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餐飲品牌:如何激活場景挖掘新品類新機會?

    「改版后有些用戶會接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關于什么是新品類,各有各的說法,新品類:本質上是對趨勢的一種判斷。新消費品牌商業六要素:趨勢、品類、品牌、區隔、差異化、購買理由。其中趨勢是第一位的,如果用雷軍的話說就是,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就是新品類。

     

    商業是不斷分化的,分化帶來機會——開創新品類的機會領先一步是先烈、領先半步是榜樣。那么如何判斷你是走了一步還是半步呢,其實就是對于分化與新品類的思考。

     

    • 發現和選擇品類機會,是企業家的首要的經營決策

    • 品類分化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分化是商業發展的原動力

    • 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價格帶展開戰爭,顯然是不明智且需要更多資源的

    • 新的媒介產生新內容、新的內容帶來新人群、新的人群促發新的品牌機會

    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基于底層的判斷——商業的秘密都在客戶口語化的表達之中。因為,消費者以品類思考,用品牌表達的。這時候我們就要去看、去調研、去觀察,當消費者產生需求時,他是怎么去表達的。

    離顧客越近,離答案也就越近,所謂:舍本逐末就是不去市場、不下市場、不看數據,那樣的策略制定的,真是離題千里。

    調查的目的就是在消費者口語化的表達中,找到消費者心智認知的空白——心智空位。換句話就是:那些意中有、語中無的需求。別談什么興趣、天啊,需求還沒搞清楚,還敢談興趣。

    • 企業通常喜歡從企業(從業者)的角度去思考、創新和定義品類。實際上,我們說強調的品類是基于心智認知的,尤其是潛在顧客的心智認知。當你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是,當你真的做到Stay hungry、Stay foolish才能夠看到顧客的認知、甚至是才能意識到顧客認知的客觀存在。

    • 越是在行業待的久,越容易內部視角,高手就是可以馬上跳出內部視角,秒變小白。凡張口必我、我、我的時候,那才真的是危險。所以,很多時候從行業的角度看是老的品類,但在潛在顧客看來卻是新品類,甚至是存在品類創新的機會。

    01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商業上更是如此:問題總在外部、答案卻在顧客心智之中

    所以,我們反復強調:商業競爭的秘密都在顧客購買的口語化表達之中——顧客在哪里,問題就在哪里,答案也就在哪里。

    1)調研方法:繪制心智地圖

    心智地圖指的是:品牌在顧客心智中留下的印記 。最成功的印記是品牌成為某個品類或某種特性的代名詞。這樣當顧客產生相關需求時,便會將該品牌作為首選。

    • 繪制心智地圖的4大要素:品類分化、競爭排名、品牌傳播、長處分析

    • 繪制智地圖的三個目的:掌握競爭格局、避免正面沖突、探索心智機會

     

    2)調研的維度與問題設計

    經營現狀:發展歷程、產品特點 、市場份額、營收規模、渠道表現

    顧客狀況:品類價值、特性指向、購買理由、需求表現、顧客評價

    競爭分析:選擇原因、最強替代、優劣分析、顧客特征、市場表現

    企業思考:最大機會、最大挑戰、團隊擅長、運營承重、差異賣點

     

    3)典型消費者問題

    1. 有什么感覺不方便的地方?(品類痛點)

    2. 您對這個產品有什么好的評價?(顧客正面評價)

    3. 有什么不好的評價?(顧客負面評價)

    4. 您對這個產品有什么建議?(顧客痛點)

    5. 您在什么狀態下急需用這種產品?(需求表現)

    6. 您為什么用這種產品?(購買理由)

    7. 這種產品為您提供什么好處?(功能、利益)

    8. 您使用這種產品最關心哪些因素?(特性指向)

    9. 您認為這種產品怎么稱呼?(品類歸屬、品類認知)

    10. 這種產品您會用哪個品牌?(品牌認知)

    11. 這種產品您知道哪幾個品牌(品牌偏好)

     

    實際上很多品類在分化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個模糊階段的,我把它稱作——分化的臨界值狀態。

    比如像進口啤酒,可能在重度消費者認知中,它已經形成了新的品類——賣點進口啤酒。甚至是這種重度消費者人群在認知上支持區隔產生。

    但是在廣譜人群當中,它可能還沒有這個區隔的認知基礎,可能覺得這兩個都是屬于啤酒品類里面。

    02

    新品類的三個判斷標準

    1、消費趨勢

    是不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購買這個產品,尤其你的母品類中的人,是不是在往你這邊靠。比方說酸菜魚(母品類)的人里面是不是會有更多的人轉移到你認為的趨勢里。

     

    2、可感知性

    新品類是否較原品類有清晰有效的利益點——它相較原品類的一個清晰的利益點,也就是我們說的:差異化的價值點是不是明顯的能夠讓顧客很清晰的去感知到

    再比方:進口啤酒的口感是不是真的和國產啤酒有非常明確的可感知差異,尤其是對非重度消費者而言。如果是,那么推動品類化的品牌,要盡快在認知窗口之前搶先進入心智。

     

    3、對手的防御

    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就是:原品類的對手。這一類的競爭對手,對我們的威脅是最大的。他們非常熟悉行業,甚至可能比你強大。

    你分化出來的新品類,通常都會對他們造成利益損害,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來封殺你。這種要找到對手結構性劣勢。這個要從對手的具體情況來說,這個就需要你自己去思考了。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是:跟你一樣在推動品類分化的對手(比如:姚酸菜魚VS 太二、周師兄 VS 珮姐)。競爭其實就看誰能夠搶先一步,更快速的去進入心智,去搶先占位,進而在心智中建立認知優勢。

     

    既:一個是原有品類的對手,要引發結構性劣勢。一個是品類內的對手,要能夠去搶先。具體如何做,這個就是品牌要去思考的了。

    03

    場景與場景激活

    • 場景:時間+空間,激發特定行為的、具象的更小的時空維度

    • 場景的價值:喚醒需求、觸發行為(需有強觸發物)

    • 場景三要素:工具、觸發情緒、利益既得(失)性

     

    市場細分概念中所提到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等維度信息,還原了目標消費者的“輪廓”,但往往丟了目標消費者的“魂魄”。

    比如我們常說:我的目標人群鎖定在白領、35歲以上、女。這就是個典型的只有“輪廓”沒有“魂魄”的表達。這種“提純”的方式顯然是不夠的,我們要的是有溫度、活生生的具體魂魄。

     

    大場景:八月十五的月餅;端午節的粽子;除夕夜的餃子,鞭炮: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全國人民的大場景。

    小場景:還有生活中個人的小場景,參加合作伙伴的一個重要的會議;代表公司發言10分鐘;大學生畢業第一次面試,一身筆挺的西服的需求可能就因此產生。賣冰糖葫蘆的,都要放一首歌:都說冰糖葫蘆兒甜、甜里面它透著酸……你原本不想吃,這音樂一放,來一個吧。

     

    人的一部分需求就是由這些具體的場景而產生的。人的行為,是環境的產物,在特點的場景之下,產生特定的行為。

    人,每天都走過“N重門”,家門、車門、公司門、電梯辦公廁所門;人,每天都看到“N重門”,鐵門、木門、玻璃門、防盜門、柵欄門。每推開一道門就是一個新場景,對需求的管理、人性的洞察、場景的發現、重塑是營銷的首要工作。

    1)需求洞察:產品與需求之間的顆粒度,時空還原

    2)場景還原:場景傳達,包括:文字、海報、H5、音樂、新聞事件

    3)觸發情緒:以行為為導向的,具有明確群體性的情緒

    4)利益既得(失)性:簡單的動作、高效的解決

    01:制造,比較效應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羨慕嫉妒恨,是在關系的遠近中持續的發酵。羨慕、嫉妒、恨反應了嫉妒的結構、層次和來龍去脈。

     

    • 對生活、職業美好的向往,羨慕之心人皆有之,離的遠的就止步于此了,身雖不能、心向往之,羨慕到憑什么是他,不是我,就成了嫉妒。

    • 正所謂:學到知羞處,才知藝不精,一個人正是透過嫉妒這種難于啟齒的情感,才真切地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如人處。這是題外話,暫且到此。

    制造比較效應,多用于競爭性廣告、文案或宣傳中。條件:

    1)成熟品類

    2)消費者在持續消費者過程中,對于品類屬性、特點有明確的感知、認知度

    3)比較錨定點可衡量、可感知、可量化。

     

    1. 錨定比較對象:基于可感知的差異化優勢,選擇、錨定比較對象

    2. 具化比較物:比較物要可衡量、可感知、可量化。如:特征、品質、功能、利益、效果

    3. 制造落差感:創意的戲劇化表達核心在于制造落差感,而非創意

    4. 行動指令:以結果為導向的行為引導,既:廣告設計時要自帶“鉤子”,錨定比較對象、具化比較物、制造落差感都是為“鉤子”抖包袱。

    02呈現,認知失調

     

    認知與審美的需求是馬斯洛后期對于需求層次理論的補充。解釋與理解現象伴隨著人的一生,當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時,既產生認知失調。

     

    1)通常人的認知和行為趨向保持一致,認知和行為彼此矛盾的情況稱之為:認知失調。

    2)個人認知受到群體集中反對,即和群體大多數人不一致時,產生認知失調。

    3)社會中的某種觀念、流行、態度、文化、價值觀,都可以引起、造成認知失調。

    4)當認識失調時,個體要么改變態度、要么改變行為。

     

    消費者既是廣告行為的起點,又是廣告的終點。廣告要完成從引起注意、產生興趣、激發欲望、促進行動整個過程。

    既劉易斯提出的 AIDMA 理論:消費者從接觸到信息到最后達成購買的 5 個階段:引起注意—激發興趣—喚起欲望—留下記憶購買行動。借助呈現認知失調,可以達到引起注意、激發興趣的目的。

     

    通過制造認知失調,引起注意的四種方式:

    1)邏輯上的矛盾

    2)文化價值的沖突

    3)新舊經驗相悖

    4)觀念的矛盾

    邏輯上的沖突: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從不收到收,制造邏輯沖突

    文化價值的沖突:營養還是蒸的好,中西飲食文化價值沖突,蒸VS

    新舊經驗相悖:洗了一輩子頭發,你洗過頭皮嗎

    觀念的沖突:冬蟲夏草,現在開始含著吃

    03:營造,劇場效應

     

    消費的戲劇效應:消費的符號化,或稱之為符號化的消費。通過符號傳遞產品之外的隱性信息,是消費者消費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潛需求。

    包括:價格信息、文化偏好、社會階層等諸多隱藏在產品背后,附著在符號之上的信息。

     

    越外化的品牌,消費越符號化。貴不見得要貴的有道理,但貴一定要讓人知道,LV、茅臺、中華煙,把貴做到了盡人皆知,該消費時自然就消費了。你不用教消費者理解什么是戲劇化、更不需解釋為何貴。你把戲份做足,他該唱你這出時他就必須給掏錢“請你”出場。

     

    比如:8848、小罐茶亦是如此,貴的盡人皆知,剩下的就等待成功。從這個角度說杜老板是深知其中之道理。他一以貫之的營銷的不是需求而是欲望——消費與“戲劇”展示的欲望。

    什么是廣告,釋放受眾欲望,讓欲望合理化的手段。高手一出手就是高舉高打,賺有錢人的錢投入多、速度慢,但效率高。

    貴到盡人皆知,消費自然而來。勞斯萊斯在中國一年就做幾百臺的市場,要是按照互聯網流量,精準投放邏輯那就投放給這幾百人看不就可以了。

    事實上,不可以,你想賣給這幾百人就必須讓上億人都知道,全天下人都知道你貴的時候,客戶就自己送上門、消費者不請自到了——這哥們有錢,開勞斯來的,跟著他準沒錯。

    價格本身就是一種信號,在消費戲劇的環境下,只買貴的是最大的道理——在社交中帶來最大的效率,我不用跟你說啥、也省去了很多自我介紹,來看看我帶什么表、開什么車,還需要多費口舌嗎,這多高效。

    把一個產品賣貴,本身就是把產品社會化、消費符號化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說:小罐茶還是賣便宜了,越貴賣的越好——送禮害怕別人知道貴嗎,就怕對方不知道啊。

    戲劇效應法則:

    1. 受眾要廣,“觀眾”越多,戲劇消費動機越強

    2. 信號要強,媒介信號越強,戲劇效應越強

    3. 渠道要窄,渠道越窄,勢能越大

    4. 價格要貴,貴到盡人皆知,消費不請自來

    5. 賣相要好,超級品相就是超級價格

     

    以小罐茶為例:

    受眾要廣,投入過億,狠砸知名度

    信號要強,央視、衛視、參考消息、央視、機場、高鐵、互聯網、新媒體客戶端全方位廣告覆蓋

    渠道要窄,獨家區域制+三級店

    價格要貴,全國人民都知道,不知道是小罐茶的錯

    賣相要好,開創小罐包裝超級品相

    -END-
    作者 | 后山客居,燕山大學碩士,米色米酒品牌總監
    整編 | 飲O2O-小貝

    延伸閱讀

    • 營收超1.6千億!2020年中國快餐百強分析報告

    • 一年融資23起,誰在炒作預制菜?

    • 喜茶降價后,奈雪也推出9元飲品,還要進軍中式烘焙市場

    • 又一火鍋品牌獲得億元融資,火鍋賽道還有多少想像力?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459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30日 11:03
    下一篇 2022年1月30日 11:0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