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化,新茶飲的唯一出路?


    溫回暖,又到了水果茶高頻出鏡的季節。當下,水果茶年年面臨著標準化的拷問。有人認為一定要標準化,也有人覺得,尊重水果的天然,就要容許不穩定性存在。 
    標準化,是新茶飲唯一的出路嗎?
    本文轉載自咖門(ID:KamenClub),作者國君。
    △圖
    片來
    源:
    奈雪的茶官方
    01.
    新茶飲的困境:產品正變得千篇一律
     
    水果茶,是新茶飲最有代表性、最有生命力的產品了。

    但如今去市場一看,無論北上廣深,還是新一線、二三線城市,見到的總是一樣的門店,喝到的總是相似的產品——高度的標準化,正在讓飲品業變得千篇一律,不夠性感,不夠有趣 。
     
    其實回想一下,喜茶、奈雪等品牌之所以能夠讓新茶飲走上巔峰,就是因為把新鮮水果、天然乳制品和中國茶組合,把很多很難標準化的東西標準化了,并做出品牌和規模。
     

    △圖片來源:奈雪的茶官方

    蜜雪冰城、古茗、CoCo、一點點能夠開出成千上萬的門店都是如此。對于新茶飲來說,標準化和規模是正相關的。
     
    但現實就是,絕對的標準化和真果真茶真奶,天然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茶飲旺季來臨之前,我又重新思考起這個問題:標準化,是新茶飲唯一的出路嗎?不夠標準化的小品牌,終將被淘汰?
     
    關于這件事情,我采訪了十幾位行業人,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
     
    02.
    不能實現極致標準化,就做不好嗎?
     
    “我們對標準化的定義,可能和你不太一樣,我覺得好喝就是最大的標準化。”去年11月,聽到我對水果茶標準化的質疑,蘇閣鮮茶創始人王驃這樣回答。
     
    王驃給我舉了個例子,2017年,蘇閣鮮茶就開始在店里手剝葡萄,做“巨峰葡萄水果茶”。“當時很多人和我說,你這個手剝葡萄,不標準,不行啊。”
     

    △圖片來源:蘇閣鮮茶官博

    “但是這幾年,為什么很多品牌也開始用手剝葡萄了,因為葡萄罐頭標準,但不好吃,那標準化有什么用呢?消費者不會為此買單的。”
     
    位于南寧的灝漾茶飲,1家店開了8年,主打鮮果和手作。鉆研多年的老板認為:“喝鮮果茶的消費者,喜歡的就是水果的鮮香,影響顧客選擇的不是統一的標準化口味,而是看得見的新鮮。”
     
    “我們不喜歡說標準化,我們喜歡說產品穩定性。可能不是100%標準的,但是相對穩定。有一定的偏差值,是顧客可以接受的。偏差值的產生,正是因為我們要用些新鮮的,或者手工的東西,去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王鏢說。
     

    標準化,新茶飲的唯一出路?

    打鮮果和手作的灝漾茶飲,圖片來源灝漾茶飲官博


    事實上,極致標準化更像是企業經營者主觀上的渴望,也就是想要做大,需要極致標準化。

     
    “極度標準化的產品往往是平庸的,而可以做得非常好,卻難以保持水準,也是糟糕的。我們一直在試著保持兩者間的平衡。” 喜茶創始人聶云宸曾對媒體說。
     
    03.
    標準化,不是新茶飲唯一的出路
     
    的確,標準化的最終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是形式標準化。
    在逅唐創始人韓剛看來,標準化是品牌規模的核心,沒有人會反對標準化,也沒有人說不重要。
     
    一方面,標準化不是唯一的出路。“標準化可以達到80分,但未來的顧客,可能想要95分的東西。”
     

    標準化,新茶飲的唯一出路?

    △圖片來
    源:攝圖網

    用最簡單的茶葉舉例。標準化的產品,就應該做到一年四季味道一致,但標準化的、統一的味道,就失去了中國茶的魅力,比如春茶的水香,秋茶的高香,冬茶的底蘊,可能就沒有了。
     
    另一方面,絕對的標準化,那么產品就會非常容易被復制。
     
    因為絕對標準化的產品,技術門檻一定是相對比較低的。事實上,新茶飲還是一個還未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行業。執著沉迷于標準化的形式,可能會讓品牌失去吸引力。
     
    假設一個數千家店的品牌,能做到在廣東上單樅,在河南上毛尖,在四川上竹葉青,或者春天用綠茶,秋季用烏龍,同一款產品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間,都有不一樣的風味呈現——雖不是標準化,但符合茶的文化內涵,這就是差異化的魅力。
     
    讓顧客保持好奇心,是不是門店吸引力更強呢?
     

    標準化,新茶飲的唯一出路?

    △圖片來:攝圖網
    我想起了上海的O.P.S. CAFE,一季更新一次菜單。我每隔幾個月去上海出差,上一次喝過的產品,根本沒機會喝第二次。而在他們店門口排隊的顧客,也抱著獵奇的心態,就為喝杯“不一樣的”。
     
    在臺灣,有個Come True Coffee,14家店,每一家店都有“在地限定”,每到一個地方開店,根據當地特有的農作物、水果研發創意咖啡。比如臺灣桃園有一種特產叫客家甜桔醬,桃園的門店就出品了叫做“桔霧山嵐”的產品,把甜桔醬加入其中。
     
    標準化,新茶飲的唯一出路?
    △圖片來
    :喜茶官方
    喜茶在各地新開店時,也會有一些在地化產品,比如成都的麻婆豆腐歐包,武漢的熱干面包,不在全國上新,只在當地售賣。
     
    這種做法都不夠“標準化”,但卻被消費者追捧。
     
    04.
    標準化之上,才是品牌的決勝點
     
    發現了嗎,那些“常青”的品牌,都愛在標準化的基礎之上,探索個性化。
     
    比如我們能在廣州麥當勞,吃到的青花椒漢堡,能在肯德基,點到麻辣香鍋漢堡——以極致標準化出道的“麥肯系”,這兩年也不斷推陳出新,螺螄粉、茶葉蛋、小龍蝦,成為消費者到店的理由。
    在飲品領域,以運營標準化著稱的品牌,比如一點點、CoCo都可,在社交平臺上,他們的隱藏菜單,更被消費者津津樂道。
     
    標準化,新茶飲的唯一出路?
    一點點、coco隱藏菜單
    前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霍華德·舒爾茨的新書《從頭再來》中提到,舒爾茨剛剛把意式咖啡的做法在美國星巴克推行時,這種個性化的做法被追捧不已,隨著門店越來越多,星巴克成為了標準化的代名詞。
     
    而在全球門店過萬后,星巴克又開始做臻選店、烘焙工坊、酒坊、焙烤坊、寵物友好店、手語店,以及推出手沖咖啡、創意咖啡、創意茶飲等看似非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
     
    在比飲品成熟度高的餐飲行業,關于標準化的探討,開始得更早。
    喜家德蝦仁水餃,就是用了一種“標準化+個性化”的方法制勝的。
     

    標準化,新茶飲的唯一出路?


    △圖片來
    源:紅餐網

    比如,在中央廚房,他們的原料和制作很講究,一次使用多少面粉、多少鹽、多少水,和面多長時間,都有明確的數據標注。但到了門店,喜家德又堅持透明廚房,人工現吃現包。
     
    新茶飲也是一樣,標準化不是單純用多少水、雪克多長時間,而是這背后的化學作用催生的五感變化。
     
    標準化是選材、制作流程的穩定,解決的是讓消費者放心的問題;那些充滿個性、新穎、“不標準”的東西,才是讓一杯產品從80分到95分的關鍵。
     
    事實上,新茶飲真正破圈,是因為使用了真茶、真奶、真水果,突破了粉末勾兌時代千篇一律的口味,才會被消費者喜歡。
     
    標準化是為了商業化,但不能背離了消費者對健康和個性的訴求。
    標準與規模是激動人心的商業故事,特立獨行偏安一隅,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也許,當新茶飲能夠放下對于規模的執念,才能真正釋放飲品的天性。

    延伸閱讀

    • 新茶飲玩家們為何急著建立“標準”?

    • 水果奶茶,新茶飲的下一個爆品?

    • 茶飲業新的拐點正在降臨! 

    內容交流/采訪/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175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3月12日 01:07
    下一篇 2021年3月12日 01:0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