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址的時候,因為要預估營業額,所以就要蹲點數人流。營業額的計算公式是:營業額=人流量*進店率*客單價。人流量和客單價都好說,人流量是相對確定的,數得出來,客單價是自己定的,高低都可以,進店率才是個難題,如何確定進店率這個數據呢?
有三個參考指標:
1,看看同一條街道同品類店的進店率,你是做蔬菜的,就去看蔬菜店,你是開水果店的,就去看水果店,你是做酥餅店的就去看酥餅店。。。
2,如果你所在的商圈沒有類似店鋪,就去看同城類似商圈的同品類的進店率。
3,同城如果沒有就看其他城市類似商圈類似店鋪的進店率。
別人的進店率怎么知道的呢?就是苦哈哈的也是蹲點數人流啊,看路過的人多少,進店的人多少,用進店的人數除以路過的人數,就得出進店率。
這個事情操作方法上不難,難的是執行。有些老板自己店鋪的人流不知道,不肯做,現在要去數同行的人流,更加排斥。其實,如果你做過一次這樣的嘗試,你就知道,不同的店進店率相差很大,相同的店在不同的地方,進店率也是相差巨大的。因為影響一個店顧客進店率的因素太多了。
比如同一條街同品類的店鋪,一個是品牌店,一個是非品牌店,品牌店的進店率大概率要高;還跟這個店的開店時間相關,如果這個店開了一年以上了,產品,價格,服務都被認可,有一堆忠誠的顧客,那進店率也自然要高;還要看看店鋪現場對于顧客的進店刺激,比如有活動,有人發單,有個很有沖擊力的海報。。。都會影響進店率。
所以,進店率這個數據,可以說有用,也可說沒用。說它有用,是因為通過這個數據的觀察,會讓你回歸理性;同時,會讓你在心理有個進店率的范圍,有個大致的范圍,總部啥都不知道好些。
為什么又說它沒用呢?因為別人的進店率不代表就是自己的進店率。別人做得好,不代表你就也好,同理,別人做得差,不代表你也會差。如前面說的,進店率的影響因素很多很多,只有條件一樣,進店率才會趨于相同,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條件完全一樣的店鋪的,無論是店鋪的硬件,還是老板的運營等軟件,都不可能一摸一樣。進店率注定也不會一樣。
只有從不同進店率的店鋪對比分析中,看到了影響進店率的核心關鍵因素,反過來指導開店的一些具體工作,比如品類的選擇,商圈的選擇,人群的選擇,店鋪的設計,運營細節的把握。。。等等,這次是搞清楚進店率的意義所在,也才能最大的提高自己店鋪的進店率。
我們一定要記得,我們調查研究別人的數據,并不是為了把這個數據套在自己身上,從而框死自己,而是通過數據看到運營的細節,更是為了突破,爭取做得更好。
最后說說我新店的進店率,供參考。
昨天訂單數目是173,線上75單,線下98單。這個數據很穩,學生放假后,基本都是這個數。
我當時蹲點數人流的時候時候,工作日的目標人流情況大約800左右,也就是說,線下顧客進店率98/800=12.25%,如果把線上的單子也算上的話,進店率是173/800=21.62%。不過,我不建議把外賣單量放在進店率里面算,這里的進店率重要是只線下人流的進店率。
再回顧文章的觀點,12.25%這個進店率能夠套用,用在你的計算中嗎?不能套用。因為商圈不同,也許你的品類也不同,競爭情況不同,老板的運營細節也會不同,結果就肯定會不一樣。
………………………………………………....
拜師學藝:有個靠譜師傅,開店少走彎路
東北餃子店:
—第一批正在報名中
報名了解請點擊:拜師學藝:餃子項目
現撈鹵味店:
—第一批正在學習中
報名了解點擊:拜師學藝:現撈鹵味項目
后面還會上線更多項目。
想報名的,可以微信里私信老陳,沒微信的可以加:kaidianbiji8
半價加入社群點擊:半價加入社群,就通過這個方式
1,我開第二個店時的全過程分享,頂層設計開店理念的詳細闡述,有近500頁的經驗總結。
2,每天社群成員的案例分析,經驗分享,回答社群成員的各種疑問,這3年已經有兩百萬字的沉淀,涉及到開店的方方面面,是一個開店人的巨大寶庫。
3,認識同行和非同行的開店創業者,提供靈感,找到商機。
4,讓你找到組織的感覺。這是一個接地氣的社群,大家分享開店創業心得和故事,不作。在這里相互激勵和鼓勵,找到草根開店人的前進力量。
5,社群有專門的社群平臺,所有人在里面,也有各自的微信群,方便成員們自由交流。
半價加入社群點擊:半價加入社群,就通過這個方式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