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娃三寶這個品牌, 2019年有五家門店,外賣實收是40萬元。而2020年,在疫情期間關了一個門店的情況下,它的四個門店外賣銷量提升了3倍以上,外賣實收做到了125萬。
而且在除去所有線上的產品成本、外賣包裝成本和線上的流量、廣告成本之后,它的毛利率還能達到40%以上,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盈利模型。那么在達到這個結果之前,都做了哪些動作呢?
本文內容來自勺子課堂金牌講師曾姝騫口述,enjoy:
平娃三寶這個品牌,它的門店定位是以燒烤為主的,但當我們看了它外賣的線上店鋪之后卻發現,它在外賣平臺上,店鋪名叫平娃三寶燒烤,而它店鋪的LOGO卻是一個面的形象。
所以從它的線上定位來說,其實是有偏差的——店鋪名字叫燒烤,但它的頭圖又在打面,導致顧客對這個品牌認知就不是很清晰,你們家到底是燒烤還是面呢?
所以,我們在看到它的產品結構,既有面食,又有燒烤,還有涼菜小吃之后,我們就把它線上重新做了一個定位,以燒烤為主,打夜宵和晚餐市場;然后以面為輔,打中午和晚餐的剛需市場。
對應的在店鋪logo上面我們也做了調整,突出面和燒烤2個品類,同時顏色對比度加強,顏色也更加適合燒烤這個品類形象。
改完品牌的定位是以燒烤為主面為輔之后,接著我們就根據產品結構來確認了三大消費場景,一個品牌,覆蓋三個以上消費場景,市場競爭力才會加強。
消費場景一:午餐單人和多人的剛需市場,以面為主串為輔;很多用戶點了面之后,會再加個串。
消費場景二:晚上的單人和多人剛需市場,消費場景幾乎和中午一致。
消費場景三:晚上燒烤的夜宵單人和多人場景,基本上全賣串兒,并以涼菜小吃為輔。
那我們在第一階段,應該先打哪個場景為主呢?晚上的夜宵場景。
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它的晚餐和夜宵場景距離同行的差距是最大的,那相應的咱們的機會也是最大的。我們應該先從機會最大的切入點,以及它最重要的一個定位切入點為主來打市場。
當我們把夜宵場景市場打完,已經遠超過同行之后,我們就要開始打午餐場景。
我們在流量的投放力度上面,前期先打晚餐和夜宵,超過同行前10%優秀值之后,就要有第二增長曲線了。所以我們就開始打中午,原來在我們修改定位之前,這個品牌中午時段的銷售占比不到10%,現在能做到35%。
和傳統夜宵的品類相對,它的中午銷售占比特別高,幫它提供了非常多的單量和流量。那么我們在晚上去跟其它商家搶流量的時候,就會更有優勢。
一般快餐店只有面米粉,它沒有這么豐富的小吃和燒烤。所以我們的客單價比別人高,我們的產品結構比別人豐富,花同樣30元錢,在別人家只能吃一個面加一個煎蛋,但在這里,同樣30多你能吃一個面加個串,還能再加一個小吃。
所以,不管是跟飯館比,還是跟燒烤店比,它的優勢都很明顯。這就是多品類的好處,客單價有上升空間,消費場景更廣,選擇空間大,用戶群體就大,自然流量就高。
這就是我們說的差異化競爭,可以擺脫同質化環境下催生的價格戰。
做完定位、市場策略之后,門店裝修也同步進行了優化。
而這家店它是一個線下的老品牌,我們在做外賣品牌定位的時候,把它定位為一個中端價位的燒烤店。而大家都知道,市場上的燒烤結構非常低,競爭非常激烈,又全是沒有實體店的純外賣店,那我們要跟這種門店拉開差距,去主打我們的中端人群,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通過跟老板聊天,包括到店品嘗之后,我們發現這家店確實比純外賣店的產品優勢強很多,所以最后總結出了2個主要的宣傳方向:
隨后我們就在它的店鋪背景上面,主打了一個logo——22年口碑老店,然后在它的進店banner上面,我們主打了——堅持只用鮮肉、現烤。
我們把這些品牌核心宣傳點,不斷的通過店內裝修、線下物料告訴用戶,傳遞品牌核心價值點,讓顧客買的更安心。
這樣的話就傳遞給顧客一個認知,我們是做有品質的燒烤,我們不用凍貨的肉,我們也堅持現烤。因為現在很多純外賣店是用炸串,炸的烤的,我們把這個優點突出來,核心目的就是為了去跟純外賣店拉開差異。
和純外賣店拉開差異之后,我們就改了裝修,同時它的產品圖上我們也加上了賣點,再著重的去強調我們是現肉現烤以及我們產品的口感優勢。因為這個門店口感確實非常好,我們通過評論分析發現,大多數用戶選擇它們家就是因為口碑好,這個是排名第一的。所以說,我們把這一亮點挖掘出來之后,就一定要把它呈現出來。
在線上一整套的裝修優化完之后,它的品牌感就非常強,甚至比木屋燒烤這種品牌店都更像大品牌。
這家店原來的包裝是用的透明塑料袋,沒有任何的LOGO。那我們就做了以下改變:
1、因為燒烤的口感非常重要的是保溫,所以我們改了在冬天用保溫袋,在夏天的時候,我們用牛皮紙袋;
2、因為定位是釘子,視覺是錘子;在外賣袋上面,我們同時宣傳的還是我們核心想打的兩個點,我們要不斷的去告訴用戶。所以在包裝上面,我們也一面打的20年老店,一面打的是現肉現烤,這樣的話就不斷的去加強顧客,對于咱們品牌定位的認知。
我們再來說一下在出品方式上面,我們又做了什么動作。
這家店原來是用5串18塊這種方式來進行售賣的,顧客看到的價格就很高,而且銷量也會非常低。
那我們就改售賣方式為按單串標價,四串三串起賣,這樣的話銷量就能夠快速累積,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羊肉串排名第一,一進店顧客就能看到6000多串的銷量,這對顧客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銷售引導,能夠快速提高下單轉化率。
出品方式和售賣方式優化完了之后,下一步,我們在菜單的排序上面也做了優化。
我們之前說了,因為中午打面晚上打燒烤,那我們的菜單,中午和晚上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做了分時段菜單,就這一個動作,中午的下單轉化率直接翻了一倍。
在我改這個動作之前,原來中午時段的下單轉化率只有11% 點多,改完之后中午的下單轉化率變成了20%多,我們再經過一段時間中午銷量的累積,現在光是中午的下單轉化率,就能達到30%以上。
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分時段菜單是中午我們就把面的分類置頂,燒烤在后面;晚上的時候,我們就把燒烤置頂,面在后面。這樣的話,我們全天整體的下單轉化率,提高了十個點。這個就是菜單優化上面做的一些變化。
單量升上來之后,由于它是燒烤店,老板出不了餐,它就只能高峰期一直關店,高峰期一旦關店對我們的流量損失特別大,那這個時候我們做了什么樣的優化呢?
我們把它拆分為兩個環節,一是出餐時間的優化,二是打包時間的優化。
我們把整個出餐分為出品時間和打包時間,出品時間我們是怎么縮短的呢?
首先,我們把它出品的所有的環節全部列出來,拿秒表去卡,看哪一個環節時間長。從哪兒卡呢?單子一來第一步,系統出單,出完單之后,人員撿菜,撿完菜之后送到烤間,烤完之后送到打包臺,這就是整個出品的幾個環節。
那這幾個環節,我們拿秒表卡完之后發現,用時最長且最能優化的就是它在人員撿菜的這個環節,時間達到2分鐘以上,慢的時候甚至會達到3分鐘。問題出現在哪呢?
1、顧客在點烤串的時候,他是葷素混著點的,而店里的產品也是葷素分開凍的,那么撿菜人員在去撿菜的時候,他葷素混著撿效率就會非常低。所以,我們為了縮短撿菜時間,就把小票出單葷素從系統上做了區分,葷菜是一張單子,素菜又是一張單子,那我撿菜間的動線就變短了,這是第一步。
2、我們發現撿菜時間縮短了之后,烤間考完送到打包臺的時間也很長。這個時間長,不是長在它的流程,而是長在它的動線,那我們要去改動線。如果我們要優化動線,有兩個邏輯,第一動線最短,第二動線不重疊。
它原來的動線長,一是因為它從烤間拿到打包臺的時間很長,另一個就是它和顧客進店的動線是重疊的,單子多的時候,動線就會重疊,效率就會更低。
所以我就直接把打包臺改在了烤間門口,搭了一個臺子,這樣的話,不僅烤間到打包臺的距離短了,然后也與堂食顧客的動線不重疊,效率也提升了。
而且,原來它們的打包袋是塑料袋,打包的時候還得系上死結,而我們把改完打包袋之后,只需要一次性封口,顧客也能一次性拉開,不僅品質感上去了,從商家角度來說,也會節約很多時間。
另外我們還發現,它很多菜品現烤時間很長,那我們就要預制,一旦預制就能大大縮短我們的烤制時間。
預制的話,我們就要測試。把菜品烤至50%熟和烤至80%熟之后,放置半小時,再拿來烤,烤完之后裝到打包帶里面再放置半小時,我們來盲測。
最后發現根本沒有口味上的變化,完全吃不出來。所以說,我們就選擇了提前烤制至80%,當大單量來的時候,我們只要從80%烤至100%就行了。
當然,這個提前烤不是烤所有的菜品,而是只預制我們銷量最大,出餐時間長的菜品。就這一個動作,讓它的配送時間從高峰期最早的38分鐘,縮短到了28分鐘。
Ok,菜單優化之后,單量也就越來越多了,人員一忙起來的時候服務能力就會下降,評分也會隨之下降,而評分一旦下降,我們的流量就會降低,影響特別大。
所以我們要穩住評分,第一步就是穩住人員,那就要把崗位固定下來。
原來它們是誰不忙誰打包,但現在不行,打包是固定人員打包,只有人員固定了,它的標準才熟悉,它的服務才固定。
第二步就是這個崗位,它有什么樣的職能職責,餐前餐中餐后應該做什么,也就是定責。
定完責之后定流程,定流程就是餐前餐中餐后,我應該做哪些事兒,應該準備哪些事兒。
定完流程之后,你還得有標準,定下來標準,才能保證我們的包裝,我們的操作標準是統一的,也可以降低錯漏率。
有了標準之后,人員執行下去了,做得好,你得有績效,有激勵吧?他們才能長期持續的去按照你的標準做,所以說,我們又設置了績效激勵。
因為門店人員最能考核他們的不是你的利潤,也不是你的活動怎么設計,而是他們能不能把用戶維護好。
所以我們第一考核的是直接效果,就是平臺的評分,考核每日的評分而不是以月維度來看評分。如果評分越高,他單量越大,他做的活兒也就越多,那我們還要再考一個間接效果,就是最終的交易額,交易額越多,他打包的越多,服務的用戶也就越多。所以說,我們是以考核評分為主,考核交易為輔。
除了考核,你還得培訓,我們得持續的培訓,持續地去強調我們的標準、我們的流程、我們的服務意識。所以,我們又舉行了月度所有的外賣專員的培訓,而且還要讓他們分享。
培訓是目的之一,另外一個就是分享他們怎么維護顧客的,他們覺得怎么做效果好,服務更滿意。另外一個,就是讓他們反饋他們認為的增長機會點在哪兒。
這樣一整套動作下來之后,整個外賣運營的框架體系,也就搭建起來了。
所以也想跟大家說,想把外賣做好,不僅僅是我線上改改活動,線上投投廣告就行的,而是你線上線下一整套動作的結合,才能把外賣做好。
同時也想告訴大家,我們在做外賣的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只追求單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利潤。
我們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去跟任何的市場去打大額滿減、去打折扣,而是走了一種小力度活動,更健康、更長期持續的方式。
所以我們才能在交易額增長3倍以上的情況下,到手毛利率還穩在了40%以上,這樣的一個整體的情況,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才是更長期和更可持續的。
所以也建議大家不要盲目地去打價格戰,做好定位是第一步。根據定位去改你的產品,去做你的流量策略是后續動作,然后再后面是用戶運營等一系列動作。希望大家都能跳出外賣運營的點,以更全面的視角去看待外賣業務,才能真正做到長期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