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守”的星巴克,還能被“叕”一次原諒嗎?


    貴,“也可以”不安全?

    近日,被媒體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從“新視角”看到了一個推翻消費認知的星巴克。

    使用過期食材,篡改保質期,售賣隔夜糕點……星巴克的食品安全事件一路登上了熱搜第一名,且熱度幾乎是第二名的兩倍。
    作為咖啡界的“頂流”,國
    內中高端咖啡的代表品牌,星巴克似乎再一次印證了品牌的影響力。

    原諒了“貴”
    “不安全”還能被原諒嗎?
    前幾日,《新京報》發布了一則曝光視頻,視頻“系統”展示了無錫兩家星巴克門店的保質期造假問題。
    視頻開頭,店員將一桶當天早上已經過期,只剩桶底余量的巧克力液,倒進了消費者的塑料杯。接下來,視頻先后展示了抹茶醬、紅茶液、摩卡醬、桃果肉、奶油、可可碎片、面包等過期食材的“回收再利用”過程。這些食材,均是被用了一大半,卻又舍不得扔的食材。
    12月13日,星巴克中國發表聲明,表示對該事件感到“震驚”,且堅持“進入中國市場22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執行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對食品安全問題堅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歡迎社會公眾及媒體對我們進行持續監督。”
    食品安全事件,讓一貫聲稱堅守嚴格食安標準的星巴克跌下了神壇,取而代之的是輿論的群嘲。
    當你發現一只蟑螂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千只了;一個門店發現了,其他門店也會有……
    還有網友將焦點直接對準了星巴克的“性價比”,“那么大的利潤還要用過期原料”;“三十多一杯還用過期食材,賺錢也要對得起良心”……
    貴,但是不安全,星巴克這次引眾怒了。這不免讓人聯想起2013年,星巴克被央視痛批“暴利坑中國人”的事件。當時,央視點名星巴克,稱成本不足4元的中杯拿鐵咖啡,在北京賣27元一杯,比倫敦貴3元,比印度孟買則貴了近一倍,有“坑”中國人的嫌疑。
    從本土的平民咖啡品牌到中國的“貴族”咖啡品牌,當年的報道也曾經引發熱議,但當年的輿論卻“一邊倒”地站星巴克。當時,面對主流媒體的討伐,星巴克只四兩撥千斤地發布了一則聲明,稱一個地區的利潤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且每個市場的具體運營狀況、運營成本等各種要素亦不同。
    相對于這次的“眾怒”,當時的輿論一片祥和友好,很多網友表示:“嫌貴去買雀巢”,彼時的消費者愿意為星巴克的品牌光環買單,而如今,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失足”的星巴克,消費者還愿意為其品牌附加值繼續付費嗎?
    一部分網友觀點認為星巴克“們”會周而復始,出現問題,道歉;接著“火”,接著出現問題;另一部分網友則強烈表示不再喝星巴克。
    誠如網友所反饋出來的觀點,仍然會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會選擇“原諒”星巴克,但此次食品安全事件對星巴克的打擊亦不容小覷。畢竟,這次的“貴且不安全”,不會像上次的“貴”一樣,被輿論輕輕揭過。
    星巴克的背后
    有一群“貴且不安全”的餐廳?
    星巴克的背后,或許站著一“群”貴且不安全的餐廳。
    忘記是哪一位前輩曾經表示,所有餐企的食品安全都經不過“暗訪”,言辭之堅定令人“震驚”。這種說法或有夸大之嫌,卻也反映出餐飲行業已經成為食品安全重災區。
    餐飲行業的食品安全問題為何屢禁不止?以連鎖餐廳為例,大多食品安全問題出現在兩大方向。

    一是內部的“潛規則”

    當你發現一只蟑螂時,廚房的某個角落可能已經成為蟑螂的溫床;當發現一家分店出現問題時,可能在連鎖品牌內部已經形成了不成文的“潛規則”。
    在“前端”,修改食品保質期標簽等,是在餐飲業與零售業屢見不鮮的行為,甚至成為企業“師徒制”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門店運營“規則”;在餐飲業的“后方”,供應鏈上的“潛規則”更是讓消費者無從追溯且深受其害,比如食品添加劑的超標與標示不明等,均成為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重要源頭。

    二是“失控”的門店

    近兩年,蜜雪冰城也頻繁被曝光食品安全問題。但事實上,蜜雪冰城品牌內部有著一套嚴格的食品安全規則與督查體系。在蜜雪冰城門店管理細則中,對食材存放、食材保質期、食材開封保質期等均有明確的標示,且針對門店執行出臺有細則。
    在很多加盟商眼中,蜜雪冰城的食品安全標準近乎嚴苛,但即便如此,蜜雪冰城依然控制不了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其最大的原因是蜜雪冰城很難保證全國2萬家門店與品牌方同步執行安全標準。
    像蜜雪冰城這樣的超大規模連鎖品牌,加盟商的“失控”,亦成為各類食品安全問題爆發的導火索。
    那么,針對星巴克也好,其他餐企也罷,最好的食品安全建設在于日常,而非是出現問題時的“道歉”與“大范圍自糾自查”。食品安全之重要,以及食品安全建設之艱難,應該讓每一個餐企時刻保持警醒。
    “星巴克的‘震驚’令人震驚”
    這一次的星巴克公關,沒“走心”

    因為本次事件,星巴克的“傲慢”,再添力證。
    從餐企運營的角度去看星巴克對于此次事件的回應,堪稱“敗筆”。
    在第一次回應中,星巴克方面稱對該事件“感到震驚”,隨后,引來央視網評論“星巴克的‘震驚’令人震驚”,人民日報也評論稱,星巴克“提供過期食品,品牌再大也不可能長久保鮮”。這些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再一次推動了輿論熱度。
    12月13日晚間,星巴克再次就食品安全事件發表聲明,稱已確認員工確實存在營運操作上的違規行為,同時給出解決方案:對涉事門店進行閉店調查整改;所有門店立即啟動全面自查;重新培訓落實食品安全制度;增加第三方檢查頻率與范圍;強化內部舉報通道;探索更多技術手段……
    兩次回應,言辭態度有所變化。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事件,星巴克似乎沒有一下子放下身為頭部品牌的“優越感”,“狀況外”的回應聲明為品牌帶來了二次傷害。
    透過星巴克此次的公關行為,我們再次看到,任何危機事件,如果公關行為脫離了以下兩大核心方向,很難讓消費者買賬。
    1、態度
    面對質疑,特別是已經可以確認是品牌方錯誤的質疑,需要拿出品牌的誠懇態度,快速反應,真誠道歉,切忌顧左右而言他,與用戶“硬剛”等行為。其中,第一時間給出的第一則聲明尤為重要,它反映出的是品牌對事件的第一反應。
    2、擔當
    企業給出的解決方案,最主要的目的是重拾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那么,就要求方案不僅要切實可行,還要體現出企業的擔當與力量。
    危機事件中彰顯出的企業擔當,亦可以提升品牌好感度。

    總結

    鐵打的行業,流水的“頂流”。

    在任何行業,“頂流”標簽從不專屬于某一個品牌,星巴克能否持續它的“頂流”之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自己是否愛惜身上的光環。未來,咖啡界的頂流可能依然是星巴克,也可能是瑞幸,是Manner,甚至可能是一個還未面世的品牌。消費者是忠于需求與體驗,從不是忠于品牌。

    中國的咖啡消費意識正在覺醒,咖啡行業一片熱鬧,這樣的行業背景下,留給星巴克“自醒”的時間,不多了。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來源:飲品報 |  作者:飲Sir
    編輯:寒斌  |  統籌:大箏 
    商務合作:大箏 / 18923764126?(微信同號)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328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3日 17:02
    下一篇 2021年12月23日 17: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