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海精準捕魚,私域精細養魚 | 一篇文章看懂流量制造



    公眾號后臺回復【666】

    送你一本門店私域流量管理手冊.pdf


    我很喜歡和書作者聊天。

    為什么?

    因為我自己勉強寫過幾本書,所以深知把一兩個得意的觀點,寫成一本書,有多難。

    用10幾萬字講一件事,篇幅宏大,很容易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處處是瑕疵。

    能寫出一本結構清晰、邏輯嚴謹、案例豐富的好書,最后還能出版,不脫層皮也要脫層發。

    所以和書作者聊天,就是用吸星大法,一次性獲得他最深處的智慧。

    最近,何興華出了本新書《流量制造》。

    正好我在重新思考流量問題,一翻,很有意思。

    何興華是誰?

    營銷界的老兵。

    在快消、耐消品行業有20年的營銷操盤經驗。

    現任紅星美凱龍副總裁,也是紅星美凱龍成為今年天貓618超級晚和雙11貓晚“雙冠王”的操盤手。

    我第一次見到何興華,是在2018年6月。

    紅星美凱龍在我辦公室樓下,包下一家咖啡廳的隔間。

    大約7-8位紅星美凱龍的高管,討論一些戰略問題。

    其中,就包括何興華。

    2018年最熱門的話題,是新零售。

    應不應該做,早已不值得討論。

    如何做,才是擺在桌面上的問題。

    那如何做呢?

    何興華說:打通線上線下。

    怎么打通?

    一碼一券。

    一碼,是用各種二維碼,把線下用戶引到線上“流量池”蓄客;一券,是用各種優惠券,把線上用戶引到線下“交易場”轉化。

    如此循環,紅星美凱龍線上會員總數323.3萬,用券銷售總額達107.45億元。

    我心中一驚,眼前一亮:這個人用四個字,就能把紅星美凱龍對企業數字化的思考,講得清清楚楚。

    值得深入交流。

    所以,這幾天翻完《流量制造》后,我聯系了何興華,想聽聽這個深入思考者,對流量的系統性看法。

    聊完后,深受啟發。

    今天,我就把我受到的這些啟發,與你分享。


     1 

    首先,什么叫“流量制造”? 
    何興華說,
    流量制造,是相對于流量購買的概念。
    我先舉個例子。
    我家樓下有兩個便利店:A店和B店。
    有一次,我在A店看到一種日本牌子的飲料。
    想買,但是很貴。
    店員說:“沒事,你今天少買兩瓶,周末這個牌子有特價活動。掃碼進群,就可以搶。” 
    進群后,我當周就搶了兩箱。
    然后,我發現群內不斷有特惠活動、新品推薦、拼團爆款。
    當然,也有一些與小區、街道相關的民生信息。
    很多鄰居也在群內,大家還經常聊幾句。
    實在是個寶藏群。
    三個月后,我路過B店,突然意識到自己很久沒進去過了。
    不知不覺中,我基本只在A店買東西了,頻次比從前高了一倍,更夸張的是,我在A店群里消費金額,已經遠超到店消費金額。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B店,還只是在用“地段”,做“流量購買”,人不來了,一點辦法都沒有;
    而A店,在用“社群”在做“流量制造”,以一個用戶為起點,生生不息地設計互動,源源不斷地制造流量。
    在我們的思維中,必須有一個“范式轉變”:
    流量的起點,不是“位置”,而是“用戶”。
    一家在南京卡子門的家具賣場打開門,有200個用戶進來購物。
    這200個用戶是誰?他們從哪里來?他們為什么而來?之后他們到哪里去?
    我們不知道。我們甚至不關心。
    我們只關心這家賣場今天有了200個“流量”。
    這200個統計學意義上的流量,屬于“南京卡子門”這個位置,用戶一旦離開這個位置,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再來。
    我們試著換一種思考的方法。
    這些用戶中,有一個叫張三。
    周六上午,張三去南京卡子門看沙發,后來坐地鐵回家,下午約了朋友談事,晚上和家人外出就餐,期間的等待時間,他會不時刷刷天貓、抖音、小紅書、微信。
    這一天,張三共計“路過”了線上線下,約200個這樣的位置。
    這時,如果我能安排一張沙發優惠券在天貓送給張三,一個沙發視頻在抖音和張三相遇,一篇達人的沙發文章在小紅書與張三相遇,你說張三最終購買這張沙發的概率,會不會大大提升呢?
    這就是流量制造。
    如果你把“位置”當做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只會有“轉化”。
    就會想,管他是誰,進門一個,轉化一個。
    如果你把“用戶”當做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就會有“互動”。
    就會想,我如何才能在下一個轉角和張三相遇,相遇,再相遇,直到成交。
    到底什么是流量制造?
    何興華說:
    流量制造,就是指以每一個用戶為核心,通過“貨找人”的方式,與用戶進行全域、全場景、全鏈路、全周期的互動,持續產生 N 個流量的過程。
    回到便利店的案例。

    A店便利店做的,就是以“我”這個用戶為核心,不斷在微信群里互動,相遇,相遇,再相遇,持續制造流量,反復成交。
    果然是深度思考者。
    以用戶為起點,制造流量,而不是以位置為起點,購買流量。
    這個創見,很有新意。
    可是,怎么做呢?
    何興華說:
    公海精準捕魚 & 私域精細養魚。
    我一個個來說。


     2 

    先說公海精準捕魚。 
    微博、小紅書、百度搜索、天貓、今日頭條、抖音、京東、微信 …… 這些都是公海。 
    在公海與張三偶遇,是要付費的。
    所以,
    公海捕魚的核心,是“精準”。
    尋找張三,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滿世界漫無目的地瞎找。
    這樣太浪費。
    你要“精準”地預測張三會出現的地方,然后在那里等著和他“偶遇”。
    那怎樣才能“精準”地預測張三會出現在哪里呢?
    那你就要對張三,有足夠的了解。
    在紅星美凱龍,我們通過與阿里云深度合作,打造了行業級的數據中臺,自建了用戶畫像系統,持續沉淀,與利用線上線下所有用戶互動數據,用164個標簽不斷提高每個用戶畫像的精度,且不斷保持用戶畫像的新鮮度。
    比如年齡、性別、興趣、地理位置圈、交易習慣、家裝階段,品類偏好,品牌偏好,風格偏好,價格偏好、互聯網行為習慣、互聯網消費習慣、手機使用習慣等等。
    比如張三,是一個“45歲、愛好新奇設計、在南京雨花區活動、總是在晚上22點左右刷抖音的男士”,我們就可以在晚上22:30的抖音,一個創意沙發的短視頻那里等他,創造“偶遇”。
    每次成功偶遇,就是一次流量制造。
    我們用基于“用戶數字化”的“公海精準捕魚”,幫助智諦廚房,在公海精準捕魚,吸引潛在用戶到店采購,實現到店提升125%,成交提升200%。
    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幫助西門子,在公海精準捕魚,西門子門店當月客流提升100%,實現銷售額同比提升100%。
    公海精準捕魚的核心,是通過“用戶數字化”,對用戶有足夠的了解。
    這樣,你才能在公海,與他精準地相遇、相遇、再相遇,實現低成本地“流量制造”。
    有意思。
    看來,“用戶數字化”,是“精準”的前提。
    是的。
    那如何才能實現“用戶數字化”呢?
    用戶進店,連上WIFI,不斷切換熱點,知道這個人的動線,這是用戶數字化;
    在商場電子屏上搜尋資料,查找的產品、品牌、價位、風格,這是用戶數字化;
    通過人體熱感應,判斷哪家店受歡迎,這是用戶數字化;
    通過攝像頭,判斷用戶的表情是對一件產品喜歡還是無感,這是用戶數字化;
    在線上,用戶在官網旗艦店、社群、自媒體官方賬號與品牌互動時,他的閱讀、瀏覽、偏好都會被記錄,這是用戶數字化;
    …… 
    這些,都是童子功。

    就像扎馬步、站梅花樁、打銅人陣一樣,必須每天練習,長期積累。
    越是長期相處,越是彼此了解。
    和家人是這樣。和朋友這樣。和用戶也是這樣。省不了時間。
    確實如此。

     3 

    再說私域精細養魚。 
    電商店鋪、自己的視頻號、抖音號、快手號、B站號、微信公眾號、社群 …… 這些都是私域。
    怎么精細,怎么養?
    我舉個例子。
    名創優品在全國有2000多家門店。
    每天進店的人流,就是名創優品用租金,向各個商圈購買的一次性流量。
    用戶每到店和你互動一次,你都要給商圈付一次費。
    非常昂貴。
    那么,如何才能把這些好不容易觸達的用戶,積蓄自己的私域,然后“精細養魚”呢?
    名創優品選擇了“微信公眾號”。
    消費者提了一籃子商品,去收銀臺結賬。
    這么多東西,需要紙袋子嘛?
    1元一個。
    嗯,是有點貴。
    或者這樣,
    你掃一下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袋子免費。
    一個紙袋多少錢?1毛?2毛?
    中國最大的報紙媒體,是《參考消息》,發行量300多萬份。
    而名創優品,用極低的成本,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積蓄了超過2500萬粉絲。
    然后,就要精細養魚了。
    名創優品的微信公眾號,幾乎從來不打自家產品的廣告,也不發公關稿,而只是輸出粉絲愛看的內容。
    為什么?
    好不容易有了2500萬粉絲,為什么不趕緊賣貨?
    因為自從用戶進了私域之后,你就每天都有機會通過文章觸達他,和他互動。
    來日方長,欲速則不達。
    多用內容互動。
    每一次互動,就是一個流量。
    好的內容,能夠在用戶心中種草。
    每天都種草。
    每一次種草,都是一次到線下店消費的召喚。
    這就是私域精細養魚。
    我再舉一個例子。
    水果,是一個弱品類,很難形成產品品牌,但很容易形成渠道品牌。
    比如,你出門去買西瓜,很難會有“我要買XX牌西瓜”的想法。
    但是你有可能有“我要去百果園買西瓜”的想法。
    百果園,是這些年異軍突起的一家水果渠道品牌。
    百果園為什么能成功呢?
    其中一個原因,
    是百果園選擇了“社群”這個私域,來精細養魚。
    百果園把每周二,定為“果粉日”。
    這一天,百果園的社群用戶,可以用88折買到特價水果。
    線下用戶一看,這么劃算啊,那要加入微信社群啊。
    從2001年創立到現在,百果園門店數量已經超過4500多家。
    用類似的方法,百果園建了超過1.2萬個微信社群。
    然后,就要精細養魚了。
    在這些社群里,百果園和用戶各種互動,成語接龍,搖骰子,想盡各種辦法發折扣紅包。
    用戶高高興興到店,給店員出示折扣紅包,完成購買。
    旁邊的水果攤人越來越少,但他們可能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因為私域精細運營,疫情期間,百果園的銷售不降反增,自營電商增長2.5倍,小程序訂單增長5倍,成為行業的“逆行者”。
    百果園的年收入,已經過百億。
    — —
    深受啟發。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才能成朋友。
    第一次見面,就非要逼著人家買東西,太難了。
    結婚之前,先談戀愛。
    多接觸,多互動。
    我們缺的不是用戶,而是和用戶的互動;
    我們缺的不僅是互動,更是充分的互動。
    怎么互動?
    流量制造。
    從用戶出發,不斷與用戶在轉角處相遇、相遇、再相遇。
    哪些轉角?
    在公海精準捕魚,便宜地獲得用戶;在私域精細養魚,重復地運營用戶。
    每一次互動,都是一個流量。
    直到瓜熟蒂落,最后成交。
    不僅解決流量生產問題,也解決流量轉化問題。
    何興華的邏輯閉環,在我面前,完整地扣上。
    這真是一個龐大的結構。
    我忍不住問,為什么你會這么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
    何興華說,因為,這中間蘊藏著一個巨大的機會。
    品類運營商的機會。

     4 

    什么是品類運營商?
    沙發、床、餐桌,是不同的家居“產品”,但他們都屬于家居這個“品類”。
    比如,顧家、維意、尚景,是不同的家居“產品品牌”,而紅星美凱龍是聚合它們的“品類運營商”。
    在公海、私域里游刃有余地制造流量,與用戶充分互動,從種草到成交,容易理解,但是做起來并不容易,它至少需要三種能力:
    造畫像,造內容,造場景。
    這些能力對獨立品牌商來說,可能會比較吃力。
    但是對品類運營商來說,因為規模效應,就有明顯的優勢。
    比如造畫像。
    造畫像,就是前面說的用戶數字化,用盡可能多的標簽,刻畫一個用戶的形象。
    但是,為了造畫像,龐大而復雜的數據中臺系統來收集、處理、分析來自線上線下各種場景的用戶數據。
    包括逛店、瀏覽、收藏、咨詢、預訂等,這對一個單獨的品牌商來說,實在是太復雜了。
    而品類運營商,這時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比如紅星美凱龍,作為家居的“品類運營商”,聚合大量獨立的沙發、床、餐桌品牌。
    品類運營商來給用戶畫像,因為數據豐富,一個用戶與各個品類、各個品牌在各個消費階段的數據都有,比單獨的品牌商更經濟,更準確,更全面。
    再比如造內容。
    造內容,就是商品信息的數字化。
    在私域精細養魚,需要持續制造大量對用戶有價值的內容。
    文字,音頻,短視頻,直播,等等。
    但是,對品牌商來說,做沙發的寫沙發,做餐桌的錄餐桌,做櫥柜的拍櫥柜。
    內容可能不錯,但也許會很局限,難以不斷生產令用戶持續關注的內容。
    品類運營商就不一樣。
    寫完沙發可以寫床,寫完床可以寫餐桌,寫完餐桌可以寫櫥柜,還可以寫他們之間的搭配。
    甚至,還可以在不同產品之間,中立地比較優缺點。
    這些內容,對用戶價值大得多,用戶粘性也因此得以保持。

    (紅星美凱龍造的內容矩陣)
    還有,造場景。
    造場景,就是聚合與用戶盡可能豐富的觸點。
    公海里的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等等等,私域里的電商旗艦店,社群矩陣,官方自媒體,全民營銷,等等等等。
    真要全面開花,在所有場景布局,等待與用戶互動,這投入太大了。
    但是對品類運營商來說,由于本身的角色定位與規模優勢,無論對于用戶拉新還是反復促活,成本都低得多,效率都高得多。
    紅星美凱龍現在擁有1000多萬用戶的官方自媒體觸點,20萬的家居達人觸點,20000多個中高端業主社群觸點,遍布全國209個城市、430家商場的線下終端觸點。
    更厲害的是,紅星美凱龍聯合阿里打造了145家天貓同城站場景,每日可獲得20萬以上的精準用戶。
    所有這些場景加在一起,何興華把它們叫做:超級流量場。
    僅僅是五一大促,紅星美凱龍的“超級流量場”,就給各品牌帶來精準用戶超116萬人,是前一年同期的2.8倍,累計參團人數超25萬人,總計領券數高達58萬張,是去年同期的17倍。
    造畫像,造內容,造場景。
    品類運營商,就像一個臺階一樣,墊在品牌商,和無限場景之間。
    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屬于曾經的線下零售賣場,今天的品類運營商的機會。

    最后的話
    1. 流量的起點,不是“位置”,而是“用戶”。
    2.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才能成朋友。第一次見面,就非要逼著人家買東西,太難了。結婚之前,先談戀愛。多接觸,多互動。
    3. 流量制造,就是從用戶出發,不斷與用戶在轉角處相遇、相遇、再相遇。
    4. 如果你把“位置”當做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只會有“轉化”;如果你把“用戶”當做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就會有“互動”。
    5. 如何制造流量?在公海精準捕魚,便宜地獲得用戶;在私域精細養魚,重復地運營用戶。
    6. 但這件事很難,因為造畫像,造內容,造場景,都需要規模效應,才能帶來經濟效率。
    7. 這就是品類運營商的“臺階價值”,幫助品牌商,經由自己,走向無限場景。
    8. 曾經的線下零售賣場,有機會轉型成為實現全域全周期數字化用戶運營的品類運營商。
    和何興華聊完后,我突然很感嘆。
    永遠不要小看所謂的“傳統”企業。
    就像曾經的李寧,今天讓你刮目相看;就像曾經的百雀羚,今天讓你眼前一亮。
    他們的努力,并不會因為他們做的是傳統行業,而減少一分,他們的智慧,并不會因為他們做的是傳統行業,而暗淡一分。

    今日推薦

    【實操筆記】坐擁800萬私域流量門店的10種引流方法!


    【實操筆記】深度解析600萬私域企微養號技巧


    運營私域市值超670億美元,成功上市!這個品牌為何脫穎而出?!

    原創文章,作者:門店私域流量,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815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18日 18:01
    下一篇 2021年7月18日 18:0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