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于餐飲行業來說是異常艱難的一年,在疫情的不斷反復沖擊下,餐飲業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各餐飲商家的虧損、裁員、停業、倒閉等情況在這一年尤為嚴重。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現象更為突出,“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行業內的重新洗牌格局進一步顯現。那些本該不缺資金,資本原來就十分雄厚的大品牌餐飲企業,如海底撈、西貝莜面村、外婆家等知名餐飲企業在疫情期間卻憑借著哭窮,都申請到了數十億元的紓困基金,依靠政府救助輕松度過了難關。反觀,行業中絕大多數缺乏資本、完全依靠現金流水存活的中小餐飲店,卻沒那么幸運,無數商家倒在了這次危機之中。根據數據統計,2020年餐飲商家在這一年倒閉率高達50%-60%,一些較為人熟知的如九毛九、味千拉面、吉野家、原麥山丘、許留山、COSTA、一茶一坐、桃園眷、貝思客、連咖啡等品牌都在2020年紛紛停止了腳步,關門大吉,而更多不知名的餐飲店的倒閉數不勝數,出境無人關心。2020年對于餐飲創業者來說是近十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年。
“餐飲業倒閉潮”幾乎就是餐飲行業在疫情之年的全年代名詞。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統計,2020年一季度全國餐飲收入僅為6026億元,同比下跌超過44%。一季度,國內餐飲類企業注銷3.2萬家,平均不到四分鐘就有一家餐飲企業倒閉。2020年全年餐飲收入39527億元,同比下降16.6%。顯而易見,疫情之下,餐飲行業是度過了怎樣極其殘酷的一年。
但是,危機背后總有機遇,在成千上萬倒下的餐飲店的“累累白骨”之上,有那么一群毫不起眼的人,靠著給倒閉餐飲店“收尸”成為了餐飲業中為數不多最能掙錢的行業。這群人所從事的職業在社會上被人戲稱為“餐廳收殮師”,他們出現在哪家餐廳,就意味著這家餐廳要關門了。是的,沒錯,這群踩著倒閉餐飲店“尸體”掙錢的人就是以拆除倒閉餐飲店和回收二手廚具設備為生的餐廳廚具回收人。事實上,他們自己并不認同“餐廳收殮師”這一稱號,他們更愿意稱自己為“淘金渡口的擺渡人”。因為,在餐飲行業,他們一邊承接關門店鋪的設備拆除和回收業務,用廉價的價格收割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廚具;另一邊,轉手再賣給下一個想要入行大干一番的餐飲新人。可以說在餐飲行業,他們不僅是餐飲行業“舊人哭”的聆聽者,更是這個行業“新人笑”的見證者。
一般人根本看不上的二手設備回收行業,這個行業水很深,它不像新設備銷售,價格透明,二手設備賣多少錢,定價完全取決于商家自己,水分很大,所以一旦摸出了門道,就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重創,餐飲行業洗牌加速,餐飲設備回收行業的收入較之往年有著成倍的提升。對于這個行業,只要你回收的設備足夠新,回收價夠低,就一定能夠賣得出去,賣得出好價格。而2020年上半年,“餐飲業倒閉潮”來襲,讓餐飲回收行業迎來了拆店高峰,從三月到四月,整個回收行業每天都在收店,瘋狂地收,有時一天收兩三家,即使這樣每天咨詢回收的電話都打不完。疫情復工的頭兩個月,大量店鋪關門,而開張的店很少,完全一邊倒的市場局面,讓二手設備回收商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更大議價權,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拿到更新更好的設備,而且更可以拿到比以往更低的價格。對倒閉的店主來說,殘酷的市場大環境讓自己營業時血虧了不少,臨到關門設備處理那一刻,還要再掉一層皮,2020年對于關門的餐飲人來說是極其不幸的一年。曾經有店家開業不到半年,20萬采購的全套設備最后賣給回收商只值9000元,令人唏噓。但即使如此,這種能被回收的店也已經算是一種幸運了。某投資1000多萬的飯店,光裝修就花費了600多萬,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吊燈買回來就要4萬多,但是,這些豪華的裝修,昂貴的易碎品大物件在回收人眼中都是不值錢的東西,沒人要,因為他們只要可方便拆卸搬移的可再利用的設備。而那些開業更久的門店,恐怕就更難找到回收的下家了,因為在當時供大于求的市場現狀下,回收人只要更新,不要更舊。已經有回收商道出了當時的市場規矩:“超過兩年以上的店基本不收。”
整個上半年,對于回收人來說,就是壓錢收貨,回收業務量接近飽和,收回來的設備堆滿了整個倉庫。扛過最艱難的疫情時間后,迎來了復工恢復期,餐飲業恢復速度同樣驚人。大批餐廳倒閉過后,躍躍欲試進場抄底的人開始迅速增多,同時,因為失業導致的部分新人開始轉行進入餐飲業開店。依據工商登記的數據顯示,從今年3月中下旬開始,新注冊餐飲企業猛增。4月、5月的單月注冊量連續突破20萬。由于經歷了一場疫情的洗禮,創業人投資更為保守,不再追求全新的設備,更多地是購買實用的舊貨和二手設備。于是5月開始,回收設備開始大量被人采買出貨,到了夏天,很多回收商家已經出現了部分設備不夠賣,只能從同行調貨的情況。而且價格也水漲船高,成交價普遍高于往年。可以說,2020年的餐飲回收行業算是大賺了一筆,成為餐飲業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盡管,2020年的疫情放大了這個行業的能量,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行業。但是,揭開神秘面紗之后的餐飲設備回收行業,其實賺錢并不容易,業內競爭一樣激烈。首先,作為舊品回收行業的一支,行業門檻低,從不缺乏競爭者。很多其他舊貨回收行業者看到有利可圖,在今年也紛紛“跨行”入局,競爭程度不亞于前幾年的廢品回收行業。
第二,盡管門檻低入門容易,但是這個行業是一個需要重資金墊付的行業,畢竟一臺廚具設備即使回收,價格也不菲。而且疫情期間回收行業根本是不賺錢的,一直處于花錢回收設備的狀態,前期都是不斷在壓錢。好不容易到了出貨旺期,還需要摸準開業熱點,畢竟餐飲行業種類太大了,中餐,西餐、火鍋、烘焙、奶茶、咖啡等相關設備種類豐富,而倉庫的存量是有限的,所以看上去二手設備利潤豐厚,但是賺的錢80%都還是壓在倉庫的設備存貨里面。
第三,這個行業非常辛苦,不缺乏風險。尤其是去商場收貨,基本都必須是在晚上十點商場營業結束以后,而且設備普遍都比較笨重,不是一兩個人能輕松搞定的,所以人工成本在行業內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即使這樣,經常也是忙個通宵才把貨拉到倉庫,卸貨以后還不是立馬就能擺出來賣的,還需要盤點、清洗和維護。設備收進來還需要仔細檢查,因為很多設備是店里定制的,只匹配他自己的店,收進來如果沒有再利用價值,就只能當廢品賣了,一旦成為廢品那么這臺設備就注定虧錢了。所以,這個行業門道很多,遠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賺錢的。
但是,普通人并不知道這些情況。在抖音的一些作品里,經常看到一些所謂的“餐飲設備回收商”在上演著暴富神話。“我的二手廚具倉庫都堆不下了,已經賺了一棟樓。還等什么,一起搞錢啊!”真正的回收人看到這些后,會微微一笑,淡淡的說:“都是騙鬼的,就是把全倉庫都賣了,也賺不到一棟樓。一單就賺個兩三百。這就是個辛苦錢。” 本質上,在當前租金高昂、各行競爭激烈的今天,二手設備回收商的利潤和餐飲店一樣,都是在不斷的下降。
不過,比起餐飲業中的同仁們,可能令人意外到的是,最了解餐飲業興衰沉浮,最熟悉餐飲業的其實就是這群回收人。因為他們才是每天都在見識這個行業最真實一面的人,在這個行業,每天都有人黯然退場、也每天都有人欣然入局,飛速發展的餐飲業仍在吸引眾多創業者入場。很多人只看到了開餐廳的門檻低的優勢,卻經常忽略這個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風險程度。和任何行業一樣,餐飲創業同樣遵循“二八定律”,成功是個小概率事件,甚至餐飲業的成功概率相比于其他行業還要更低。餐飲界有個知名的“226”定律,只有兩成的餐飲店是盈利的,兩成的店勉強能做到持平,而虧本的超過60%。根據行業數據,國內餐飲店平均壽命不到1年半,2017年新增的311萬家餐飲店中,2018年倒閉了285萬家,占比超9成。
這種行業的新陳代謝和洗牌速度,設備回收人感受和印象最深。可以說,他們是最了解餐飲業的那群人,在他們眼中,餐飲創業是怎樣的呢?
餐飲業看似沒門檻,其實進門之后全是檻,而且競爭還異常激烈,對于普通人,可能失敗一次就再難翻身。對于入局者,無數細小環節只有在親自運營操作過后才能體會其重要性,比如競爭對手、成本核算、宣傳營銷、人員配比、品類特色、價格優勢、標準化、出餐率、翻臺率等等,沒有一處不可遺漏,任何一個環節的錯誤都可能斷送餐飲店的前程。
舉例來說,例如現如今最流行的“奶茶店”和“火鍋店”,很多人以為開奶茶店最容易,買一套設備,按照配比一調就可以銷售了;同樣,很多人也以為火鍋店好做,成本最低,不需要請廚師,只需備好火鍋底料,找幾個小工洗菜、擺盤就可以了。然而,事實上這種看上去“一學就會,一干就賺”的模式,實際操作后,卻往往是“一看就會,一干就廢”的結果。
首先是這兩種店早已是“紅海”一片,沒有一點“金剛鉆”最好不要去攬“瓷器活”。這兩個行業你看到了容易進入,別人也看到了,同樣資本更看到了,在這個賽道上,資本早已經競相追逐,各種品牌網紅紛紛扎堆。靠著配比調出來的“香精”奶茶是最容易被淘汰的,而看似不需要廚師只需要火鍋底料就足以支撐場面的火鍋店,門店的實際投入也往往超出創業人的想象,僅天然氣管線和大功率電網入戶這一項,就少則五六萬元,多則十幾萬元投入,一旦實際運營起來,成本的花銷更有可能超出個人的預算,即便是日常運營的小型火鍋店,往往是前前后后投入加起來不下百來萬,這可能就已經大大超乎新人的想象了。其他就更別提,營業后沒有強大供應鏈支撐的單體門店如何與龐大的資本和供應鏈優勢的品牌展開競爭,存活下來了。
另外,就是“房租、物業、加盟”這三大坑是餐飲店繞不開的話題。一二線城市有巨大的消費市場,但成本高是難以回避的現實,餐飲店成本的大頭主要是房租,通常餐飲店的毛利率至少要超過60%以上才能有利潤,因為其中30%是支付房租的成本,另外30%是支付人工成本。人工可以通過自己和家庭成員來分擔一部分,但是,房租是雷打不動難以分擔必須開支的成本。選擇開店,通常都是選擇地段好人流量大的位置,但這樣也就意味著租金會高。黃金地段的房東續租漲價速度是不會因為競爭激烈難以漲價來得以緩解的,地段和店鋪的存續永遠存在悖論,大部分失敗的餐飲店,都是被租金壓死的,這幾乎是餐飲倒閉的鐵律。在某種程度上,每一個失敗者其實都是在為房東打工。
第二個就是物業,商業廣場是餐飲店的聚集區,很多商場一般會與租戶簽較長期的合同,招商時都好說話。但是,一但入駐,雜七雜八的各種要求就會紛至沓來,有些甚至最后還要抽成,營業過程,不管你是否入不敷出,商場都是穩鉆不賠的。最后,實在開不下去了,如果提前關店就屬于違約,押金、保證金都是拿不回來的,關店時還需要恢復毛坯狀。也就是說,餐飲店倒閉后凈身出戶不算,還得花一筆不小的費用“清場”恢復原狀。所以,很多商家開業已經賠了很多,拿不到押金不說,還得花錢復原,索性“拉黑”物業一走了之。對于商場來說,商戶交的押金和保證金足夠覆蓋恢復毛坯的費用,所以根本就不擔心。反倒是,那些最終留下來的設備就會成為回收人的香餑餑,回收價格異常低廉,轉手的利潤空間最大,這也是回收人最樂意回收的對象。
第三個就是加盟店,加盟店基本上就是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是無數小白創業最常遇到的坑。通常加盟店性質的設備回收,回收人都會格外仔細,因為新加盟店是不會買二手設備的,因為加盟企業都會強制要求新人購買全新設備。所以回收設備的可利用性就成為了關鍵。所以這類加盟店關閉時還要做好難以找到回收下家的準備。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看多了餐飲業的起起伏伏,所以餐飲設備回收人寧愿頂著“收破爛的”名頭,干著不被人瞧得上眼的回收工作,也沒有多少人愿意嘗試餐飲創業。因為在他們眼里,餐飲行業雖然外在風光,但里面的風險遠遠大于他們自己的回收行業。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放大設想,如果他們把舊店的拆卸和新店的裝修業務結合設備回收一起來干,把握著餐飲店的前后兩端的剛需業務,那是多么完美的業務結合,幾乎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餐飲業的“淘金擺渡人”。
作者來源:創易分享
原創文章,作者:餐老板,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