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餐飲業2020年收入3.9萬億元,同比下降16.6%。到2021年3月,餐飲消費顯著改善,實現疫情發生以來,首月與2019年同比的正增長。
對比協會本年度調研的企業數據,很多樣本企業的門店都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受疫情影響非常嚴重。超8成樣本企業2020年同比下降超過國家統計局的16.6%,損失慘重。
同時,我們欣喜發現,在企業提交的季度數據中,樣本企業的單店平均銷售額和結賬單數都在穩步回升;其中有兩個特別振奮人心數據:新茶飲品類在2020年二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而500家店以上的大型連鎖企業,在2020年四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表現好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
本年度調研發現,有18%的受訪企業將“啟動上市計劃”列為2020年重點工作中的首位。除了資本關注和企業發展的需求外,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政策利好是一個重要因素。
這些關注上市的樣本企業,有以下幾個特點:規模在100家門店以上,年銷售額10-100億元期間,部分企業已有投融資交易的基礎。與部分已上市的餐飲企業規模相當。
在餐飲委員會閉門討論中,多位大佬表示:
上市首先要想清楚為什么,合適的上市時機和方式同樣重要。
如果有上市的計劃,提前準備,按照上市的要求設計股權、做財務準備和內容準備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成本投入。
從未來發展趨勢上看,市值偏低的企業,融資能力會相對較弱。
對于一級市場投融資情況、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估值計算的方法、上市需要做哪些財務準備和內控準備等內容,在CCFA和普華共同發布的《中國連鎖餐飲企業的資本之路》報告中有系統的分享。
數字化建設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各餐飲企業的關注點不一樣,基礎不同,業態不同,發展階段和戰略重點不同,需求上可以說是百花齊放。
本年度協會收集的創新案例中,七成與數字化建設有關。我們從不同關注點選了3個案例,共享給大家。
一是老鄉雞的會員數字化建設。疫情后,很多企業進入“不知道顧客在哪里、找不到顧客”的階段,老鄉雞用一年時間搭建起這個全域打通的用戶體系,實現新增會員600多萬,并售出100萬張付費會員卡。這個成績值得點贊。
將顧客變成會員關系,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餐飲業“會員數字化建設”的普及率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二是巴奴的撤臺機器人。撤臺機器人是送餐機器人的升級,機器人+服務員一起撤臺,不僅減少了一個專門撤火鍋的服務員,提高撤臺這項工作的人效,也是精益管理,提高用餐高峰期翻臺率的典型案例,而且還給其他用餐顧客的一個比較好的體驗,值得推薦。
三是肯德基的AI無人餐車。無人餐車去年11月在上海亮相,消費者可掃描車身二維碼在手機上下單,支付成功后車門自動打開,即可完成取貨。車內保溫恒定,保障餐點溫度;最關鍵的是它可以自主駕駛,通過智能運算自主移動售賣,早餐開到地鐵口,中午開到辦公區。此外,百勝中國預留10億美元推進從“農田”到“餐桌”端到端數字化計劃。
開店,是連鎖餐飲實現增量發展的關鍵。
這是部分企業2020年開店的公開數據,其中多家企業的年度開店數創歷史新高。
疫情之后,很多餐廳關店。從協會去年3月的調研中看,有六成樣本企業明確表示接下來的重點工作將是全力開店。當時很多人都計劃入場抄底,但疫情持續的時間比預想中長很多,很多企業及時調整,借機關掉了些盈利能力較差的店。
從今年的調研數據上看,樣本企業2020年開店和關店并存;500家店以上的連鎖企業門店數增長顯著;100家店以下的連鎖企業門店數在收縮;總體上,樣本企業開店數多于關店數。企業經過這次洗禮,歷練得更加成熟。
據協會購物中心委員會調研,預計2021年全年我國將新增1200家購物中心開業。為了讓餐飲企業和購物中心更方便的交流接洽,本次大會專設“華中地區購物中心和餐飲品牌對話會”,助力有意愿跟隨購物中心發展的品牌,持續開店。
在開店中,多品牌發展是今年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本年度調查反饋中,超過六成樣本企業2020年排在首位的重點工作是“嘗試新品牌”。
多品牌發展,連鎖企業是有優勢的,包括人才優勢、供應鏈優勢、品牌聯合拿鋪位優勢和系統支持的優勢等。海底撈、百勝、九毛九、呷哺呷哺、王品集團、快樂蜂集團、合興集團、百福集團等多家連鎖餐飲集團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矩陣,有多品牌經營的成功案例。在餐飲委員會閉門討論中,餐飲大佬們給出一些多品牌經營的建議,包括各個品牌獨立運作;總經理合伙人制;單城市多品牌勝過單品牌多城市拓展等。
多品牌經營常見以下三種方式:自創品牌、通過投資獲得品牌、通過加盟多個其他品牌作為區域加盟商開展多品牌經營。
本年度的調研發現:
從業態上看,多品牌經營的重點還是集中在正餐和快餐版塊。部分企業在疫情后,用更低客單價的副品牌拓展三四線市場。
1-10億規模的樣本企業探索多品牌的占比最高,而且基本都是采用自創品牌的方式。
在2020年,樣本企業品牌增長和品牌收縮同時存在。
品牌汰換,消費市場在快速變化,用多品牌策略應對競爭加劇下的市場細分,成為企業突破創新的關鍵。
上新品,是連鎖餐飲“抗衰老”的法寶。餐飲委員會閉門會上多位餐飲大咖表示:
上新品,不是因為消費者口味變化,變得已經不愛吃那道菜了再去上新品,而是我們頭部企業要不斷推出新產品,引領消費者,這樣才能保持持續盈利的能力。
從消費場景角度研發菜品成為一大趨勢。一些深耕本地市場或單一品類的餐飲品牌,對本地消費者口味和用餐習慣非常了解,在菜品研發上,有很強的優勢。
上新品最理想的是達到“爆品”的效果,但很難實現。新茶飲品牌的產品創新能力較強,“爆品”效果顯著,通過持續新品,保持話題感,吸引消費者。本年度新茶飲調研報告中發現,頭部茶飲企業去年上新品30-50個之間。
另一類產品創新是做增量,跨到了快消品行業,那就是預包裝食品。協會在2020年11月發布餐飲零售化調研報告顯示,受疫情下拓展銷售品類以及新零售、社區團購等零售端創新帶動的需求,餐飲品牌做預包裝食品在2020年的關注度空前高漲。
本年度協會調查中,33%的樣本企業有預包裝食品,其中五成企業的預包裝食品去年的銷售額超過1356萬元。其中,有遙遙領先的海底撈,有145個單品;有長沙本地上市企業絕味的預包裝食品已經全渠道鋪開;眉州東坡旗下的預包裝食品品牌王家渡近期啟動上市計劃;湖南本地有2000家店的黑色經典,開發了150個湖南特色預包裝食品,從小吃店跨界到食品專賣店。
預包裝食品對餐飲人來說并不好做,畢竟這是跨行業發展,人才、成本結構和餐飲業的差異非常大,僅有品牌力或供應鏈上的優勢是不夠的。
消費者購物已在疫情作用下形成一些不可逆的變化。比如一些中老年人學會了網上購物;比如一些半成品、速凍食品快速普及;再比如社區拼團、社區團購的飛速發展。2020年電商銷售額已占據整個零售市場的1/4。
疫情之下,一些高客單價、對服務和溫度要求較高的品牌也推出外賣產品,包括牛排、烤魚、烤鴨等等。而且,他們的外賣延續了下來,到現在還在做。2020年,海底撈外賣超7億元;百勝中國外賣收入占比達至30%。美團2020年餐飲外賣交易筆數101億。3月底,美團提出正餐外賣占比30%,快餐外賣占比50%的“理想比例”。今天上午,我們也看到了餐飲人自建的外賣平臺,麥尖上線。
本年度協會樣本數據顯示,2020年外賣的平均占比達25%,一線城市68%的快餐外賣占比位于40-50%區間。
目前,外賣對餐飲企業來說,已經從增量業務轉為存量業務。我們提出三個問題希望大家能共同探討:
第一,團餐外賣、個人外賣和堂食是否還在用一份菜單?場景不同,主力消費人群的需求是不同的,一份菜單是否能滿足各個場景的需求?
第二,是否應當打通全域的會企業會員數據?讓會員價值更加顯性化?將用戶畫像更加清晰?
第三,餐廳成本結構和利潤預期是否應該適度調整?外賣讓餐廳的銷售構成和成本結構都有一定變化,相比堂食,外賣的客單價和毛利都偏低。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租金沒有受疫情影響顯著下降,食材成本波動也較大,企業運營綜合成本在持續上升,調低利潤預期成為必然。連鎖餐飲在精益管理的路上還剛剛起步。
-END-
來源 | 連鎖經營協會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延伸閱讀
松哥油燜大蝦變了?超1000m2全新旗艦店,主打“小龍蝦+海鮮”
海底撈最新“智慧餐廳”曝光:“無人”后廚、DIY鍋底隨心配...
逆流而上的王品集團,底氣在哪里?
年入14億的香港譚仔米線,19億港元賣身后,如今要上市了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