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
“快用大眾點評,隨時隨地發現踩雷店”。曾幾何時,大眾點評是周末吃喝玩樂項目的最佳參考平臺,可如今伴隨大眾點評的,卻是種種負面評論,比如,過濾差評,有償刷好評,大V控評。
近日,財經媒體“深燃”的一篇報道,讓知名點評平臺“大眾點評”上備受詬病的刷單現象,再次被放到聚光燈下審視。
從被虛假好評欺騙,再到真實差評被屏蔽,大眾點評的可信任度似乎不斷降低。同時,關于大眾點評的“商業化評論產業鏈”,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那么,商業化評論產業鏈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呢?
01
大眾點評的刷評產業鏈
每逢周末節假日,當你準備和三五好友出去吃喝玩樂時,是不是經常會被手機平臺上的各種店鋪弄得眼花繚亂?
于是,“大眾點評”的出現,讓大家找到了一個好方法:那就是通過平臺上的評論,來判斷這家店鋪是否值得去。
另外,大眾點評不僅僅只是用來選擇店鋪的,許多人還會在到店之后忽略掉菜單,直接通過大眾點評上的評論推薦來點菜。
但是,隨著近些年商業化的不斷深入,如今的大眾點評,似乎逐漸變味了。它不再是可靠、公正性的代名詞,相反,在它的背后,已經延伸出了一條異常龐大的黑色產業鏈。
是什么呢?就是“刷評”。
早在2016年央視315晚會上,就曾曝出大眾點評刷單的黑幕。調查顯示,在網絡上,存在著一批專門在大眾點評上為商家刷單提高好評的團體,這些專業刷手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刷出一個三星好評。
與此同時,有人就曾以虛構的店面和地址,在大眾點評上申請了店鋪。而在第二天通過平臺審核后,便以6元/條的價格向刷評機構購買了100條好評。
結果,付完錢不到2分鐘,店鋪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好評。
更夸張的是,一個才剛注冊沒多久的店鋪,卻在評論上能找到交通方便很好找、店家裝修不錯、菜式豐富等多種好評,有些甚至還上傳了高清圖片。
就這樣,通過好評,一個新店很快就從0顆星變成了3顆星,還上了平臺的推薦位。
所以,很多網友都在吐槽,現在的大眾點評必吃榜幾乎是不能相信了,因為現在要想找到兩三條真實的評論實在是太難了,很多的評論和廣告幾乎無異,很難讓人分辨出到底是真實的好評還是商家買的廣告。此外,你沒想到的是,就連大名鼎鼎的王思聰,前年就在大眾點評上發評炮轟過成都某家日料館忽悠人。
由此可見,天下早已苦“刷評”久矣!
02
大V探店打卡評論,輕松月入過萬
事實上,你不知道的是,這種黑色產業鏈的收益還不小。
大眾點評的賬號分為8個等級,等級越高,權益越大,比如,評價優先展示、滿減額度更大等等。按照平臺的說明,等級評定依據過往評價的數量和質量。簡單來說,等級越高,評價越有分量,也就容易受到商家的青睞。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7級的號,點評費用91元,收藏70元,而這些文案和圖片大多由店家提供。
如果涉及到更精細化的評論,比如實地探店,那么除開免費提供吃喝玩服務之外,還要給300左右的報酬。一方面,第三方平臺會邀請大V提供該類刷單服務;另一方面,第三方平臺也會有組織地運營大V賬號,為自己所用。
首先,商家就是那個肉眼可見的的受益者。
商家通過刷評,能在短時間內收獲大量的好評,沖上榜單的前列,增加店鋪曝光量。此外,哪怕消費者給了差評,他們也能通過第三方機構進行刪除處理。
不過,他們所謂的刪除并不是真正的刪除,而是把差評從精選里調入到全部評論里,這樣一來,顧客一般都看不到。
如今,打開手機淘寶,在淘寶上搜索大眾點評刷單等字樣,你會發現,上面會彈出許多關于大眾點評代運營的店鋪。
之后從客服口中了解到:其中就包含刪除差評這一項服務。不過,他們一般都是按月付費,不同的套餐有不同的服務類目。
其次,大家想不到的是,大眾點評里的大V才是最大的贏家。
為什么這么說?
商家刷評,我們暫且不談論效果如何,就刷評這件事,他們本身就承擔著極大的風險。
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4月至今,大眾點評已處理違規評價超過4000萬條,違規商戶6萬余家,違規賬號7.5萬個。
但大眾點評里的大V就不一樣了,他們做的可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免費吃喝玩樂不說,還能隨意月入過萬,那可是妥妥的人生贏家啊!
一般來講,大眾點評里的大V都是分等級的,注冊用戶最高等級是Lv8。在一線城市,Lv8才算是一個大V的準入門檻。
不過,在其他三四線小城市,要求就會低很多。
據某商家爆料:Lv6一條評論就是三四百塊,那些需要營銷造勢的商家通常都會找他們寫點評。
我們就按每天最少的一條評論來算,他們都已經月入上萬,超過了我們90%以上的打工人。
當然,你可千萬別認為大V只是薅薅羊毛,通過打卡寫評論賺點錢。
當他們擁有一定的商家資源和用戶后,他們就可以組建自己的福利群,在群內向其他大V下發商家任務,以此來獲取酬金。
另外,他們還能通過直播、探店等多種形式獲得廣告費,月入過萬絲毫不足為奇。
因此,結合前文來看,商家和刷評者似乎在圈內早已達成了某種共識,而這種默契讓他們都成為了這條產業鏈下無可爭議的受益者。
但問題是,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商家和刷單者收益,消費者就只能受苦了!
03
變味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借用網友的一句話,現在的大眾點評,不僅失去了口碑,也失去了靈魂!
猶記得2003年,大眾點評成立的時候,其創始人張濤的初心在于尋找更多高質量的美食。
當時還處于pc時代,大眾點評的用戶質量很高,甚至把用心點評當成炫耀的資本。小而美,是大眾點評最早的標簽。
大眾點評發展到后期,其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最顯著的,便是社區內容真實性和商業變現之間的矛盾。
大眾點評的商業變現,主要經歷了會員卡、優惠券、競價排序、以及商家服務幾個階段。
一方面,競價排序需要商家交錢,才能排位更靠前,這是讓消費者看到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大眾點評也曾推出過商家套餐服務,比如一個月3000,就能增加曝光,提高好評展現,隱藏差評等。
以上兩點引發的問題在于,商家花錢影響了評價結果和展現結果,大眾點評的結果不再來源于大眾,那么大眾的信任度也就隨之降低。
如今的大眾點評,模式還是那個模式,功能還是那個功能,但早已物是人非,首頁充斥的妝容精致的網紅,以及流水線一樣的擺拍。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大眾點評 “變味”,另一個解釋是,2015年大眾點評被美團收購之后,商業化導流的氛圍越來越嚴重,進而淪為美團的導流工具。
而大眾點評上一次引發全民討論,還是因為美團的一次蓄謀已久的改名。
從2019年初,江湖上就有傳言稱大眾點評即將被美團更名并整合進一個app,就像摩拜單車被收購后那樣。
2020年9月,靴子落地。“美團點評”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決定將公司名稱簡化為“美團”。距離成立“美團點評”還不到五年,大眾點評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盡管美團強調“名稱的簡化不會對業務方向、組織架構、公司運營等產生任何影響”,還是攔不住悠悠之口。
美團在收購后的每一個舉動,都成了對大眾點評始亂終棄的證據。從合并的那一刻起,大眾點評就已經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了。
就像網友評論的,它其實2015年就已經死了,只不過到2020才埋。
盡管存在感逐年變低,但大眾點評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
根據美團發布的2020年Q3財報,人們不難看出,盡管“餐飲外賣”是美團收入的主要來源,但要說到利潤,還得是“到店酒旅業務”,而這,正是大眾點評的業務范圍。
美團名聲在外的外賣業務,利潤還不到4%,僅為到店業務的零頭。
然而,利潤上的豐收,并不意味著大眾點評從此可以高枕無憂。
事實上,這家老牌的本地生活平臺,正面臨著核心用戶的流失。
這兩年,不僅老對手“口碑”緊追不舍,新秀“小紅書”漸成氣候,就連微信、高德等本地生活領域的新玩家也頻頻試水到店業務。雖然至今尚未折騰出什么水花,但大眾點評已經明顯感受到危機。
2007年,尚未被阿里收購的口碑網曾推出“千元搬點評”活動,鼓勵用戶將大眾點評網上的點評內容搬至口碑網,并承諾贈送1000元淘寶幣的獎勵。這一活動引起大眾點評網的強烈不滿。
做ugc社區內容,只有提升app的活躍度和用戶量,才能持續為公司賺錢。
憤怒的大眾點評發布公開聲明譴責了“點評搬家”事件,還給口碑網發去了法務公函。
十一年之后,還是同樣的劇情,大眾點評卻將自己從原告席搬到了被告席。
2018年,陸續有小紅書用戶發現,大眾點評上出現了自己的復刻版賬號,不僅內容1:1復制,部分圖片甚至還帶有小紅書水印,而這些用戶均未在大眾點評平臺開通過賬號。
小紅書官微也發布了聲明譴責大眾點評的抄襲行為,稱“小紅書非一天建成,更不可能被一鍵復制”。
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故事并不鮮見。十幾年過去,日漸做大的大眾點評,也終于活成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
無論是小紅書等相近平臺的流量沖擊,還是短視頻軟件的異軍突起,都說明了大眾依舊需要點評。
但具體到平臺,卻不一定非得是大眾點評了。
做餐飲沒有捷徑
除了學習和努力
剩下的交給時間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 運營方:深圳餐謀長品牌策劃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本文來源:餐飲o2o 作者:佚名;圖:網絡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Yang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 疫情重挫后,餐飲業會變成什么樣子?這7個趨勢猜測了解一下! 17歲開始坐牢,46歲終成大氣,月賺500萬! 為什么星巴克的員工都不太熱情?背后這4點值得深思! 被“高估”的海底撈,好服務竟然是危機所在?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餐影人書店 ▼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