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人,最好的回報應該是啥?

    2020年10月18日 No.813

    1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德經》七十九章

    白話文翻譯

    調和了大的矛盾,也必定會有遺留的怨恨,這怎么能是妥善的方法呢?

    圣人手里拿著借據,卻不會因此苛責逼迫別人償還。

    有德之人會用契約來明確責任,無德之人則會像收稅的人那樣嚴苛殘酷。

    天道無親無疏,利于善人。

    2

    這一段,讀起來感覺沒頭沒尾的,想要更好的理解,得先弄明白這段話所說的環境與場合。

    老子在講話的時候,對面一定是坐著人的。

    那么對面坐的是誰呢?

    是統治者,領導者,管理者。

    有何憑據?

    這就得知道老子當年干的是啥工作。

    老子官拜“周守藏室之史”之職,“守藏室”不只是藏書,藏王室典籍,許多竹簡;還藏有王室的禮器、祭祀的祭品,許多青銅器、漆器、絲織物等。

    因此,這個職位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國家博物館館長”。因此,老子能夠看到的史書典籍就很多。

    在這個官職上,不僅僅要管這些藏品,還需要記錄周王起居,與臣子辦公、出巡等事跡,并記入史冊。根據史料記載,老子還管著禮儀方面的事物,算得上是“司儀”。

    身兼數職,精力旺盛,且思想深刻,這些統治者與管理者自然也就愿意和老子交流。

    既然是對統治者管理者說的話,那就要站到管理者的角度來理解,用管理者視角來吸收。

    3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這是告誡統治者,要以和平之政治世,權力的威壓,刑律的殺戮、捐稅的榨取,都會使民生詬怨。當“積怨已久”的時候,即便再行德政,這時候也很難彌補已經造成的傷害與災難。就像用刀扎人一樣,刀扎進去,流血了,受傷了,這時候,就算把刀拔出來,傷口上金瘡藥,但依然不會馬上愈合,即便愈合了,依舊還會“隱隱作痛”。

    長期大量征收賦稅,百姓積怨已久,這時候即便給百姓減稅,但積怨已深,好比病去如抽絲,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清除積怨,而且無余怨呢?不可能的。

    即便是減輕了稅負,可私欲依然存在,百姓也看得清楚,甚至知道這只不過是“緩兵之計”,不相信統治者會改變,這么做怎么可能完全如何消除余怨呢?

    有一男的,長期家暴老婆,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報了警,派出所來調節。當著眾人的面,男的是又道歉,又下跪,又寫保證書保證以后絕對不打老婆了。調節完了之后,眾人散去,試問這時候老婆心里的擔憂與疙瘩就散去了嗎?老婆就不害怕老公打她了嗎?這樣做,就能善終了嗎?消除余怨豈會如此簡單?

    東北某城市有一家賣鹵味熟食的店,幾十年來每到逢年過節,店門口都會排起長隊。

    一年夏天的晚上,店里已經下班,有顧客路過他家門口,發現放熟食的柜子里竟然有好幾只大老鼠,不但柜臺里有,旁邊的稱上也有。這段景象被拍成視頻發到了網上,很多人當時就炸了,還有人說,之前也看到過,后來自己一次都沒買了。

    曝光之后,這家店馬上換了新地方,店內環境衛生也做的很好,與原來可以說是天上地下的差別,但生意一落千丈,現在便是年節,消費的人也很少了。

    換地方,升級環境,這算得上是和大怨的一種措施,可余怨深重,信任沒了,裂痕大了,你說可怕不?

    4

    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契,指的是契約,一張契約分左右,一撕兩半,各拿一半,左契一般歸債權人。就像今天的“此合同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

    有智慧的領導者,雖然手里拿著契約,但不會天天去追著要。

    我一哥們,說他前老板不知道從哪里學的,在公司里看誰都像欠他錢似的,動不動就是“沒有公司是啥啊”,“沒有平臺你啥也不是”,“給多少錢,才干多少活,對得起我嗎”。整天像個討債的,結果能干的人都走了。

    有智慧的管理者,不會整天去和下屬算計這個算計那個,站在背后當一個支持者,推功攬過,成就下屬,在這個過程中,下屬有了出色的表現和業績,業績自然就好了,這多好。

    有德的人,就像拿著借據但不責于人的人。

    “徹”,是稅管,收稅的。

    “契”與“徹”這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拿著借據不責于人,是一種緩和的態度。而收稅呢?則是苛責的態度,是算賬算計的態度,是時刻提醒你“你欠我的”的態度。

    電視劇一代梟雄里,有這么一段。何輔堂,與這個疤臉起了沖突,鬧到了頭頭“三哥”的門前。

    七爺前來勸和,但疤臉仗著自己以前救過三哥,又當著眾人面說這話。

    最后激怒了眾人,疤臉沒活過這一集。

    你看這像不像收稅的,拿著當年的賬本,經常回來收稅?

    我們有時候說“忘恩負義”,的確,這是受恩惠的人做的不合適,但反過來想想,恩人真的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幫過別人忙,之后天天說“要不是我,你能有今天?”,你說這樣的人,煩人不?

    德行高的人,誰整天著呢干事呢,是吧。

    5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最后這句,不好理解,既然說天道無親疏,那為啥又說常與善人呢?

    再看了多家注解之后,我的理解是,天道是沒有分別心的,他不會來判斷善惡。

    就像刀子本身沒有分別心,不會因為做菜而變得更好用,不會因為去傷人而變得更遲鈍。

    但厲害的廚師能用這把刀把普通的食材雕刻成這樣令人驚嘆的工藝品。

    img

    而我拿到手里,可能也就削水果用。若給到壞人手里,可能就斷送了自己一生。

    你看,這把刀本身沒有分別心,但他能讓會用刀的人更好。

    天道無親,說的是天道是公平的。不會偏袒誰,只要你愿意成為一個善人,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善人,天道不會主動給你九九八十一難去考驗,也不會主動給你插上翅膀讓你更快的到達。道就在那里,只看你自己的選擇。

    你覺得,一個想要成為一個善人,一個好人,最應該有的回報是什么呢?

    或者說,“善有善報”的“報”,應該是什么呢?

    讓他有錢,事業做得很大?在古代妻妾成群?在現在能娶到最美的姑娘?

    都不是,對于一個想要成為善人,一個好人的人,他最應該得到的回報,就是“他成為了一個好人”。

    論語里有句話叫做“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叔齊是為了成為有仁德的人,選擇餓死在首陽山上。他們要成為一個有仁德的人,他們做到了,他們“得道”了,這就是最好的回報。

    天道無親,施大恩大親與萬物。種下了善因,最終就會得到善果,種下惡因,就會得到惡果。積天德者,即為有道之人,以道得人心,這也是善人自己給自己的善果。

    如果伯夷叔齊不這么選,而是回去和他們的兄弟爭奪王位,歷史會怎樣評判呢?他們會得到什么樣的回報呢?

    你能得到什么,取決于你注重什么。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589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月9日 19:04
    下一篇 2021年1月9日 19:0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