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三個月來,筆者在咨詢服務和調研的過程中,看到了一批企業的經營數據。從數據中看,市場情況完全超乎于今年的估算之外,整體市場環境較為嚴峻,市場陷入通縮與產能過剩的雙螺旋。基于此,筆者查閱了由國家統計局等單位發布的、公開的經濟運行數據,通過細致的對比分析,力圖摸清當前經濟的脈絡,以便于企業進行今后的規劃和決策。本文僅僅是商業的分析類文章,僅僅是一種數據分析,所有原始數據都來自于公開發布的數據,不含任何揣度和非商業因素。求職潮和漲薪潮
2022年,1.2736億人在線上求職,被稱為“最難求職季”,但是這個“最難求職季”在今年一季度再度上演,而且更為嚴重。2023年,求職招聘平臺MAU(日活躍用戶)在2023年3月達到近一年來的峰值1.38億,較去年同期增長8.7%。據艾媒數據,2020 年,線上招聘市場滲透率(線上市場規模占總體比重)達 32.3%,我們按2023年線上招聘滲透率達到40%來測算,也就是說今年第一季度,有3.45億人在看工作機會,想換工作,或者在找工作。據CIC 數據,截至2020 年,我國金領/白領/藍領的人數分別為 0.12/1.79/3.95 億人。也就是城市就業人口大約為5.86億人,這個就業人口中,58.87%的人口工作不穩定。但是伴隨著求職市場的日漸嚴峻,卻是漲薪潮。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 114029 元,比上年增加7192元,名義增長 6.7%,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5237元,比上年增加2353元,名義增長3.7%。
配圖:來源于國家統計局這個薪酬的增加并不是勞動率提升帶來的,2022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52977元/人,比上年提高4.2%,薪酬升幅超過勞動生產率增幅近40%。簡單來說,企業用工成本在飛漲,但是營收、利潤、經營效益并未同步增長。漲薪潮的另一個表現是社保合規成本:2022年,中國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4億人、2.9億人,而中國就業人口實際數量為7.5億人,社保參保人數僅占就業人口的38.6%。還有61.4%的就業人口處于社保裸奔狀態,也就是不合法合規階段。除此之外,企業繳納社保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以上海為例,企業五險繳納基數為28.26%,個人繳納基數為10.5%,兩者綜合為38.76%,如果單獨擰出來在全球國家中排名第五位。前四位分別是法國(45.84%),匈牙利(41.5%),意大利(39.69%)和圣馬力諾(38.9%)。中國部分城市的社保費率已經真正“超英趕美”。所以國內的就業市場出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中青年)真實失業率居高不下,但是企業用工成本卻在持續快速的上漲。這導致的結果,是企業不敢招工,工人找不到工作。所以在企業端反映的現象,是幾乎所有企業一致性的提升現有員工的生產率,但這個生產率從技術端已經到了天花板了,所以只能依靠延長工作時長來實現。當前中國企業就業人員平均周工作時長達48.8小時,而2018年這個工作時長為46.2小時,五年時間,中國職工周工作時長增加了2.6小時,這個周工作時長(加上香港),排名全球前列。
配圖:中國周工作時長,數據來源于Trading Economics成本上升和價格下降的兩座大山
2023年5月,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低至-3.8%,而到了7月,則進一步下降到-5.4%。PPI指的是工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化,這個指數為正,代表工業產品出廠價上升;為負,則代表出廠價下降。配圖: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數據來源于Trading Economics我們知道,工廠出廠價不會無緣無故的上升或者下降,這個出廠價下降,第一種原因是企業經營效率提升或者規模效應持續上升,帶來的成本下降后,企業主動降價。而第二種原因,是市場競爭加劇,企業不得不降價,否者便將丟失市場。我們在上一章節的數據中,并未見到企業經營成本的下降,事實上企業的合規(稅費)、人力(薪酬和社保)這類企業成本是在上升的。很顯然的是,是市場的嚴峻、競爭的加劇,導致企業不得不持續降價。企業競爭加劇的另一個數據是產能利用率,2023年4月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只有74.3%,是口罩以來的最低值。產能利用率反映市場需求情況和競爭情況,這個數據體現市場需求極度疲軟、市場競爭白熱化。所以在當前市場環境經營的企業,面臨兩座大山的擠壓。第一座大山是成本的持續上漲,這個上漲包括原材料成本、員工、稅費成本的上漲。第二座大山是價格的持續下滑,這個價格下滑不是來自于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而是來自于競爭的加劇。所以企業的經營利潤持續削薄,據國家統計局公報,2023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6688.9億元,同比下降18.8%。這個利潤下滑是一個恐怖的數據,代表企業越來越難以賺到錢。
?
內需、外貿與投資三駕馬車
更為關鍵的是,這個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還分為國有和私營。在這個利潤數據中,國有控股實現利潤9625.1億元,占比3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6267.5億,占比23.5%;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37.8億,占比25.6%。民營經濟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民營經濟利潤占比的畸形,帶來較為嚴重的三個后果。第一個是投資回報過低,民營企業的擴張信心不足。第二個是民營經濟利潤額偏低,經營者思維從長線思維轉向短線,經營者更偏向于通過壓榨現有資源,以穩定收益,而不是通過技術的研發投入和經營上的投資。第三,行業的低利潤帶來較低的報酬,行業中的從業者普遍收入偏低,偏低的企業員工收益,進一步壓制了消費。
所以我們發現,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外部競爭加劇,逼迫企業產品出廠價格持續下降。企業產品價格下降逼迫企業不斷的降本增效,帶來的結果是裁員與職工工作時長的增加。裁員和職工工作時長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失業率。嚴峻的就業環境,導致居民消費意愿的持續降低,從而內需越發萎靡。內需萎靡,經濟的另外“兩架馬車”,出口和投資也好不到哪去。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2023年半年,出口16634億美元,同比下滑-3.2%,這其中6月份尤其嚴重,6月出口2853億美元,同比下滑-12.4%。據國家統計局,2023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43117億元,同比增長3.8%。這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28570億,同比下滑0.2%。
配圖:中國出口幅度,數據來源于Trading Economics?
把當前比作日本,是無稽之談
很明顯的是,當前的市場形態,已經進入到市場活力消散,市場活性逐漸凝固,市場環境進入“經濟水泥化”(板結化)的狀態。這種經濟水泥化的狀態,來自于私營企業經營成本的持續升高,企業經營范圍的持續收窄,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的持續衰弱導致的結果。這個凝固,并不是來自于老齡化的來臨和城市化進程的完成。說中國當前的經濟狀況會類似于日本“失去的20年”,是完全的無稽之談。首先在人口因素層面,2022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約13.5%,處于老齡社會前期,約到2035年前后,才會達到類似于日本的,20%的深度老齡社會警戒線。而且與日本社會不同的、另一個重大的差異點是,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約2.5億人,其中農村老年人人就有約1.3億人,占比超過了52%。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結構、社會形態和養老成本與城市人口形成了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的結果,是社會的養老成本并未像數字上反映的這么嚴重。或者我們可以這么理解,農村這部分老年人口,不是完全的經濟統計數據上的養老人口。
2020年,寧夏中衛市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人均消費支出為10553.9元,月均不足一千元。配圖來源于中衛市統計公報所以在我看來,中國會不會真正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還是一個兩說的事情。
另一個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并未結束,當前中國的城市化率為為65.22%,離發達國家的80%的城市化率還有一段距離。拋棄生活在農村的養老人群因素,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處于最后一個階段的尾巴上。2022年,長三角、珠三角和大部分省會城市,還是處于人口凈流入的狀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前的經濟現狀和環境,更像是在重壓之下,民營經濟活力的枯竭。?
對經濟未來走勢的看法
在口罩結束之后,一個很顯然的特征,經營者對市場的判斷太樂觀了,當前的情況,是出乎大家預料的。這個預料之外,筆者馬后炮來分析,我覺得有三個成因,一是大基建對經濟的提升逐漸衰弱;二是房地產經濟已經走到了頭;三是出口和外商投資由盛轉衰。一是如果政策不出現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一定是巨大的、具備根本性的變化,則當前的經濟狀態基本沒有從根本上改善的可能。而且很大可能,還會在今后的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事件。二是各個區域的兩極分化將會更加的明顯。這個兩極分化,一是稅源地的區域,另一個是財政轉移支付的區域。必然的是,中西部地區很大一部分四五線城市和鄉鎮(財政轉移支付區域),將會由盛轉衰,或者說已經在由盛轉衰,這部分區域的市場狀況不容樂觀。而稅源地區域,則需要看區分城市化進程,未完成城市化進程的部分區域,比如長株潭、重慶、昆明等城市,還具有一定的增長空間。而已基本完成城市化進程,且土地已枯竭的城市,則增長機會渺渺。人口和資源,也注定向長三角和珠三角集中。2022年,人口凈流入城市排名前十位,除了北京、成都和鄭州之外,其他七個都是這兩大三角的城市。三是消費降級明顯。隨著勞動人口的工作壓力日漸增加,青年無業、中年內卷、中老年待業的現象增多,消費者信心趨近于零。大家幾乎雷同的增加儲蓄、降低消費,以給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等做儲蓄。所以我們看到,前5個月,居民存款累計增加7.86萬億元,其中1月、3月增幅最大,分別為5.41萬億元、2.7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前5個月居民存款同比增長50.6%。四是個人的經營環境將會越來越狹窄,類似于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這類大風口,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將不會存在。可以說從移動互聯網之后,就不再可能有這種巨大的創富潮出現了。所以對個人來講,創業機會越來越小。五是外部環境有逐漸惡化之勢,美國、臺海等等黑天鵝是消解經濟信心的最核心的環節。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內外資,都在做對應的風險防范措施。這個措施反過來,進一步的削薄了經濟增長恢復的力量。五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殘酷,絕大部分品類市場將陷入持續的、長久的經營戰。這個經營戰,將在產品、品牌、渠道、創新等各個不同維度的戰場展開。跟不上節奏的將逐漸掉隊,這種現象就猶如當前的新能源車領域,一大堆類似于威馬、極狐、星圖等等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掉隊。我認為這種殘酷的競爭和內卷,較為接近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商業界,會持續五年十年之久。但是在悲觀之外,我們還是要相信14億這個統一的、海量的人口市場的基本經濟存量的;另外還有中國人在儒家文化浸潤下吃苦耐勞的精神內核。這兩者構成了中國經濟的基礎,即便有大動蕩,剛需民生行業,基本面也不會差。比如即便是軍閥混戰和抗戰時期,上海仍然能成為遠東之都,孵育和生存了一大批民族企業。?
我建議的應對之策
對于今后的態勢,我的首要建議,肯定是企業需要具備應對經濟“冰河期”來臨的意識和準備,這個冰河期的時間,可能有十年之久。所以在這個階段,企業要從快速發展思維,轉向穩固經營思維。在這個階段,市場的機會點將愈發稀少,品類大爆發的窗口幾近于無,企業經營的重點,需要轉向經營深耕。
二是當前市場的合規成本巨大,所以相對來說,非財務標準化的經營模式, 競爭優勢要遠遠大于財務標準化的模式,這個優勢來源于人力成本和稅費。在經營模式端,從大兵團集團作戰,轉為游擊戰,化整為零、分布分散,是一種極優的策略。
這個策略包括品牌授權、加盟、事業合伙、技術授權、聯營等等模式,今后大總部和直營模式將在很長一個時間段內,會成為經營弱勢方,如果不是為了融資和上市,直營和大總部將幾乎沒有什么競爭力可言。
三是品牌力和產品力將并行。在低價產品端,產品力遠遠大于品牌力,比如紅米手機、蜜雪冰城、薩莉亞、優衣庫這類產品領域;在平價和高價產品端,品牌力遠遠大于產品力,比如蘋果手機寶馬奔馳、農夫山泉等。
在低價端,消費者的首選是產品的物理效用,需要類似蜜雪冰城的珍珠奶茶一樣,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多巴胺體驗,所以很大一批飲料、酒水、咖啡、快餐、服飾品類,必然會走向廉價化,低價為王。
在平價端,消費者需要產品與品牌并重,即需要產品帶來物理的體驗,也需要品牌提供心理體驗,經濟下行,心理需求會快速上升,宗教的大發展,都來自于戰亂時期。所以強品牌企業,必然具備更穩固的經營市場,比如李寧、安踏、喜茶、茅臺、寶馬奔馳等等產品力與品牌力俱優的企業。
在高價端,中國已經出現了類似于日本的現象:老年人掌握了社會大部分的財富和資源。中老年人消費觀念穩固、經濟充裕、更看重消費體驗。所以中國的高端消費市場,并未出現經濟下行伴之的下滑,反而出現了明顯的上漲。
綜合來講,企業在當前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下,需要從短跑思維轉向長跑思維,徹徹底底的清除冒險和僥幸心理,策略需從激進轉向穩健,做好過“冰河期”的準備和儲備。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