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3
期
海底撈又開新技術餐廳, 可定制上萬種鍋底 “科技控”海底撈又開了一家新技術餐廳。 店開在上海陸家嘴商圈,正處于試營業階段,雖然外觀上和其他餐廳差不多,但卻是眾多黑科技加持,如火鍋能智能調溫,燈光會自動調整明暗等,提升顧客的用餐體驗。 但兩扇霧化玻璃后的黑科技卻引起了內參君的注意。 一扇玻璃背后是最新版的智能配鍋機,官方名稱叫千人千味3.0。 去年爆火的粉紅海底撈餐廳就曾出現過這個機器,定制界面如下,當時只能簡單地調整辣度、咸度等,個性化程度有限。 進化到新版本時,顧客不僅能定制麻辣咸鮮的口味,還可以選擇各種配料來DIY鍋底,鍋底的可能性可高達數萬種。 操作方式也簡單,打開點菜IPad的鍋底頁面,有標準鍋底、入門DIY、高手DIY三個入口,入門DIY更像之前的版本,只能選擇麻辣鮮咸度,高DIY自由度更高,可以實現更天馬行空的搭配。隨配料的不同,價格也會自動調整。 餐廳內還配有“鍋底搭配師”這一角色,經培訓、考核后上崗,可以為客人DIY鍋底提供專業的建議。 顧客點單后,這臺配鍋機就開始運作,自動配比“紅味”“白味”,只需要一個員工來添加鮮料、搬運,一改往日剪袋的低效方式。 另一扇更大的玻璃窗背后是新升級的全自動出菜機。 整個大空間里有4臺機械手臂,一只手從周轉箱抓取餐盤放在固定位置,另一只手迅速從固定位置拿起餐盤放在菜品架上,有序補貨。 顧客下單后,菜品可以在1分鐘內快速到達出菜口,再由服務員或送餐機器人送到餐桌。 自動出菜機可以直接抓取中央廚房運至店鋪周轉箱中的菜品,減少人為失誤,阻擋飛蟲等異物混入菜品中,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出菜口一端的大屏幕,清晰地顯示著每種菜品的出菜數量,當菜品庫存過低時也會用明確的顏色標注。當然補貨這種事也是智能化的。 智能化不斷加深,正入侵后廚 當下,餐飲圈的智能化嘗試多集中在信息化解決方案(包含自助點單、結算等)、引入智能機器人等。 對比之前海底撈在北京的智慧餐廳,發力點多在前端,如可容納80人等餐的影院級巨幕投影屏,再比如360度環繞立體投影,可以帶來“沉浸式”火鍋就餐新體驗。 雖然那時已有了初版的傳菜機,但大部分關注點都在用餐體驗的提升,關于智能化對后廚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關注頗少。 這次的新技術餐廳,不少餐飲人評價海底撈更務實了,開始嘗試更深度更落地的智能化。 這種嘗試并非孤例,如碧桂園開出的智慧餐廳,幾乎實現了全鏈條的智能化: 機器人先在中央廚房對食材進行標準化處理(包括切配、過油、飛水、腌制等工序),處理過的食材進入門店后,機器烹飪設備再根據訂單自動調取食材、用料,精準烹飪。 菜品制作完成后再由送餐機器人或者軌道送至餐桌,用餐完畢后再手機買單。 為實現這種全鏈條智能化,所調用的機器人也非常多,包括迎賓機器人、烹飪類機器人(如煎炸機器人、漢堡機器人、調酒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炒鍋機器人等)、云軌系統以及地面送餐機器人等。 另一個例子則是去年落地深圳的造面怪獸,“160秒能煮6碗面”,由6個拉面機器人在后廚制面,負責面條制作、面條烹飪、消毒分碗、湯底分配、素菜分配、澆頭烹飪,從和面到出餐,全是機器人完成。這已經與我們熟悉的只會削面、拉面的機器人大不同了。 而全程的無人工參與,也減少了人工所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 后廚智能化難推進, 為何還要頻頻嘗試? 在前廳,送餐機器人替代傳菜員,手機點餐替代服務員,這些動作能被看到,體驗優化,效率提升,僅用了大概三年時間就快速普及到行業中,行業中誕生了很多龍頭企業,如擎朗智能和普渡科技,在送餐機器人領域已經遙遙領先其他企業了。 而在后廚端,以替代廚師為目的炒菜機器人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發展,也還處在早期滲透階段。 為何后廚的智能化如此難推進? 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秦朝認為:中餐標準化、產品和品類豐富性都是難點,但也是所有后廚智能化的切入點和突破點。但真正的難點還在于中餐品類、業態發展的高度不平衡。 比如說,哪些業態能夠用得上機械臂、炒菜鍋?海底撈的智能化目前看是最領先的,也是最徹底的。但這很大程度取決于海底撈本身就是無廚師化的、是供應鏈前置的一種餐飲業態,所以基本上是從工業的供應鏈到工業的后廚之間的關系,所以實施智能的難度就相對小很多。 試想外婆家這類以炒菜為主的休閑餐廳,可能就無法復制海底撈的智能化。所以炒菜鍋一類的代人工智能產品,目前主要的應用場景可能在快餐連鎖領域。但就現在來看,普及率也不高。 當然,我們也須厘清,很多智能設備的出發點是替代人工,這一點實際是有偏差的。因為隨著中餐供應鏈的飛速發展,很多餐廳后廚的人工功能已經轉移到上游解決了。 秦朝認為,中式快餐大米先生的現炒師傅已經脫離了傳統意義的廚師,星巴克的咖啡師也不是絕對意義的咖啡師。而是一個基于供應鏈和產品標準化的操作員,一個人可以干門店里所有崗位的工作,俗稱“通崗”。這其實已經是人工的優化解決方案,而不是徹底把人換成機器,反而可能會降低顧客體驗。 此次海底撈新餐廳呈現的多項技術,意圖在降低人工成本。這背后還有更大“企圖”,年初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談到: “我想的是如何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未來,而不只是改變火鍋店。所以我們要思考的事情,是如何通過組織結構變革,通過新技術的運用,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打磨,來改善整個行業的成本結構。” 他提到傳統行業的制造業,精益化管理比餐飲先進很多。今天所運用的新技術,是為了用更精準的方式去管理餐飲,如食品安全問題,廚房實現自動化生產,食品安全就能解決了,比如通過個性化的口味定制,為顧客提供更好的用餐體驗等。 后廚智能化仍屬于初探階段,但頭部品牌的率先跟進,無疑有利于行業創新和先進技術的滲透。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佳音吶18842356756(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4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