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姚赟
3月10日,Tims中國宣布獲得共計1.9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29億元)的額外新融資承諾,同時宣稱要在2023年實現全面盈利。
而這一融資無疑為其未來5年的拓展計劃提供了資金保障。
所謂五年業務計劃,其中一點是指到2026年,Tims中國計劃將門店數增加至2750多家。
除此之外,其他的新咖啡勢力也在崛起。
2021年年底,獲得2億元融資的NOWWA挪瓦咖啡,當時已覆蓋20座城市,擁有超1500家門店,而在當年年初門店數量才400家。
2021年,中國的皮爺咖啡門店數量增加了一倍多,當年12月底門店已達70家。
從2019年至2021年年末,代數咖啡完成3輪融資,騰訊入股,估值超10億元。
2021年7月,Seesaw拿到了喜茶、百福控股、安可資本的數億元投資。
新咖啡教父瑞幸開辟的“線上多場景+性價比+大量門店”快咖啡市場,正在被“后浪”Manner們分食。
瑞幸栽樹 Manner們乘涼 瑞幸打破了大家對咖啡的想象,商業模式不只有星巴克。 3月13日晚20:43,Manner官方公眾號發布了一條關于上線外賣功能的推送信息。 推送中列舉了眾多用戶為什么需要咖啡外賣的場景,如“到辦公室直線距離,Manner需要拐個彎才能到,取咖啡擔心來不及打卡”,又如“兩個會議中間就10分鐘間隔,去街對面Manner排個隊的話,不夠時間”。 解決多場景、線上化用戶需求的故事,2018年瑞幸就講過了。 創業初期,瑞幸咖啡就著重強調用戶場景,尤其是白領階層對咖啡的消費場景,不僅局限在“第三空間”。當時瑞幸有幾種門店類型,分別是旗艦店(ELITE)、悠享店(RELAX)、快取店(PICKUP)店型。不同的門店類型,裝修風格、面積、選址都有所不同。如快取店,指的是能覆蓋到幾棟辦公樓,門店面積不大,但主要針對的是外賣場景需求。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外籍教授Jeffrey Towson曾總結了瑞幸咖啡的三大抓手:數字化、低價和大量門店。 除此之外,新咖啡品牌不約而同選擇去上海“鍍金”——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學習對手和尋找出路。 記者曾到位于上海靜安區的Manner首店探訪,從靜安寺地鐵站出站后步行7分鐘左右就能到達,而在這7分鐘內,就能路過2家Manner分店。咖啡店的密集程度可見一斑。 這次門店擴張后,Manner預計會融入上海的大街小巷。 《中國企業家》統計,3月1日Manner Coffee官方發布173家新門店中,有121家新門店分布于上海的13個區中。浦東新區、靜安區、徐匯區為新增門店前三,分別是27家、22家和17家。上海以外的城市中,深圳新增18家、北京新增17家、成都新增7家,為新增前三。
店面小、不追求豪華商圈還能隨帶隨走,這樣的模式,讓Manner天然更具成本優勢。
而瑞幸的核心商業模式,也是極致性價比、快消費場景和線上流量運營。
參考弗若斯特莎莉文統計,不考慮咖啡豆和即飲咖啡等,國內現磨咖啡行業在2019年的規模達489億元,過去5年復合增速28.7%,高于整體咖啡23.4%的年均增速。
其中,“快咖啡”場景的消費杯數占比由53%提升至70%,“慢咖啡”場景比例相應下降,前者更強調便捷度與性價比,而后者更重視品牌調性與空間環境,現磨咖啡已從初期側重社交性場景需求部分向功能性需求發展。
未來,一二線城市咖啡的持續滲透及其他區域的輻射,也有助于咖啡行業成長。
據統計,
2021年,咖啡行業發生融資20余起,總金額超過50億元。三頓半、Manner、時萃、永璞等新興品牌都至少拿到了千萬元融資。
瑞幸咖啡的普及,教育了市場,也讓資本看到了快咖啡賽道的可行性。
在資本的助推下,野心勃勃的后浪們與正在恢復元氣的教父迎頭相撞。
2021年,奈雪的茶作為“全球茶飲第一股”,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從股價來看,上市即巔峰。如今,上市還不足一年,股價已跌超七成。而公司自擴張后,單店的銷售額、單量都在下滑。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