的不夠,沒有打響認知戰。
此時,我在腦海里迅速地瀏覽了一下顧客在店內的就餐屬性(純店內,不含外賣和外帶)。
除了一人食之外,還有同事小聚,商務宴請,家庭聚餐,情侶約會,閨蜜打卡,“爺們”敘舊,追求自己心儀的人,包括各種各樣的紀念日……
餐飲,餐與飲不分家(誰吃一頓飯期間連一口水都不喝是不現實的)。
未來對就餐需求的探索,除了品類的鏈接,我們同時可以加入社交場景化思維來描述:小吃小喝,小吃大喝;大吃小喝,大吃大喝。
無論多大的門店,無論開在什么位置,無論多少人在此用餐,這十六個字融入在顧客不同需求間將演繹無限可能。
未來,希望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店,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而不是為了快速圈錢。就像結婚是為了愛情,而不是為了“分錢”。
生意不好的餐廳,都敗在了這些細節里
學外婆家子品牌?不懂這些做了也白做
餐飲人,要警惕這四種“自以為是”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