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口徑,常指餐廳在面對危機問題時,應采取統一一致的態度和說辭,只有這樣才能清晰地引導公眾一步步走向“真相”。否則,一旦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出現前后矛盾、里外不一等現象,就會讓公眾期待的真相愈加撲朔迷離,這樣不僅會使危機進一步發酵擴散,還會給餐企帶來短時間內難以彌補的信任危機。
然而,統一口徑對于很多餐企來講,均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我們發現,當真正的危機來襲時,很多餐企會陷入混亂甚至恐慌之中,而此時,一旦各個部門沒能有效地協調起來,有人認錯、有人堅持己見,在危機處理的過程中“雜音”不斷,往往就會被公眾認定為“錯上加錯”,也因此為品牌蓋上“逃避責任”的嫌疑。
因此,餐企在決定對危機事件公開回應之前,必須事先統一口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外發聲,避免因恐慌而自亂陣腳。
2011年8月22日,海底撈被媒體曝出骨湯勾兌、產品不稱重、偷吃等問題,消息一出,立即被各大媒體轉載報道,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消息曝出的當天下午15:02,海底撈方針對勾兌門事件通過官網與官方微博兩大平臺首次發聲,發出《關于媒體報道事件的說明》,以誠懇的措辭承認勾兌事實以及其他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感謝媒體的監督,承諾將對勾兌問題進行客觀澄清。此《聲明》發出之后,一些用戶就開始“突轉風向”,表示海底撈的認錯態度可以接受。
在首次聲明發出的一個小時后,海底撈官網與官方微博又同時發出了一條《海底撈關于食品添加劑公示備案情況的通報》,其中,在通報中多次用到一些“多年厚愛、誠惶誠恐”等詞語,依舊延續之前的誠懇認錯態度。
8月23日,就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中午12:00,海底撈官網及官方微博發出《海底撈就顧客和媒體等各界關心問題的說明》,進一步就勾兌問題及員工采訪問題進行一一回復與重點解釋,依然采取不隱瞞、不回避的統一態度。至此,海底撈的勾兌門事件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已經“告一段落”。
而8月23日晚20:00,海底撈掌門人張勇卻針對此事件再度發聲,內容如下:“菜品不稱重偷吃等根源在于流程落實不到位,我還要難過地告訴大家我從未真正杜絕這些現象。責任在管理不在青島店,我不會因此次危機發生追查責任,我已派心理輔導師到青島以防該店員工壓力太大。
對飲料和白味湯底的合法性我給予充分保證,雖不敢承諾每一個單元的農產品都先檢驗再上桌,但責任一定該我承擔。”后來,這篇微博被奉為危機公關的“范文”,張馳有度,溫暖有余,很多消費者稱人性的海底撈就該對此事件有著人性的解決方案,那張勇的這篇微博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作為一家“人類已經無法阻止”的餐飲品牌,海底撈在很多消費者的心目中已經被“神化”,而正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超高的知名度也注定讓海底撈的危機傳播來得更加勢不可擋。縱觀此次危機公關案例,海底撈的成功不僅僅來源于它的快速回應,在“統一口徑”方面的表現也堪稱亮眼。
1、以從一而終的誠懇態度,主動承認錯誤的統一措辭,利用官網、官方微博、領導人微博等渠道統一發出; 2、通過統一的聲明對各大問題進行整合回答,盡可能減少因意見不同、措辭不一而產生的紕漏; 3、盡可能地站在公正的位置,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精心設計對外說辭。
同時,在本次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與海底撈服務一脈相承的危機公關基調“真誠、迅速、溫情”。
2017年3月22日,在新京報官方微博的報道中,哈爾濱一鴨血加工廠用牛血兌水冒充鴨血,產品直供給了某明星所開的火鍋店。消息一出,大批網友站出來表示:“這臉打得不要太快太響亮!”
因為,該火鍋店的服務員一直堅稱“鴨血”是由四川空運過來的,且是“一天一運”。而該明星也曾向消費者表示:“開火鍋店首先要做到食材衛生,不用鴨肉去裝羊肉,不用鴨肉去裝牛肉,這是一個人的道德。”
隨后,在有關記者的采訪中,該火鍋店哈爾濱分店的負責人表示:“我們被送貨商騙了,他們在坑我們企業,我們對食品(安全)要求非常嚴格。”而在相關記者對送貨商的采訪中,對方表示,店家對“自己送的是牛血”早就知曉。也就是說,牛血充鴨血的行為極有可能是被店方默許的,這前后不一,太值得公眾玩味了。
23日下午,該明星發文就假冒鴨血事件進行回應,他表示“知道實情后十分震驚”,在向廣大消費者道歉的同時表示:“我本人愿意接受大眾的監督,對接下來火鍋店的運營以及管理進行嚴格的監管。最后,我和火鍋店會承擔起全部責任。”然而,很多網友對此并不買賬,認為之前“前后不一”的自打臉行為已經讓他們對該火鍋店失去了信心。
據了解,“鴨血”事件發生后,各個火鍋分店的生意均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響,且總部于事件發生后不久宣布暫停加盟業務用于內部整頓,可見,此次危機事件對其的影響非同一般。
透過上述的假冒鴨血事件,我們不難得知,在危機公關中的統一口徑,不僅僅指的是在危機發生之后,也包括經營行為的前后一致,實際經營與對外宣傳的統一等等,否則,“口徑不一”一旦露餡,帶給品牌的傷害將是巨大且有可能是不可逆的。
在危機公關中,“統一口徑”所指絕不僅僅是危機出現時的對外發言或聲明,互聯網和通訊的發達與無處不在的“自媒體”監督,決定了“統一口徑”應該具備更多層次的含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是統一口徑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當危機來襲時,對外統一說辭。而統一說辭要注意兩大方面:
一是對內與對外統一說辭,很多企業在危機發生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捂”,對內部員工嚴令五申要掩蓋真相,在對外聲明中又換成另副溫和的面孔,聲明企業不存在任何問題。而事實上,靠“捂”帶來的安穩不會長久,當紙包不住火時,往往會成為助燃劑,讓危機之火燃燒得更為猛烈;
二是前后統一說辭,我們在很多案例中都見到這樣的情況,第一天董事長出來發言說,此事我們沒有責任;第二天公關經理又跑出來說就此事來說企業負有一定的責任,前后不同的聲明,讓公眾到底聽誰的好。此時,餐企要非常清楚,公眾一定會選擇其中最壞的結果進行傳播,并且會越傳越壞。
餐企之所以出現說辭不一,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在處理危機時,沒有事先統一步調。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可能有領導與媒體發言人的對外聲明,但同時,也有記者在嗅到新聞價值時的明察暗訪。所以,參于危機處理的人就不能僅限于相關領導與公關代表,可能還有被動參與的普通員工。
那么,如何做到讓他們統一措辭、統一發聲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步調統一起來。在危機發生時,第一時間要做的不是讓公關部門趕快發出相關聲明,而是讓統一的聲明以最快的時間傳達至員工手里,讓每一位潛在的參與人員在第一時間領會“精神”,而后,在統一的步調下,不管是暗訪還是明示,都緊跟公司統一的公關解決方案,最大極限的表達企業的立場,盡可能地挽回企業的公眾形象。
這里要講的其實是一個“預防”層面的事情,具體說來,就是要讓實際運營情況與對外聲明/廣告保持一致,通俗來講就是要對“曾經說過的話”負責到底。否則,那些已經“廣而告之”的保證、宣傳語等等,就會變成一顆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相較于那些沒有“前后反差”的危機,這種因為沒有“統一經營”而爆發的危機,殺傷力將更為巨大。拿鴨血事件來講,如果沒有該明星之前所謂的“保證”,那公眾或許就不會如此憤怒,也不會引起這么多的關注。我們發現,很多媒體關注的關鍵點根本不在鴨血事件本身,而在于該明星因沒有“統一經營”而陷入“自打臉”的境地。這就充分說明了“統一經營”在危機公關中的重要性。
出色的危機解決方案一定不是教會企業如何逃避責任,而是帶領企業如何直面錯誤,然后通過解決錯誤重拾公眾信任。
當危機發生時,企業在統一說辭與統一步調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統一事實,讓所有的解決方案圍繞著事實進行,而不是一味的辯解與逃避應負的責任。否則,只會讓消費者對企業漸漸失去耐心,同時,也會為企業留下沒有責任擔當的負面印象。因此,所有的“統一口徑”,必須建立在“統一事實”的基礎之上。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鶴九,由鶴九餐謀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canyinj.com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點擊下列關鍵詞 閱讀更多精彩 【商務/投放/合作】 大箏:18923764126? 微信號:toutiaoxiansheng 【公關/營銷/推廣】 瓶子:13798211722 微信號:Rita-Lam 【轉載/投稿/爆料】 寒斌:16620780467 微信號:Media-PR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