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悼!“蠔油大王”李錦記掌門人,于26日離世

    據李錦記集團官網消息,李錦記家族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宣布,2021年7月26日,李錦記集團主席李文達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世,享年91歲。

    愛國港商 造福家鄉

    李文達,廣東江門市新會區七堡人,是佛山市、珠海市和新會的政協委員,江門市榮譽市民、新會榮譽市民。2017年,榮獲第三屆世界廣府人“十大杰出人物”。

    李文達生前秉承“思利及人、造福社會、共享成果”的企業精神,肩負起“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責任,積極推動教育事業。1990年出資在珠海市南水鎮興建“李兆南紀念中學”及“陳彩琴科學館”;1998年中國水災捐出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之物資作賑災用途;2002年,李文達又向清華大學捐資1000萬元興建“李文達醫學生命科學圖書館”等。
    為支持家鄉的經濟發展,1996年,李文達在新會七堡投資興建了李錦記
    (新會)
    食品有限公司,占地上千畝,且每年都按需擴建廠房,包括醬油廠、蝦醬廠、芝麻油廠、原料加工廠及包裝車間等多個生產工廠,員工2000多人,成為李錦記集團下最大的生產基地,同時也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調味品生產基地。

    李錦記廣東新會工廠

    1998年,李文達捐資2000多萬港元在家鄉七堡興建“李文達中學”,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并先后捐出450萬港元用于購買學校的教學設備等。

    2001年,在新會籌建體育館期間,李文達又慷慨捐出50萬港元,以實際行動支持家鄉體育事業的發展,不遺余力。

    此外,李錦記還連年捐資支持廣東江門新會區的慈善公益事業,在集團的資助下,江門新會的“李文達大橋”“無限極大橋”也陸續落成,促進了本地的交通發展。

    因此,李文達事業有成,惠澤故里的作風,深受家鄉人民稱頌。

    新會李文達中學

    2020年2月,為全力協助地方阻擊疫情、支持堅守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李錦記通過廣東省江門市慈善會,向江門市中心醫院捐款人民幣200萬元,并向江門新會紅十字會、各醫院捐贈物資,以愛心之舉,扛起了民族企業的社會責任。

    百年李錦記 食品界的傳奇

    說到李文達的“傳奇”,就要從他的祖父,也就是李錦記的創始人李錦裳說起。
    1888年,李錦裳來到今天的廣東珠海南水。提起祖父,李文達回憶說:“祖父為了謀生,開了個小茶寮,兼賣蠔豉。有一次煮蠔做蠔豉忘記熄火,鍋中的蠔水變成了黑色糊狀的液體。他舍不得扔,嘗了一下,覺得味道鮮美,便放在茶寮里賣,這便有了蠔油和李錦記的誕生。”

    從珠海南水起家的李錦記,在1902年搬遷到了商業貿易更為活躍的澳門。后來租下了澳門人流量較旺的新馬路611號作為店鋪。當時,李錦記雖然只是一家蠔油作坊,但其口碑很好,很早就樹立起“李錦記蠔油品質最佳”的名聲。
    李錦記創業40年后,1929年1月5日,李文達在澳門出生。這一時期,蠔油已成為澳門著名的特產。

    當時,澳門蠔油莊有十多家,街道上蠔油莊林立,除供應當地的高檔酒樓外,還銷往北美的中餐館。在李文達4歲那年,父親和伯父決定將經營重心轉到已經成為國際轉口貿易港的香港,于是就在中環開了李錦記在香港的旗艦店。

    不過,當時還年幼的李文達仍留在澳門生活和求學。李文達的一位同學曾說:“李文達上進心強得不得了,滿腦子想做生意,而且在升上初中時已專注于蠔油了。”

    位于澳門新馬路611號的李錦記百年老店
    1946年,年僅17歲的李文達來到廣州,在大德路的一間鋪面中生產和銷售蠔油。李文達回憶說,每天,他要騎著單車將生產出的蠔油,送到廣州街頭的各大酒樓或云吞面鋪,一番努力之下,李錦記蠔油在廣州的餐飲界中名聲漸起。
    然而,伴隨時局的動蕩,沒過多久,李文達不得已離開廣州。李文達這樣回憶回到澳門時的情景:“父親不同意我加入李錦記,我便說那不如自己做生意,他同意,并將他在新馬路的一間店鋪給我,于是我便自立門戶,當時主要是做貿易生意,將一些港澳采購的百貨轉售至非洲。”
    盡管李文達自己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但是命運的車輪并未一直這樣按部就班地轉下去。不久之后,李文達的人生軌跡將重新與自己的祖父和父親一樣,與李錦記發生割舍不斷的交集。

    1955年,李文達攜新婚妻子蔡美靈從澳門搬到香港,在這之后,李文達開始逐漸更深層次地涉足李錦記的業務。不久,李文達親自設計了李錦記的新商標和包裝,希望令李錦記的品牌形象更加突出。

    1969年,為改善澳門李錦記的業務,他還想出搞批發的點子,讓李錦記在澳門的營業額回升,解決澳門業務的虧損問題。
    然而人生的道路,沒有可能一路平坦而毫無風浪波折,對于李文達來說也是如此。
    在李文達重投李錦記懷抱后,李文達固然希望重振李錦記,可奈何事事受制于家族的人多口雜以及觀點看法各異,所以李文達無法照自己的判斷和思路走。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72年。
    1972年,在歷經家族分家之后,李文達開始全盤執掌李錦記。這對李錦記未來的蠔油版圖而言,可謂是一個重大轉機,對于李文達個人來說,他可以開展他腦中醞釀已久的藍圖,構建“李文達的李錦記”。
    這一年,李文達做了個大膽的策略轉變,推出工薪階層也吃得起的平價蠔油。當年,恰逢美國總統尼克松破冰訪華,中國送給尼克松兩只熊貓作為國禮。正在苦苦思索如何在美國擴大市場的李文達靈機一動,認為不妨推出一款“熊貓牌蠔油”。

    可是,熊貓牌蠔油推出后,起初賣得并不好。
    李文達并不服氣。他親赴美國,一連幾天,待在洛杉磯和紐約的唐人街超市里尋找答案。他敏銳地發現,自己的判斷并沒有錯,平價蠔油絕對有市場,需要改進的,只是行銷上的細節與新品牌的形象而已。

    譬如,熊貓牌蠔油的包裝顏色不夠鮮艷,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不夠突出。于是,他訊速將熊貓牌蠔油的包裝主色由黃變紅,以增強視覺效果。另一方面,針對經銷商們擔心存貨的疑慮,李文達讓他
    們盡管先拿貨,賣完了再付貨款。
    恰逢當時美國中式餐飲業蓬勃發展,熊貓牌蠔油在美國大獲成功。

    上世紀七十年代李錦記推出的“熊貓牌蠔油”

    “必須回到中國內地”

    然而,正當李錦記在海外風生水起時,這個盛名在外的民族品牌,卻在中國內地吃了閉門羹。

    1978年改革開放后,李文達抱定“必須要回到中國內地去”的信念,在內地普遍消費不起(當時有進口稅)、甚至很多人沒聽說過蠔油這種調味品的情況下,堅持投下數億巨資,在廣東籌建萬噸級生產基地。

    李文達相信:“中國人的勤勞舉世聞名,用不了多久,會有更多的人有足夠的支付能力,去餐館吃蠔油生菜,買李錦記的蠔油等各式醬料。所以,要有耐心,等待中國內地市場的成長。”

    1992年,改革開放深化,中國南方經濟熱得發燙;1997年香港回歸,更是讓李文達吃了一顆定心丸。

    轉瞬間,進口稅沒有了,內地人的消費能力和飲食需求迅速提升,一時間,吃李錦記的蠔油、醬油變成富裕家庭和高級餐廳里的時尚。

    在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主要盛行于廣東地區的粵菜,也逐漸開始在全國流行。甚至當年在廣東經商的內地款爺,都以吃上一道李錦記蠔油淋汁的“蠔油生菜”為餐桌美事。

    有華人的地方 就有李錦記

    1993年和1996年,李錦記在廣州黃埔和新會工廠的相繼運行。這一方面實現了李錦記產品在中國內地的本土化生產,大幅降低了產品價格,讓更多的消費者買得起;另一方面,因為生產基地更加貼近客戶,所以有助于李錦記了解內地市場特性,并迅速提高品牌在內地知名度。
    近些年,李錦記相繼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6年G20杭州峰會、2017年廈門金磚會晤等國際盛事的指定調味品。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李錦記研發的醬料新品超過了200種,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首創的蒸魚豉油和改良款頂級XO醬,在華人和歐美市場大獲成功;豆瓣醬、蒜蓉辣椒醬等爆款,甚至賣到一些連地圖上都很難找到的島國。

    而李錦記醬料的優良品質,也贏得了中國廚師的一致稱贊。

    鑒于李文達以及他所執掌的李錦記在中國食品領域所做出的突出貢獻,2018年4月21日,在李錦記130周年創業紀念日晚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決定,在 “科技創新獎之突出貢獻獎”中,首次設立以人物命名的“李文達獎勵金”。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希望通過“李文達獎勵金”的設立,讓李文達先生的公益心得以綿延,讓當時近90歲高齡的李文達先生的事跡和名字,如同李錦記的發展一樣,永遠融入世界食品之林的偉大進程中。

    2018年4月21日,在李錦記130周年創業紀念日晚會上,“李文達獎勵金”正式啟動

    傳奇企業家
    一路走好!

    點擊下面名片

    看更多精彩內容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854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28日 18:01
    下一篇 2021年7月28日 18:0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