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說:
疫情讓巨頭的第二曲線紛紛露出眉目,海底撈試水小快餐、西貝進軍零售市場、外婆家開啟新副牌….曾經被譽為中餐BAT的三巨頭都開始各自的嘗試,有些高調、有些低調,但他們都沒逃出以下兩個邏輯:線上開辟第二戰場做流量,線下開店做極致、做小而美。與之相稱的還有組織變革,海底撈宣布接班人計劃、西貝另立組織做零售、外婆家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發揮組織的動力而不只是依賴創始人,變成了所有巨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復旦商業知識

兩年前我問過你互聯網對餐飲業的影響,當時你說餐飲業是個傳統行業,互聯網只是個工具而已,餐飲的核心是不變的。餐飲確實是有多種功能的,首先是食物的味道和營養,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社交功能。朋友在一起喝酒聊天,餐館提供這個場所。可是疫情來了以后情況就完全變了。你現在對互聯網對餐飲業的影響,有了什么樣的新思考?
其實去年這個時候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現在基本想明白了。我認為,餐飲要打破坪效這個邊際,必須要做離店業務。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們做了一個“老鴨集”,專門做老鴨煲外賣的。這次疫情中證明了它的生命力,打破了我原先的觀念。特別是在2月份,我們開通老鴨集外賣,結果還有盈利,我估計全國也就這么一家盈利的餐館了。老鴨集在3月份、4月份也都是有利潤的。這說明,現在的餐飲,它的渠道不光是門店業務,不光是一個到店和離店的業務,也可以有電商等多種渠道。在這次疫情的倒逼下,我們的外賣跟去年同期比增加了12倍。這讓我們深度思考外婆家應該怎樣去做離店業務。
現在有哪些創意想法呢?
我們現在對模式的思考,大致上是這樣:以外婆家為基礎母公司,我們準備做四個極致單品:雞、鴨、魚、肉。比如雞,我們準備做“二帶叫花雞”,這個二帶叫花雞是符合“中國胃,中國味”的,與肯德基的雞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嗯,叫花雞是杭州的名菜,有特別的杭州味道。
對,雞也只賣三十幾元。我們在產品設計中特別強調兩句話:“極致的體驗,極致的單品。”極致的體驗,在快餐中是體驗不到的。比如說肯德基、麥當勞都是快進快出,但如果我有了離店業務的話,中國人肯定會更愿意點叫花雞,而不是點炸雞。我們把對菜品的體驗拓展到你家里。現在我們的餐館是顧客的一個體驗場所,只要有30%的業務比重就夠了。我們把70%的體驗場所放到你自己家里,也就是讓離店業務占到70%的比重,這樣我們就顛覆了原來的營業模式。這是我們現在的思考,正在規劃過程中,還不知道行不行。

那么鴨呢?應該就是老鴨集了?我很喜歡你們給老鴨集寫的那句話——“煮熟的鴨子飛到家”,生動幽默。
謝謝,我想了很多口號,最后定了這個。所謂的“老鴨集”,就是“集”到店和到家的業務,就是集浙江土特產——紹興麻鴨、金華火腿、筍干等到一個老鴨煲里,我是在賣家鄉的土特產。此外,還有一個集就是集鮮鴨跟醬鴨在一起,鮮鴨就是我們的老鴨煲,還有一個醬鴨。
你們現在這個以單品外賣為主的新模式,是否需要和物流產業結合起來做才行,你們在物流上和誰合作?
我們和兩個平臺——餓了么、美團合作。但是我注意到一點,就是還有一個私域流量,很多顧客自己到店里來取。通過平臺畢竟價錢要貴很多,到店里來取更便宜。有的是父母在家,孩子訂餐后叫父母來拿。餐飲畢竟是一個區域的東西,局限在三五公里范圍內,所以并不是全部都要依靠平臺送貨的。根據我們現在的觀察,30%是自取的,畢竟都有一個固定式的社區店。
這樣的話,是不是用大廚房的概念,批量生產?
不是。原先我們對互聯網的思考是,工廠、產品,工廠、門店。現在老鴨集的單品把工廠搬到了門店,我們是幾十只鴨一鍋,三個鍋一起燒下來就有一百多只鴨,它們從倉庫直接送到門店,有些倉庫就在門店。譬如說水、筍干、火腿十天送一次,門店就夠了。譬如說火腿,一天用四個,送一次四十個,在店里放起來,又可以當陳列。水呢,一百桶一次,兩三天、三四天送一次,筍干放著也沒問題,只有鴨子每天要送。也就是說把工廠搬到門店,這個產品更新鮮,生產量也更大。
也就是說現有門店的生產量已經足夠了。
對,生產量是可以擴大的。因為我畢竟不能放棄堂食,現在的人流量已經有了,這是企業最珍貴的事。剛才說了,一個口號——“ 煮熟的鴨子飛到家”,集各家特產。杭州的煲跟火鍋沒有關系,杭州的煲是原材料的味道,有其味食其出,無其味食其入,我們是有味道的,我們不加高湯,用的是原湯。現在基本上90%的餐館都用高湯,但我們堅持用原湯,不要說味精,就連鹽都不用加,因為筍干和火腿自帶咸味、鮮味。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把家鄉的東西做出來了,把杭州的煲的特色做出來了。
現在一個老鴨煲的價格是多少?
158元,性價比非常高。為什么這么說呢?我的盈利模式是這樣的:外婆家的菜的原材料成本,我們設定的是42%,而老鴨集設定的給客人的原材料成本是50%。這8%的差異是怎么省出來的呢?就是把員工的成本降低了。人工的成本在外婆家是23%,在老鴨集是15%,讓利給顧客,客人就滿意了。員工的效率高了,員工的收入提高了,他們也滿意。我們主要是滿足顧客和員工,所以這個模式設計還是蠻好的。
我一直非常敬佩你們,不管是外婆家,還是旗下的杭兒風、爐魚、豬爸,菜的味道和品質都非常好,而且更令人驚訝的是價格還這么便宜。你們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就是前面提到的模式設計問題。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你把你的盈利率控制在一定程度。
對,我的投資回報8個點,所有的東西數據全部算好了再做這個店。把省下來的部分讓利到員工和客人。
你這個模式和開市客(Costco)比較像,它的模式就是不超過12%的利潤。比方說它去和供貨商要品質、壓價格,但這樣做是為了給客人省錢。你的思路和它相似。我認為以這樣的思路你們未來的發展是不可限量的,因為你一心為客人著想。另外一家西雅圖的公司亞馬遜也是這樣的,它的口號是“癡迷于顧客”,千方百計地為客戶著想,怎么給他們省錢,怎么提高質量,怎么增加品種,怎么提高送貨速度,怎么多快好省地為顧客服務。

除了業務之外,在疫情當中我們也抓住機遇做了組織變革,已經完成了。
真的,你們怎么做的呢?
我們把所有權跟經營權分開了。你知道,我和我太太是22年的好搭檔,但我覺得我們不能再搭下去了。我們得把位置讓出來,培養新人。我以前認為太太這個瓶頸我是無法逾越的,結果給我逾越掉了。另外兩個合伙人也卸任了,公司授予他們聯合創始人的頭銜。現在我一個人留下來推進組織變革。原來每個品牌都是橫向的管理,現在我們把品牌事業部分開來了,變成縱向管理。比如外婆家爐魚事業部,外婆家聯合品牌事業部,外婆家新餐飲事業部,囊括離店、電商業務等等。這樣內部品牌之間也有一個競爭了。
那你現在的這些事業部的經理,都是職業經理人,還是從公司的年輕人中選拔出來的?
都是從本公司提拔的,給年輕人機會。比如我們現在的幾個副總,最年輕的是1989年生人,才三十出頭。其實公司這些年也積累了不少人才,怎么把上面的蓋子打開,讓下面這批年輕人成長,這是未來幾年中最關鍵的事,對我們企業未來發展,特別是交接班,至關重要。

同意。只有他們可以頂大梁了,那么當你離開的時候,企業仍可以持續高效地運轉下去。那么關于提拔,你們有沒有一套比較可靠和成熟的方法?
這個方法,首先就是意愿大于一切,你必須要自己報名,從報名的人當中進行選拔。其次就是必要的落實競爭,必須要按照公司統一的步驟去完成你的目標。我們現在所有的部門都開始重新應聘上崗。至少在公司工作了十年的人才可能提拔。這批人基本上是70后。也有一小部分80后。我跟70后的說,我退休你們就跟我一起退休,我們主要的目標是把80后培養起來。
這是蠻大的變革。這些事業部成立以后,來競選應聘的每個職位大概有多少人?
報名的并不是很多。因為還沒有養成習慣和風氣。我們長期沒有動過領導班子,而且在我們的文化里,大家都比較內向、低調。但是報名的效果還是蠻好的。另外我們把事業部的人事總經理定下來之后,下面的班子就由他自己搭,我批準。讓他們一層層把責任都挑起來。
就是你給他們賦能(empowerment),讓他們來挑這個擔子。
對,我近期的一個任務是要激活每一層,原先他們有一些沉睡了,因為長期上面不動,現在動一動把他們激活。
對,記得上次我問你,你如何把自己的激情傳遞到下面的員工,你沒有正面回答,看來用你們現在這個機制,效果可能會出來了。
是啊,人要不斷去學習。之前馬校長(馬云,湖畔大學校長)碰到我說,你現在激情還那么好,是不是該想想退休了。我一想,現在我應該做的就是把這個企業傳承下去,給企業的員工、給這個企業有一個交代,給自己有一個交代。所以,我現在唯一的任務,就是做好企業傳承,把激情層層傳遞。事業部陸續任命了三個負責人,爐魚、外婆家聯合品牌的整個班子搭好了,安全中心搭好了,組織部和客服代表部搭好了,辦公室搭好了,后面工程跟發展并在一起叫發展中心,也搭好了。其余的正在進行之中。

也就是說你已經把KPI指標定下來了。那你現在的工作就是每天跟部長溝通一下,看看他們有什么問題?是不是感覺比以前要輕松一點了呢?
現在有12個人向我匯報。我基本上大多數的時間,就是和他們理順過程。接著我準備集中關注兩個東西:一個是產品;另一個是人。同時花一部分時間在過程控制。

你把基礎打好了,組織架構也變革了,穩扎穩打。對了,關于餐廳的服務,西貝采用賽場機制,讓各個門店進行比賽;海底撈利用獨特的文化,來激勵員工,提升服務品質。外婆家激勵員工的秘訣是什么?
我們在湖畔畢業的答辯當中就談這個問題了。賈國龍(西貝的創始人)認為是通過內部的組織,賽馬制可以去改變這個組織。我覺得,我要通過模式的變革改變組織。這是兩個不同角度的思考。

繼續和西貝比較。西貝在整個疫情期間在電梯廣告投放還是挺猛的,它的口號“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也挺打動人的。這從管理,不管是成本的管理,還是品控的管理來說,都是一個簡化的方法。西貝的菜單比較簡單,二三十個單品,而且其整個連鎖化的模式也做得非常一致,包括沙漏,多少分鐘不上齊就可以免單或者優惠。你覺得在這種標準化方面,西貝的模式是不是更優的選擇呢?
我們兩家是比較熟的好朋友。西貝是大餐飲,它原先都是大的酒店,看到了小模式之后,縮小版之后就跟外婆家一樣了,在原先的基礎上又可以做標準化,它大力發展。但我認為這個模式還是不徹底的。2017—2019年這三年,是房租很高的階段,他們開了三百家餐館,認為找到模式了。但如果是真正找到模式的話,它為什么還要不停做創新呢?因為它沒有成功。中國人喜歡吃炒菜,但炒菜打包回去,肉冷了就不好吃了。所以它煩惱,也想做極致單品。但是做極致單品的話,相對來說我們江南的東西多,產品多;而它做面、饃,還是沒有找到路。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它還沒達到標準化的終點,只是比外婆家好一點。

關于菜品的味道,我們幾個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琢磨,我做出來的東西他會來看,他做出來的東西我也會看。我認為,所謂的美食一定與屬地的物產有關;是先有食材,再產生烹飪的方法,而方法則形成了餐飲文化。比如魚米之鄉嘉興、湖州、杭州,魚就做得好吃,而衢州那邊都是山區,就是做辣的。關鍵是你要推一個東西,一定要是自己最熟悉的東西、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相信的東西才行。
是啊,非常同意。其實餐飲業挺殘酷的,中國人愛嘗鮮,口味變化快,而外婆家這么久都能保持常青,產品的持續創新是一個很核心的東西。就像這種對地域食材的極致追尋,把地域的食物發揚到最極致,可能就是產品得以持續創新的所在。
也許是,但從疫情當中我們看得出來,喜新厭舊很可能只是對場景的喜新厭舊,而我們真正的口味其實是不變的。當然了要吃飽、吃得胃舒服,一定就是家常菜了。但是現在不光是為了吃飽,還要有場景。譬如說未來要做的“二帶叫花雞”,我設想的場景就是兩個人,不是三個人,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的世界。為什么要這樣定義呢?因為只有兩個菜,兩個砂鍋給你吃,兩個人花三十幾元錢就吃飽了,味道好,包裝好還可以拍照。所以雖然是離店餐飲,也可以設想很多的場景和變化。其實做餐飲真的很好玩:你去哪里吃喝玩樂、體驗場景就都有合適的理由了。

《中國餐飲創新大會》
中國餐飲不乏挑戰
但也從未缺少“向上”的力量!
2021中國餐飲創新大會以“向上”為題
帶你深度解剖“如何用好一場危機”
眉州東坡、大董、湊湊、外婆家、宜家中國、豐茂烤串、西少爺、霸蠻、拾玖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