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視頻、促銷活動、借勢海報……
高冷旁觀,不如加入熱潮
近日有一個網友發了一個段子,問坐在星巴克拿筆記本的人到底什么職業,有朋友回復說是星巴克氣氛組。
#星巴克氣氛組#在網絡上火了以后,星巴克中國官博都下場吃瓜了,先是表示要去門店考察一下。
事實上,氣氛組一詞在大多數情況下,指的往往都是在酒吧中作為營造現場氣氛的工作人員,雖然這項工作聽起來像是一個略微敏感或具有爭議的話題。


其報名條件也是非常搞怪:
第一,來星巴克門店;
第二,坐得住(畢竟一坐往往就是一下午);
第三,連著Wi-Fi上著網;
第四,在朋友圈官宣“我要報名星巴克氣氛組”,發微博@星巴克中國曬朋友“我要報名”的截圖。
有網友說:“在KFC寫作業的孩子們長大了,現在他們成了星巴克氣氛組!”
這群在KFC寫作業的孩子,除了氣氛組,同時還有:
數據組,負責提供物料的。
攝影組,負責打卡拍照的。
文案組,負責po圖發文的。
這個創意活動不但吸引了一輪熱度,還趁機宣傳了門店的各種活動。
比如下午三點茶拿鐵買一送一、星杯買一送一等,雖然看似轉評贊的數量并不算高,但相比往常個位數的數據而言,這次的互動量確實算得上數一數二。
要說一向會“玩”的星巴克,就是看上了朋友圈中的私域流量。
這不一彈結束,又來一彈,今天已經開始招募組長了,還真是一點熱度都不放過。
從微信引爆,到微博發酵,又重新通過曬圖將戰場拉回微信端,不得不說,撬動社交力量來做營銷,星巴克真是高啊。
好多人都開始在朋友圈po出自己的陳年老照片,要去搏一搏氣氛組組長了。
引發了網友的共鳴。

,這就是場景營銷的魅力所在。


其實,從今年星巴克引爆朋友圈的案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中就看到了更為廣闊的玩法。
將這次緣起于抖音,在微博發酵的“氣氛組”案例,再燒向微信端,畢竟幽默和風趣同樣是一種更有價值的社交貨幣。
現代社會的網絡,尤其是隨著“兩微一抖”這類社交媒體的興起,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需要在社交媒體上共享或者傳播,那些能夠顯得自己更為優秀,或者更獨特的事情。
一方面,導致了很多人習慣將自己圈子內的內容當作世界的鏡像,甚至一度覺得真實世界的趨勢也與自身圈層相同。
另一方面,相比之微博較為年輕化的受眾群體而言,微信的圈層可能更為廣泛,于是一個相對無害化的梗,自然可以梗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每一個圈層當中去。
畢竟相比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而言,星巴克的氣氛組更幽默也更無害,不會被扣上男女對立的帽子,利用既定事實給這些人取了一個名字—-星巴克氣氛組。
相當于一次事件營銷,以此來幽默詼諧的創造一個新職業,同時又可以重新定義他的客戶,定義他的消費場景,加深大家對他的記憶。
不只是星巴克
氣氛組早已包圍了我們的生活!


在直播秀場中,這些“土豪”們才是頂級氣氛組,他們一擲千金后,直播間的氣氛瞬間引爆,其他人也紛紛跟進。
于是,我們看到了各種因打賞女主播而耗盡錢財的社會新聞,就像最近的頭條,因沉迷打賞網絡女主播,90后國企會計揮霍公款386萬。
直播間刷單已經成了人盡皆知的秘密,某網紅進行帶貨直播,直播間顯示有311萬觀眾,結果只有11萬是真實的用戶,其余的都是虛假的數據,評論區也都是機器人。

星巴克的氣氛組和直播氣氛組存在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用人氣帶動人氣。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批人氣是如何而來的。星巴克是暫時放下利益,先為顧客提供良好服務,以此換來第一批人氣,接著再以人氣帶動人氣。
關鍵之處在于,第一批人氣要成為回頭客,如此才能往復循環。
但現在,很多商家卻忽略了這第一批人氣,舉例來說,上海一家奶茶店門口排著長龍,結果媒體一調查,發現大部分人都是托。
這些托是做兼職帶人氣,但這些托以后還會來持續購買嗎?這就非常考驗商家的服務了。
直播氛圍組也是如此,一些人收了錢當托,來給主播打賞,但如果沒有了這些錢,他們還會愿意給主播打賞嗎?
如果沒有,主播就要一直用錢打造氣氛組,但終有一天,騙局會為眾人知曉。
星巴克是先做好服務,流量自然而然就來了,但一些直播卻是以流量為先,妄圖以流量換流量。
不過,虛假的流量繁榮,也許會欺騙消費者一時,但最終受害的會是主播自己。

除了星巴克氣氛組、茶飲排隊氣氛組,直播氣氛組,社會上早已有各種氣氛組在行使相同的作用:
買房氣氛組 、圖書館氣氛組、蘋果專賣店氣氛組、電子競技氣氛組、健身房氣氛組、買單氣氛組、考試過級氣氛組、朋友圈氣氛組、干飯氣氛組、減肥氣氛組、脫單氣氛組…
面對不利于品牌形象的消息曝出,危機公關在“野蠻生長時代”的既定策略。
然而,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對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的全面性、細節性滲透,對一個品牌的形象可能構成不利影響的任何一個消息,其制造者或傳播者將大概率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不可被強勢影響的大量網絡信息“個體戶”。
這時,面對品牌公關的客觀環境和公關對象的時代變遷,傳統的“既定策略”,顯然已經沒有用武之地。
花錢?人這么多,找誰去呢;講法?對公司法人還可以,對吃瓜群眾的隨性發聲恐怕不大好使。
小結:
星巴克是清醒的,也是聰明的。
它深知時代的變化,也機智地以自己的創意,同時還有勇氣(與對自己的品牌吐槽的網友進行正面周旋的勇氣)在品牌的公關與借勢營銷上給所有廣告同行表演了漂亮的一仗。
不過,也難說,或許星巴克的背后另有廣告高人指點?
但顯然,這種情緒認同也早已不是星巴克的專利,無論是同業競爭下的Costa還是全面升級過后的麥咖啡(麥當勞咖啡店),以及雖然發生事故,但目前為之依舊是私域流量運營行家的瑞幸咖啡。
再加上喜茶、奈雪、茶顏悅色在內的一系列茶飲品牌,都算的上星巴克的有力競爭者。
雖然這次的星巴克氣氛組,著實算得上優秀案例,但要說星巴克已經取得勝利,恐怕為時尚早。
-end-
黑馬品牌、餐飲O2O
延伸閱讀
年末關至,又一批餐飲品牌倒下了…
巴比食品:一只饅頭背后的早餐連鎖增量空間
140歲的老字號排隊1000+,陶陶居的“逆生長”密碼是什么?
餐飲紅海另辟獨徑,這9家美食博物館搶占制高點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