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小龍坎、德莊、周師兄等中端品牌紛紛推出高端子品牌;
它們有何特點,又有何致命弱點?
它們的
未來又在哪里?
在火鍋市場,
有低至十幾元的街邊麻辣燙,也有高至上千元的海鮮火鍋,這中間又細分出多個價格層級,對應不同的火鍋品牌和客群。
一般而言,
客單價在120元~200元之間的屬于中高端火鍋,比如巴奴、湊湊、撈王、七欣天。
200元以上的則屬于高端火鍋。高端火鍋一直是小眾但不可忽視的火鍋品類,在一線、新一線等城市都有這類火鍋的身影。
餐見君統計了五個城市的部分高端火鍋品牌,揭開了高端火鍋業態的冰山一角。
綜合以上數據及多方觀察,餐見君發現了高端火鍋的3個特點。
從客群角度看,高端火鍋的受眾多為女性消費者和商務宴請場景,其私人一對一的服務受到很多顧客的夸贊。
有業內人士指出,有些高端火鍋品牌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些精英人士養著的
對外經營的“私人后廚”。
一方面滿足自己的待客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滿足有需求的公眾的商務宴請、約會等需求,明星鄭愷開的玲姐海鮮火鍋就是如此。
海鮮、港式、日式火鍋
是高端火鍋
中最常見的
細分品類,各大城市均有相關品牌。
這類火鍋通常主打高端海鮮、花膠雞湯底、雪花和牛等新鮮、高端的食材,且地段、餐廳環境都高舉高打,人均客單價常常在500元-1500元之間,屬于高端中的高端。
除了以上三個品類,四川火鍋、重慶火鍋和老北京火鍋也開始升級,紛紛跳出平價、中端、中高端火鍋的紅海,向高端火鍋邁進,且有著明顯的城市屬性。
北京的高端火鍋市場雖被海鮮火鍋攻占,但一些老北京火鍋也拼殺出一席之地,比如赤火鍋、遇見四合院涮肉,動輒客單400元以上,它們的羊蝎子鍋底、鮮切羊肉等更為精致。
成都、重慶也類似,比如成都有漾亞·雍雅合鮮、小龍坎旗下的小龍翻大江,重慶有周師兄臻選店及旗下的宴山城、德莊旗下的滟設火鍋料理……
來看一個四川火鍋的案例:宴山城,因其第一代創始人是清朝御廚黃敬臨,被譽為重慶火鍋傳承百年的“非遺博物館”。
在場景打造上,它不僅融入了“青獅白象鎖大江”的重慶特色文化,還將李白的《蜀道難》巧妙地融合到了天花板之中。
在菜品打造上,除了重慶火鍋的毛肚、腰片、小郡肝,還有海鮮火鍋的鮑魚、帝王蟹、東星斑,日式火鍋的雪花和牛,以及老北京火鍋的鮮切羊肉。
這些原本客單80-120元的中端品牌,一升級就是客單500元以上的高端子品牌。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動作?
▲ 滟設火鍋
其一,人本身是在不斷成長的。比如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尤其是當一個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上升之后,其吃穿用度也會相應升級。
十年前非常受大學生喜愛的傣妹火鍋,如今很多老顧客都不再復購了,這是因為它沒有跟上粉絲成長的腳步。
其二,人也是戀舊的。也許有的老顧客還是想去傣妹的,但是他們早已變成海底撈、巴奴、湊湊的常客。去傣妹只是為了情懷,可能好幾年才會去一次,品牌方不能指望靠老顧客的情懷活著。
從這個角度看,小龍坎、周師兄、德莊等中端品牌紛紛打造高端品牌就可以理解了。
目前的高端火鍋雖然自稱是海鮮火鍋、重慶火鍋等品類,但其內核都是主打高端食材的融合火鍋。
菜品的同質化較為嚴重,肉眼可見的區別只剩下
鍋底、場景、品牌故事。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是要吃一個花膠雞鍋底、涮煮各種海鮮與和牛,那么,同樣價位的不同品牌,在口感上可能根本沒有區別。
一個火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不該是外在的故事或場景,而應該是產品內核。
高端火鍋屬于高端餐飲的一個分支,高端餐飲本身就是一個小眾的品類,而高端火鍋的受眾更小。
這種面向金字塔尖上的精英群體的火鍋品牌,很難進行規模化。
一方面是
市場容量有限,高端新鮮食材的供給量有限。供給的稀缺導致食材本身就很昂貴。
另一方面是
鮮活食材運輸成本的制約。目前多數高端火鍋均采用空運新鮮食材的方式,量小、頻次高,相較普通的凍貨、常溫食材成本更高。
當經濟疲軟或下行時,商務宴請需求減少,高端火鍋的潛在顧客就會變少,尤其是上千元的高端火鍋市場。
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大環境長期向好,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不可逆轉。在火鍋消費上,產品、環境、服務都將越來越精致。
未來的高端火鍋將會出現
“高端火鍋降維打擊+中端火鍋高端化”的趨勢。
高端火鍋將通過降本增效,降低人均客單價,提升人流量;
中端火鍋將通過產品、服務、場景的增值,提高客單價,做更高品質的火鍋,以保證與核心客群同頻。
在此過程中,高端火鍋可能出現成本、品質雙雙降低的情況,中端火鍋也可能在產品升級中出現漲價過快,超出顧客心理預期的情況,但這并不是坐以待斃的理由。
不管是高端火鍋降維打擊,還是中端火鍋高端化,
其內核還是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性價比戰略。
未來的競爭打的是時間差,誰能快人一步,誰就能搶占先機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