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后臺回復【666】
送你一本門店私域流量管理手冊.pdf
我很喜歡和書作者聊天。
為什么?
因為我自己勉強寫過幾本書,所以深知把一兩個得意的觀點,寫成一本書,有多難。
用10幾萬字講一件事,篇幅宏大,很容易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處處是瑕疵。
能寫出一本結構清晰、邏輯嚴謹、案例豐富的好書,最后還能出版,不脫層皮也要脫層發。
所以和書作者聊天,就是用吸星大法,一次性獲得他最深處的智慧。
最近,何興華出了本新書《流量制造》。
正好我在重新思考流量問題,一翻,很有意思。
何興華是誰?
營銷界的老兵。
在快消、耐消品行業有20年的營銷操盤經驗。
現任紅星美凱龍副總裁,也是紅星美凱龍成為今年天貓618超級晚和雙11貓晚“雙冠王”的操盤手。
我第一次見到何興華,是在2018年6月。
紅星美凱龍在我辦公室樓下,包下一家咖啡廳的隔間。
大約7-8位紅星美凱龍的高管,討論一些戰略問題。
其中,就包括何興華。
2018年最熱門的話題,是新零售。
應不應該做,早已不值得討論。
如何做,才是擺在桌面上的問題。
那如何做呢?
何興華說:打通線上線下。
怎么打通?
一碼一券。
一碼,是用各種二維碼,把線下用戶引到線上“流量池”蓄客;一券,是用各種優惠券,把線上用戶引到線下“交易場”轉化。
如此循環,紅星美凱龍線上會員總數323.3萬,用券銷售總額達107.45億元。
我心中一驚,眼前一亮:這個人用四個字,就能把紅星美凱龍對企業數字化的思考,講得清清楚楚。
值得深入交流。
所以,這幾天翻完《流量制造》后,我聯系了何興華,想聽聽這個深入思考者,對流量的系統性看法。
聊完后,深受啟發。
今天,我就把我受到的這些啟發,與你分享。
— 1 —
店員說:“沒事,你今天少買兩瓶,周末這個牌子有特價活動。掃碼進群,就可以搶。”
然后,我發現群內不斷有特惠活動、新品推薦、拼團爆款。
三個月后,我路過B店,突然意識到自己很久沒進去過了。
不知不覺中,我基本只在A店買東西了,頻次比從前高了一倍,更夸張的是,我在A店群里消費金額,已經遠超到店消費金額。
因為B店,還只是在用“地段”,做“流量購買”,人不來了,一點辦法都沒有;
而A店,在用“社群”在做“流量制造”,以一個用戶為起點,生生不息地設計互動,源源不斷地制造流量。
在我們的思維中,必須有一個“范式轉變”:
流量的起點,不是“位置”,而是“用戶”。
一家在南京卡子門的家具賣場打開門,有200個用戶進來購物。
這200個用戶是誰?他們從哪里來?他們為什么而來?之后他們到哪里去?
這200個統計學意義上的流量,屬于“南京卡子門”這個位置,用戶一旦離開這個位置,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再來。
周六上午,張三去南京卡子門看沙發,后來坐地鐵回家,下午約了朋友談事,晚上和家人外出就餐,期間的等待時間,他會不時刷刷天貓、抖音、小紅書、微信。
這一天,張三共計“路過”了線上線下,約200個這樣的位置。
這時,如果我能安排一張沙發優惠券在天貓送給張三,一個沙發視頻在抖音和張三相遇,一篇達人的沙發文章在小紅書與張三相遇,你說張三最終購買這張沙發的概率,會不會大大提升呢?
如果你把“位置”當做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只會有“轉化”。
如果你把“用戶”當做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就會有“互動”。
就會想,我如何才能在下一個轉角和張三相遇,相遇,再相遇,直到成交。
流量制造,就是指以每一個用戶為核心,通過“貨找人”的方式,與用戶進行全域、全場景、全鏈路、全周期的互動,持續產生 N 個流量的過程。
A店便利店做的,就是以“我”這個用戶為核心,不斷在微信群里互動,相遇,相遇,再相遇,持續制造流量,反復成交。
以用戶為起點,制造流量,而不是以位置為起點,購買流量。
— 2 —
微博、小紅書、百度搜索、天貓、今日頭條、抖音、京東、微信 …… 這些都是公海。
尋找張三,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滿世界漫無目的地瞎找。
你要“精準”地預測張三會出現的地方,然后在那里等著和他“偶遇”。
在紅星美凱龍,我們通過與阿里云深度合作,打造了行業級的數據中臺,自建了用戶畫像系統,持續沉淀,與利用線上線下所有用戶互動數據,用164個標簽不斷提高每個用戶畫像的精度,且不斷保持用戶畫像的新鮮度。
比如年齡、性別、興趣、地理位置圈、交易習慣、家裝階段,品類偏好,品牌偏好,風格偏好,價格偏好、互聯網行為習慣、互聯網消費習慣、手機使用習慣等等。
比如張三,是一個“45歲、愛好新奇設計、在南京雨花區活動、總是在晚上22點左右刷抖音的男士”,我們就可以在晚上22:30的抖音,一個創意沙發的短視頻那里等他,創造“偶遇”。
我們用基于“用戶數字化”的“公海精準捕魚”,幫助智諦廚房,在公海精準捕魚,吸引潛在用戶到店采購,實現到店提升125%,成交提升200%。
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幫助西門子,在公海精準捕魚,西門子門店當月客流提升100%,實現銷售額同比提升100%。
公海精準捕魚的核心,是通過“用戶數字化”,對用戶有足夠的了解。
這樣,你才能在公海,與他精準地相遇、相遇、再相遇,實現低成本地“流量制造”。
用戶進店,連上WIFI,不斷切換熱點,知道這個人的動線,這是用戶數字化;
在商場電子屏上搜尋資料,查找的產品、品牌、價位、風格,這是用戶數字化;
通過人體熱感應,判斷哪家店受歡迎,這是用戶數字化;
通過攝像頭,判斷用戶的表情是對一件產品喜歡還是無感,這是用戶數字化;
在線上,用戶在官網旗艦店、社群、自媒體官方賬號與品牌互動時,他的閱讀、瀏覽、偏好都會被記錄,這是用戶數字化;
就像扎馬步、站梅花樁、打銅人陣一樣,必須每天練習,長期積累。
和家人是這樣。和朋友這樣。和用戶也是這樣。省不了時間。
— 3 —
電商店鋪、自己的視頻號、抖音號、快手號、B站號、微信公眾號、社群 …… 這些都是私域。
每天進店的人流,就是名創優品用租金,向各個商圈購買的一次性流量。
那么,如何才能把這些好不容易觸達的用戶,積蓄自己的私域,然后“精細養魚”呢?
或者這樣,
你掃一下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袋子免費。
中國最大的報紙媒體,是《參考消息》,發行量300多萬份。
而名創優品,用極低的成本,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積蓄了超過2500萬粉絲。
名創優品的微信公眾號,幾乎從來不打自家產品的廣告,也不發公關稿,而只是輸出粉絲愛看的內容。
因為自從用戶進了私域之后,你就每天都有機會通過文章觸達他,和他互動。
水果,是一個弱品類,很難形成產品品牌,但很容易形成渠道品牌。
比如,你出門去買西瓜,很難會有“我要買XX牌西瓜”的想法。
其中一個原因,
是百果園選擇了“社群”這個私域,來精細養魚。
這一天,百果園的社群用戶,可以用88折買到特價水果。
從2001年創立到現在,百果園門店數量已經超過4500多家。
在這些社群里,百果園和用戶各種互動,成語接龍,搖骰子,想盡各種辦法發折扣紅包。
旁邊的水果攤人越來越少,但他們可能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因為私域精細運營,疫情期間,百果園的銷售不降反增,自營電商增長2.5倍,小程序訂單增長5倍,成為行業的“逆行者”。
從用戶出發,不斷與用戶在轉角處相遇、相遇、再相遇。
在公海精準捕魚,便宜地獲得用戶;在私域精細養魚,重復地運營用戶。
— 4 —
沙發、床、餐桌,是不同的家居“產品”,但他們都屬于家居這個“品類”。
比如,顧家、維意、尚景,是不同的家居“產品品牌”,而紅星美凱龍是聚合它們的“品類運營商”。
在公海、私域里游刃有余地制造流量,與用戶充分互動,從種草到成交,容易理解,但是做起來并不容易,它至少需要三種能力:
造畫像,造內容,造場景。
但是對品類運營商來說,因為規模效應,就有明顯的優勢。
造畫像,就是前面說的用戶數字化,用盡可能多的標簽,刻畫一個用戶的形象。
但是,為了造畫像,龐大而復雜的數據中臺系統來收集、處理、分析來自線上線下各種場景的用戶數據。
包括逛店、瀏覽、收藏、咨詢、預訂等,這對一個單獨的品牌商來說,實在是太復雜了。
比如紅星美凱龍,作為家居的“品類運營商”,聚合大量獨立的沙發、床、餐桌品牌。
品類運營商來給用戶畫像,因為數據豐富,一個用戶與各個品類、各個品牌在各個消費階段的數據都有,比單獨的品牌商更經濟,更準確,更全面。
在私域精細養魚,需要持續制造大量對用戶有價值的內容。
但是,對品牌商來說,做沙發的寫沙發,做餐桌的錄餐桌,做櫥柜的拍櫥柜。
內容可能不錯,但也許會很局限,難以不斷生產令用戶持續關注的內容。
寫完沙發可以寫床,寫完床可以寫餐桌,寫完餐桌可以寫櫥柜,還可以寫他們之間的搭配。
這些內容,對用戶價值大得多,用戶粘性也因此得以保持。
公海里的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等等等,私域里的電商旗艦店,社群矩陣,官方自媒體,全民營銷,等等等等。
真要全面開花,在所有場景布局,等待與用戶互動,這投入太大了。
但是對品類運營商來說,由于本身的角色定位與規模優勢,無論對于用戶拉新還是反復促活,成本都低得多,效率都高得多。
紅星美凱龍現在擁有1000多萬用戶的官方自媒體觸點,20萬的家居達人觸點,20000多個中高端業主社群觸點,遍布全國209個城市、430家商場的線下終端觸點。
更厲害的是,紅星美凱龍聯合阿里打造了145家天貓同城站場景,每日可獲得20萬以上的精準用戶。
所有這些場景加在一起,何興華把它們叫做:超級流量場。
僅僅是五一大促,紅星美凱龍的“超級流量場”,就給各品牌帶來精準用戶超116萬人,是前一年同期的2.8倍,累計參團人數超25萬人,總計領券數高達58萬張,是去年同期的17倍。
品類運營商,就像一個臺階一樣,墊在品牌商,和無限場景之間。
2.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才能成朋友。第一次見面,就非要逼著人家買東西,太難了。結婚之前,先談戀愛。多接觸,多互動。
3. 流量制造,就是從用戶出發,不斷與用戶在轉角處相遇、相遇、再相遇。
4. 如果你把“位置”當做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只會有“轉化”;如果你把“用戶”當做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就會有“互動”。
5. 如何制造流量?在公海精準捕魚,便宜地獲得用戶;在私域精細養魚,重復地運營用戶。
6. 但這件事很難,因為造畫像,造內容,造場景,都需要規模效應,才能帶來經濟效率。
7. 這就是品類運營商的“臺階價值”,幫助品牌商,經由自己,走向無限場景。
8. 曾經的線下零售賣場,有機會轉型成為實現全域全周期數字化用戶運營的品類運營商。
就像曾經的李寧,今天讓你刮目相看;就像曾經的百雀羚,今天讓你眼前一亮。
他們的努力,并不會因為他們做的是傳統行業,而減少一分,他們的智慧,并不會因為他們做的是傳統行業,而暗淡一分。
【實操筆記】坐擁800萬私域流量門店的10種引流方法!
運營私域市值超670億美元,成功上市!這個品牌為何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