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三段位”:抄襲,模仿,創新
和簡單粗暴的山寨不同,“高仿”的段位更高,底氣也更足。原因是他們注冊了正規商標,雖然神似一線大品牌,但也具備一定的原創屬性。
按照段位,我們把“高仿”分為3種類型——抄襲、模仿、創新。
抄襲很好理解,用的是最土的方式,基本沒變的名字和近乎一樣的LOGO,成為很多大品牌“打假”的首要目標。
模仿則介于抄襲和原創之間,營造“第一眼一樣,第二眼不同,再看一眼也差不多”的霧里看花的效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在原有的品牌名字前面加前綴,“套牌”式打法,比如前幾年很火的“金典鮑師傅”、“世家海底撈”等。
創新則是將成熟品牌學會去后重做市場定位,進行“二次創作”,具備一定的原創屬性。比如連鎖55家門店的“徽鄉雞”,只在安徽深耕本土市場。連鎖130家門店的“奈哥老壇酸菜魚”,用人均不到30元客單價主攻下沉市場,覆蓋二十多個省份。
“半杯都是料”已滿足不了了
我們整理出高仿有幾個普遍特征:
1、名字、視覺VI和一線城市的品牌很接近,但又有正規的商標注冊。
2、用超低的價格“拿捏”下沉市場,靠性價比取勝。
3、極具迷惑性的鋪面(開在商場、航站樓之類),價格甚至比正牌還貴。
4、更了解本地客群的真實需求,微創新后更受歡迎。
5、密集開店,敢于出手,打法很“野”。
6、結合快招廣開加盟,觸角更快,迅速鋪開。
竇銘淇目前是一家餐飲咨詢公司的創始人,對下沉市場的“高仿現象”很熟悉,多年前甚至意外加盟過某高仿餐飲。在他看來,餐飲競爭分為五個維度:產品競爭,門店競爭,品牌競爭,組織力競爭,供應鏈競爭。大部分的高仿餐飲,還是停留在前兩個階段。“真正做創新的,也有。但是不多,如果有能力創新,也不甘于淪為‘高仿’。”
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高仿還是原創,本質在于“成本考量”,如果原創成本太高,更多人就習慣“拿來主義”了。
高仿也是一條生態鏈
去年融資大火的“行運打邊爐”在某四線城市也開了個“高仿店”,從門頭到裝修,幾乎一模一樣。
因為當地沒有花膠雞,這個品牌一打入,立刻火爆起來,并針對下沉
市場的高消費年輕人。
據說,這家店投資60多萬,3個月就回本了。
而獵奇的餐飲,短期內有紅利,長期就不好說了。
當新鮮勁頭一過,高昂的客單價無法支撐人群復購,經營了差不多1年時間,這家店就關門了。
能不能站住腳,核心問題在于——客單價、運營能力夠不夠扎實?
符不符合當地消費?
是否能帶來復購?
但品牌聲量太大,想要一起喝魚湯的人太多,這就引發了“高仿餐飲”的躁動。
誰在利用這條生態鏈?
——快招平臺
“
審時度勢”地切入了合作。
更甚者,很多高仿餐飲的誕生,就是快招公司孵化而成。
撥過去之后,對方大多先問你在哪個城市做,然后慣用的話術是:
這個城市已經飽和,或現在這個品牌的加盟門檻比較高,我們有另外一個非常接近的品牌,從創始人基因到供應鏈賦能幾乎都是一樣的,最重要的是,這個品牌正在“政策扶持”期,可以享受最大的總部賦能……
真真 18501116172(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