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論”指導下的品牌都需要花很多錢做廣告,只適合大企業?中小企業做不起“定位”?甚至有人說,沒有1億廣告預算的企業沒必要做“定位”。
這當然是一個誤解,也是一個合乎認知的誤解。
因為只有大傳播的品牌,才能知道它的存在,也順帶知道“定位”的存在。所以就產生了“沒有大傳播就做不了定位”的認知。
這是一個認知上的事實,我們當然也要承認。
但是不用大傳播,也可以做好“定位”,其中關鍵是:準確定位和尋找空位機會。事實上,越是預算少的中小企業,越需要做定位。因為只有做好定位,才能從中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
?
以區域性醬油品牌為例:
并不是大公司才能做品牌,也并不是只有大量廣告費才能打造品牌。中小型企業也能創建品牌,而且可以在區域范圍內戰勝大品牌。
看起來有點夸張是不是?一個年營業額百萬的小企業也能戰勝百億級甚至千億級的企業。這就是正確定位的力量。
以縣城里的醬油品牌為例,其需要面對市一級別的醬油品牌的競爭,也要面對全國品牌如廚邦、海天、味達美等品牌的競爭。
縣城的醬油品牌可以定位:只賣60天新鮮無添加醬油。大品牌要全國布局,必然會把保質期做到一年。這是全國品牌不能克服的固有弱點。理論上說,其他品類的小品牌也可以使用這個策略。
其實《定位》書中講過長島銀行的例子,也是區域品牌“定位”不需要大傳播的例子。很多人對“定位”的所謂質疑,真的只是沒有認真讀書導致的。
繼續說這個區域醬油品牌,接下來他還要繼續前進,不以大傳播的方式占據并做大這個“定位”。
最關鍵的核心法則是聚焦,聚焦原點人群、原點區域、原點渠道、原點市場和核心大單品(也就是爆款),建立屬于自己的根據地。
以王老吉為例,在他通過大傳播進入大眾人群之前,一直在西南區域的火鍋渠道、川湘菜渠道默默發展,刻意不要引起可口可樂的關注。不僅沒有大傳播,反而要特別低調。
這屬于發現并占據一個“定位”的階段。
當他要做大“涼茶”這個詞的時候才開始大傳播。而這個時候,餐飲渠道的暢銷足以支撐他的傳播費用。
這是占據并做大一個“定位”的階段。
當然具體的做法不會這么簡單。這里只是澄清一個事實:沒有大傳播也可以做好“定位”。
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覺得:是不是只要找到一個細分的場景,就等于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 “定位”呢?
并不是。
認知優勢(也就是“定位”要達到的效果)比場景更重要,認知優勢是炸藥,場景觸發是引線。
在通勤咖啡或者辦公室咖啡這個場景中,早就存在雀巢咖啡,顧客為什么不選雀巢?
在沒有瑞幸之前,顧客也會把星巴克帶到辦公室。在很多寫字樓一樓大廳就有星巴克,顧客完全可以帶著星巴克到公司。
?
還有很多靠近寫字樓的便利店如便利蜂、全家等都有自助咖啡機,顧客為什么不選他們?
僅僅是因為瑞幸可以送到顧客手里嗎?如果是因為便捷,那么顧客手沖雀巢咖啡不是更便捷?如果是因為好喝,那么顧客直接從樓下買星巴克不也很好喝?
還是那句話,沒有哪個品牌能夠占據一個場景,就像沒有哪個品牌能夠占據一個人群。所以從場景或人群開始思考品牌,一開始就錯了。
品牌的起點是顧客認知,因為品牌能夠在認知中占據一個位置。
?
比如安全插座、涼茶、可樂、年輕的可樂、天然水、年輕的白酒、安全的汽車、智能的汽車、補腦的飲料、火鍋、漢堡、酸菜魚,等等。這些位置分別都有一個品牌去占據。
然后他們才可能進入某個場景。
瑞幸咖啡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占據了一個“比星巴克便宜,比沖泡咖啡好喝”的位置,這個位置可以定義為:性價比高的外賣咖啡。他沒有星巴克好喝,但是他比星巴克便宜,他比沖泡咖啡貴,但是他比沖泡咖啡好喝。
?
?
為了不讓顧客覺得他不如星巴克,他在認知上關聯星巴克,說自己便宜是因為模式創新,星巴克貴是因為房租和智商稅,以此解決顧客的心理障礙:別人不會覺得喝瑞幸是沒錢。
那些想喝咖啡,又覺得星巴克太貴、手沖咖啡不好喝的顧客,就會選擇瑞幸。而通勤場景或辦公室場景,是瑞幸能做到這一點之后的選擇。
-END-
?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