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
1、6月30日,四川省預制菜產業聯盟正式揭牌。
2、目前中國預制菜市場,80%-85%是B端市場,to C是剛剛起步。
3、在復雜口味和個性化口味的變化上,預制菜尚無法實現。尤其是口味清淡的菜品無法完美呈現,因此當前市場上多以重口味預制菜為主。
4、1個億以下的企業,可以發力B端。
2022年,預制菜是行業的絕對風口。
?
A股大漲、預制年夜飯大賣、各地爭搶“預制菜之都”、明星品牌強勢入局……
?
賽道火熱的同時,我們也發現整體的預制菜行業仍未出現頭部玩家,行業內集中度較為分散,平均企業規模在2000萬左右,腰部和尾部企業較多。
?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預制菜行業前十家企業銷售規模占比為14.23%,而同期日本預制菜行業前五銷售規模占比已達64.04%。
?
同時目前預制菜的市場大部分聚焦在B端,C端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態度依舊是“冷眼觀望”為主,整個預制菜市場的BC端并沒有形成同等的繁榮之勢。
?
更有行業人士在接受第一食品資訊采訪時直言:“靠預制菜吃飯的企業,都想藏在餐廳背后悄悄地活”。
?
在此等背景下,全國多省市多維度支持預制菜發展。2022年6月30日,四川省預制菜產業發展推進會如期舉行,政府、協會、企業共聚一堂,合力推進四川的預制菜產業邁上新臺階。
?

?
01
艾媒咨詢的一組數據顯示,2019-2021年,我國預制菜的市場規模從2445億元增加至3459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為18.94%。預計到2026年,我國預制菜的市場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市場”。餐飲大數據研究與測評機構NCBD(餐寶典)發布的《2022Q1中國預制菜產業指數省份排行榜》顯示,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福建、江蘇、河南、河北、遼寧、安徽、浙江及四川。經調查了解,四川省預制菜生產企業近700家,2021年實現產值約7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四川省預制菜產業規模可達到1000億元左右。
在今年3月艾媒咨詢發布的《艾媒金榜|2022年上半年中國預制菜品牌百強榜》中,歸屬于四川的品牌有6個,分別是海底撈、大龍燚、小龍坎、阿寬食品、美好食品、筷時尚。作為預制菜賽道“主力玩家”,今年一季度,山東、廣東等地密集推出預制菜扶持政策。四川的相關部門也已經開始行動,6月22日下午,四川省預制菜產業聯盟第一次代表大會暨理事會選舉大會正式舉辦,多家預制菜及上下游企業首期加盟。今日的會議,便是正式宣布聯盟的成立,探尋四川預制菜產業的發展機會,從政策推進、園區打造、科研攻關、場景創新、資源對接等方面進行交流、對接、共創。
會議現場,鐵騎力士食品事業部副總裁楊玉峰告訴第一食品資訊:“市場便捷需求、冷鏈物流發展、智能家電的普及,造就了預制菜產業的蓬勃前景。”眉州東坡餐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同樣對于四川的預制菜產業報以樂觀的態度:“預制菜就是川菜產業的強力助推器。重視預制菜,也是在推動川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四川味滋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弘坤接受第一食品資訊采訪時表示:“川菜風味個性鮮明,各種味型對食材有很深的包容性。對于想要在該領域分得一杯羹的企業而言,可以在風味還原方面多下功夫。因為消費者不會過多關注預制菜是怎么生產出來的,而是更關心產品的還原度、新鮮度、口味以及整體的性價比。”四川川娃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唐磊則指出:“川菜的調味是靈魂,四川企業對于調味的掌控和應用有絕對的優勢,可以賦予預制菜靈魂。”
?

(四川川娃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唐磊)
如果我們對參與者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餐飲企業,另一類是食品企業。2020年開始,在疫情和資本的聯合推動下,預制菜成了餐飲業的大明星, 各大餐企紛紛跑步入場。海底撈在2020年初,便在多個電商平臺推出了半成品菜“開飯了”,銷售16款半成品菜肴,包括宮保蝦球、辣子雞丁、番茄土豆燒牛肉、酸菜魚、大盤雞等。2022年推出的小龍蝦預制菜上市第一周,日銷量就達到1萬盒。

百勝中國旗下品牌必勝客正式上線預制菜,產品包括西冷牛排、海鱸魚、意面等。老字號全聚德,推出了一人份的預制烤鴨,旗下子品牌“四川飯店”也上新了預制菜,同時還專門推出了一個新品牌“川老大”,專做川味預制菜。川菜連鎖品牌眉州東坡也在京東等平臺上線了一系列川味預制菜,包括川味香腸、東坡扣肉等。此外,大董、陶陶居、大龍燚、小龍坎都在某團的“美味到家”服務上銷售他們的招牌菜或在家難做的菜,半小時內就能送到,價格是餐廳的一半。拒公開數據顯示,新希望六和食品板塊旗下“美好農家小酥肉”,2021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B端涵蓋6萬+家門店,已經成長為預制菜界的現象級爆品。同時,還開發了火鍋食材系列、燒烤食材系列、酥炸食材系列,多達上百款SKU。目前已經完成酥炸系列、牛肉片系列、丸滑系列、醬鹵系列等多個肉制品預制菜系列產品的研發及上市。高金食品采取了BC端共同驅動的策略,“巴蜀公社”主要針對C端消費人群,主推“川味預制菜”,除了以上產品,還有熱銷的芽菜扣肉、夾沙肉等,2022年新推出的香炒麻辣仔骨、麻辣香骨肥腸等干鍋產品頗受市場歡迎。針對B端的預制菜品牌“廚好當”,主要面向餐飲客商,產品包括菜肴包系列、半成品系列、料理包系列、小碗菜系列等,以充分賦能廣大餐飲、團膳、酒店為目標。四川華廚餐調供應鏈有限公司是白家阿寬食品旗下的一家控股子公司,研發的標準化餐飲食材產品,可以滿足各類大中餐企業的標準化和定制食材需求,大師肥腸雞在行業備受歡迎。
但是從以上品牌的預制菜布局也可以看出,除了餐飲企業因為自身面對C端客流的優勢之外,其他大部分預制菜都聚焦在B端。這也對應了一組數據:目前的中國預制菜市場,80%-85%是B端市場,to C是剛剛起步。到2030年,to C市場預計在5000億,to B市場在3000億,每年按20%左右的增速上漲,從一線城市逐漸向二三線城市滲透。除此外,天眼查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國內超6.9萬家預制菜企業約六成創立于近5年內。此外,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盒馬等巨頭紛紛入局。此外,海天味業、金龍魚、農夫山泉也已經跨界“殺入”該賽道,且來勢洶洶。政策信號強烈、萬億預制菜風口之下,目前企業處于蜂擁而上的狀態。熱鬧的參與之后,行業更需要冷靜的態度來看清楚,預制菜行業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中國有八大菜系,每個菜系的口味都不一樣,市場的多樣性和地域的復雜性會導致預制菜市場短期內無法形成較高的集中度。目前還處于早期階段,中國預制菜登記企業大概有7、8萬家,但是營收破千萬的都為數不多。目前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菜基本上可以達到現做菜肴的程度,越來越逼近新鮮現做菜品的口味。但是對于復雜口味和個性化口味的變化上,預制菜尚無法實現。尤其是口味清淡的菜品無法完美呈現,因此當前市場上多以重口味預制菜為主。據國海證券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預制菜市場B端和C端占比是8:2。因此,哪怕是一些企業已在預制菜領域深耕多年,大家也少有耳聞。因為,做B端只要將銷售團隊打造好,做好渠道和客戶維護,至于消費者吃到的都是外賣,不需要知道是哪家公司的預制菜。從消費端來看,雖然最近預制菜火到了C端,但與B端仍存在較大差距。此外,對于很多C端消費者的來說,預制菜的價格定價過高。在某寶上以“預制半成品菜”為關鍵詞搜索,可以明顯發現,一份切好、配好的葷菜價格在三四十元左右;而一份素菜,價格也不低于15元。如果把買預制菜回家做的錢用來點正規外賣,價格差不多,既不用洗碗也不用刷鍋。
在采訪的時候,某位曾經完整經歷過自熱小火鍋行業興衰、現在加入預制菜賽道的資深人士告訴第一食品資訊,自己對于預制菜深層次的隱憂:“雖然目前預制菜主要在B端叫好又叫座,C端消費者的教育正在進行當中。假如有一天,C端消費者完全接受了預制菜,都去消費,屆時又有幾個人會去菜市場討價還價呢?這不由得會讓我們想起之前的社區團購,當互聯網巨頭盯上菜籃子,引來了無數批評。那當預制菜完全替代了菜市場,小商小販們又該怎么辦?”有很多時候,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面前可口的飯菜,其實就是預制菜。就是因為很多預制菜是供給了B端。上述行業人士表示:“很多做預制菜的企業,尤其是1個億以下的企業,其實更可以發力B端,默默發財就好了。甚至很多更大規模的企業,也只是想躲在餐廳背后悄悄地活,并且活得很好。”在第一食品資訊看來,每當一個熱門賽道來臨,品牌方、資本方紛紛入局,這是人之常情。畢竟,誰都想當風口上的那只豬。但是回想以往的自熱食品熱、螺螄粉熱,每一次都是企業熱熱鬧鬧入局,帶動產業鏈各個環節蓬勃發展。但后半場,卻總以低價競爭的亂象收尾。而且,有行業人士透露,一些預制菜品牌是以小作坊模式加工生產,產品品質不過關。一旦消費者抱著期待嘗試購買了預制菜,發現口感不佳、圖片僅供參考,會對整個預制菜品類從消費端產生失望、質疑和不信任。對于已經身處預制菜賽道和準備入局的企業來說,想要在這個領域持續繁榮,狂踩油門的同時,更要握好方向盤,而這需要從五個方面發力:第二,增強菜品預制化后最大程度還原菜品口味的能力;第三,提升自己的產品力,建立起自身獨特的壁壘,完善用戶的消費體驗,錯位打造自己的大單品;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不是所有的預制菜都要做C端,B端其實也是一門好生意。原創文章,作者:第一食品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