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知道段老板是怎么開始走進大學食堂開店的,今天這篇文章有介紹,并且講述了第一個店怎么做起來的:
說說我第一個成功的店
我自己親自干的第一個店開在云南財經大學北苑梧桐餐廳三樓的5號檔口。北苑有兩棟食堂,英華餐廳和梧桐餐廳。梧桐餐廳的一樓是回族食堂,二樓是大餐,三樓是小吃檔口。
我剛開店的時候真的是對餐飲一竅不通,學校快放假了,我才去租檔口。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不好,剛好三樓生意是整個學校最差的,有幾個檔口沒人做空了出來。我跟房東說我要做的時候感覺他都有點不好意思,只跟我收了1000塊的茶水費,房租什么的都沒跟我要。
后來我才知道,他也是幫餐飲公司對食堂進行日常管理,他想把整個食堂承包下來,然后再轉租給我們。不過,我對他也是挺感激的,他給了我一個試錯的機會,而我成功了。
我當時已經初步學會了瓦香雞米飯的做法,但是在家做一兩份跟做一兩百份是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廚具就需要進行選擇。檔口很小,大概10個平方,一個水池,一個貨架,兩個臥式冰柜就把廚房前后左右重重包圍,沒辦法多一件大型設備。
無知者無畏,東西買來才發現廚房連放個灶的位置都沒有,我們買了個一百多的架子灶,只能把腿鋸掉一截,擺在冰箱上面就開始干。兩個電飯煲三百來塊錢,來回倒騰,一天也能賣一袋米。一個三百塊錢的雙缸電炸爐,每天炸30公斤肉,20公斤土豆,20公斤藕。朝九晚九,兩個小白一個月也能做到七八萬的營業額,懂的人肯定驚掉了下巴。
第二年,房東又承包了北苑不遠處的英華餐廳二樓,讓我跟他過去,我二話沒說就搬到了英華餐廳的二樓。正式開始了我從小白到初窺門徑的第一步。
英華二樓有三個大檔口,但是租給6家人做,雖然也不算很大,但是里面水電充足,設備齊全,空間也比原來大了一點。這下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里由于設備升級,廚房的產能提升了一大截,一臺電灶陪伴我們度過了四個年頭。
我開始明白一個道理,廚房的產能可以決定一個店營業額的上限。
單品瓦香雞在這里做到了4千多,維持了半年。然后,我開始想辦法提升營業額。當時有幾個選擇:
1.增加營業時長,只要有人吃我們就賣,這樣確實能增加一些營業額。但是影響大家備菜的效率,而且變相增加大家工作量,從員工到老板都是怨聲載道。而且非高峰時段不一定有人就餐,這樣就會白白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只能停止。
2.提高客單價,但是怕引起顧客反感,導致銷量下降。原來價格是15,當時的提價策略是提價到16塊錢,但是免費送價值2.5進價1.7的聽裝可樂一瓶。一周后感覺生意不降反升,于是把活動換成加一元換購飲料一瓶。除了可樂,還增加了紙袋裝的冰糖雪梨,冰紅茶等,很多學生也能接受。后面慢慢減少可樂數量,最后沒有了可樂,紙袋飲料成本大概就是九毛。有人可能覺得我有點多此一舉,但是我們身邊很多店就是漲價后死掉的。
3.增加線上占比,通過外賣實現錯峰就餐。當時主要做堂食,外賣一天大概一百來單。學生就餐時間集中,廚房出餐跟不上就會導致顧客流失。于是,我開始在外賣上做活動,讓外賣比堂食便宜1塊錢,還送餐到樓下。慢慢的很多學生開始轉移到了線上,堂食雖然減少了,但是總體營業額反而突破了6000。
4.增加新品,增加了出餐更快的黃燜雞米飯,和提前預制的石鍋拌飯。
大家這兩天在群里看到的北苑店就是這個店,一開就是五六年。
這個店平時六七千,周末可能會高些。上周六這個店做了一萬多:餓了么5109,美團4041,線下1738,一共是10888。不過,這還不是最高紀錄,之前做過更高的。
很多人其實不是開不成店,而是根本無法聚焦去干成一件事情,并且能夠復利。缺少的是一種堅持和落地的思維。
有些人不能堅持去學習一樣東西,持續提升自己,也不敢去實踐。也有人今天一個想法,明天一個想法,最后什么都沒有去落地,沒有去實現。
其實,開一個成功的店,不是說我學會了做外賣,學會了做抖音,或者我學會了一個產品就可以,而是,能夠開一個能夠持續盈利的店,甚至可以復制,產生復利。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