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飲O2O發現,一種詭異的現象出現在了餐飲賽道。
一方面,餐飲賽道各種“刺客”頻現,餐飲品牌們紛紛打起了“價格戰”,快餐、正餐、咖啡、面館、火鍋等相關品類產品價格紛紛下行;
最明顯的就是咖啡,即便頭部如瑞幸品牌也未逃過這波“下行趨勢”,率先開啟了“9.9元攻防戰”,小品牌們更是將咖啡賣到了3.9元,5元。
另一方面,各種“貴價”餐飲頻繁涌上熱搜,引發搶購浪潮;比如前段時間被爆出的四線城市天價咖啡,原價3888,優惠價2888/杯,還需要提前10天預約。
前幾個月在上海格外火爆的銀座仁志川吐司,一塊吐司價格98元,黃牛價高到了300元,即便價格已經如此離譜了,依然引發消費者們的瘋狂搶購。
不過,最為明顯的還數當下突然火爆的現制酸奶賽道,原本平平無奇的酸奶稍微加點“料”就動輒30元、40元、60元一杯。茉酸奶品牌更是曾做了一項調查,擬推新品榴蓮制酸奶最高定價108元/杯,竟依然有人愿意為之買單。
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消費者吃不起四十元快餐,就吃得起108元的酸奶了?
曾經在茶飲賽道“默默無聞”的酸奶品類,為何突然如此火爆了?現制酸奶的這波熱度又能夠持續多久?會如面館賽道般曇花一現嗎?
資本“點燃”現制酸奶熱
酸奶品類的走紅,或許要從茉酸奶的熱搜開始談起。
7月12日,茉酸奶上線新品價位調查,最低價格為68元,隨后一則#茉酸奶新品價格最低68元#話題便登上了微博熱搜,一舉將現制酸奶品類頂上熱度風口。
盡管不少是負面評價,但一點不耽擱酸奶賽道熱度的不斷攀升,一眾酸奶品牌開始爆紅,資本也開始不斷篩選潛在標的,熱錢不斷涌入,今年更是被不少人稱為“現制酸奶元年”,大額融資頻現,仿佛前幾年咖啡賽道再現。
早在2021年blueglass就獲得了超2億元融資;一只酸奶牛被新希望乳業以2.31億元的價格收購近60%的股權;今年3月,連鎖鮮釀酸奶品牌“王子森林”完成千萬級的戰略融資;前不久與blueglass類似的麗茉酸奶更獲5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
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更是隨處可見消費者的打卡圖片,五顏六色多“巴胺式”酸奶產品圖片,搭上自律、健康、美顏幾個字,再加上關于牛油果、乳酸菌爆珠等專有名詞,仿佛一種新型健康宣言,筆記點贊量最高的竟達到5萬。
任誰也沒有想到,在這個新茶飲頭部都不得不在價格上低頭的時代,細分品類酸奶竟然直接跨步“悄然上位”了。
當下酸奶品牌有哪些?具體情況如何呢?餐飲O2O搜索了當下熱門的現制酸奶品牌們,發現他們主要有以下幾個“派別”。
1、高端網紅派,代表品牌blueglass,茉酸奶
如果說,喜茶、奈雪是新茶飲品牌的頭部,那在現制酸奶這個細分賽道,處于相同地位的無疑是blussglass和茉酸奶。不過,與喜茶、奈雪產品僅僅破“3字頭”還無法維持不同,茉酸奶們在價格上顯然更加“大膽”。
以茉酸奶為例,茉酸奶普遍產品價格在24-38元左右,招牌牛油果昔34元,最貴巴馬糯米榴蓮酸奶43元。
被稱為酸奶界愛馬仕的Blueglass,產品價格更是普遍40元起步,牛油果酸奶更是高達45元一杯,差不多可抵3杯喜茶,妥妥的“貴價代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Blueglass雖名為酸奶,實則更像代餐,主打的也是健康、減肥等代餐屬性,門店基本開在一線城市高端寫字樓、商場里面,對標的是咖啡里面的星巴克,目前大概有90家左右門店,全部直營。
而茉酸奶雖然也屬于貴價酸奶,但產品更偏向“奶昔類”。品牌誕生于2014年,2021年前基本屬于默默無聞的品牌,直到2021年開放全國性的加盟,門店快速發展,才真正打出知名度。目前茉酸奶門店約700家,主要分布在人流旺盛商場底層。
2、平價實惠派,代表品牌一只酸奶牛,王子森林,K22
如果說,30-40元價格帶酸奶在賽道上屬于頭部高端派的話,15-30元價格帶品牌則明顯屬于腰部平價派。而在這個區間的酸奶品牌,不止有剛成立一年的網紅品牌王子森林,近日爆發的上海網紅K22,還有老牌酸奶品牌一只酸奶牛。
一只酸奶牛誕生于2015年,與茉酸奶一樣,是中國最早一批入局酸奶品類的品牌,主打的就是“酸奶+”奶昔產品,整體客單價在15元左右,最貴的產品牛油果巴旦木酸奶昔28元,最便宜的酒釀酸奶價格可低至12元左右,目前門店已超過1000家。
王子森林作為酸奶界的“新秀”,主打鮮釀水果酸奶和手工酸奶奶昔,大部分產品價格都在19-24元左右,最低產品價格可至10元,也不缺乏價格更高產品,最近更是出了一款黑刺榴蓮酸奶奶昔,價格高達57元,當屬酸奶平價梯隊“貴族”。
K22則是發跡于2020年的一款網紅酸奶品牌,門店主要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主打的“酸奶+水果”,走的是性價比路線,產品價格在12-20元左右,經典產品酸奶草莓、酸奶芒果、酸奶桃子、酸奶牛油果統一價格只需要18元,非常優惠。
除了以上兩個派別之外,目前酸奶賽道還有許多非飲品化的酸奶品牌,比如炒酸奶,將酸奶與水果、谷物放置在一起炒至凝固化食用,代表品牌就是汴梁徐先生厚切炒酸奶;主打類似于水果撈形式“酸奶撈”的滿米酸奶等等。
現制酸奶并不是一個新品類,老品牌茉酸奶甚至誕生了近二十年,為何突然就火爆起來了呢?
在餐飲O2O看來,正如那句戲謔而真實的話所言,“在互聯網時代,誰都可以成名三分鐘”,品類也類似。
在當下這個新茶飲陷入下半場內卷,咖啡賽道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新消費需要“新爆點”“新鮮感”,現制酸奶恰逢其會成為了“幸運者”。
同時,和當初新茶飲賽道爆發一樣,現制酸奶也抓住了當下年輕人最喜歡的以下幾個特色:
1、高顏值,拍照足夠好看,好傳播
高顏值早已成為當下網紅品牌必備的入場券。縱觀這些年爆火的網紅餐飲品牌或者品類,無論是圍爐煮茶,竹筒奶茶、寺廟咖啡還是后來的淄博燒烤,都具備一個核心特色,顏值非常高,打卡拍照拍視頻不管發在抖音還是小紅書平臺,都自帶高傳播率。
而酸奶因為其本身偏固態的屬性,加入五彩繽紛的水果,堅果、谷物等產品,非常容易打造出高顏值產品。
打開小紅書輸入“現制酸奶”相關詞匯可以看到,顏值高是所有筆記中分享頻率最高的詞匯,特別是網紅代表酸奶品牌blueglass,更是被稱為酸奶中的“多巴胺王者”,每一杯酸奶都精致得仿佛油畫,僅因為顏值就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種草。
2、新鮮現制,滿足年輕人健康需求
因為原料主要為牛奶的緣故,酸奶這個品類天然就被歸于健康這個賽道,成為人們心中的“健康”產品,低糖低卡路里。
而現制酸奶的“現制”屬性,又進一步增加了產品在人們心中的健康保障,相比當下火爆的奶茶、咖啡等產品,很好的迎合了消費者“既要吃喝又不想胖”的消費心理。
而且,很多酸奶品牌在健康的基礎上還會強調更多“功能效用”,比如網紅代表酸奶品牌blueglass就在酸奶健康的基礎上,還加入膠原玻尿酸,植物雪燕、燃脂黑巧克力等產品,將產品往減肥、美顏屬性上靠,以此滿足消費者變瘦、變美等需求。

(blueglass部分產品宣傳)
茉酸奶宣傳“自然輕盈無負擔”,K22酸奶草莓直接搭上了低糖、低脂、低卡等標簽,王子森林則以“鮮釀活菌+手工”為特色,在健康這個屬性上繼續加碼。最近剛融資的麗茉酸奶則直接打出“甜度來自水果”的口號,主打簡單低卡低脂屬性。
除此之外,現制酸奶與曾經的新茶飲一樣口味豐富,口感多樣,水果、谷物、堅果甚至咖啡、花茶等都可盡情添入進去,真可謂是酸奶+萬物,相比當下新茶飲成熟后的“爆品難出”,咖啡頻現的“奇葩口味”,現制酸奶產品無疑更讓人喜愛。
現制酸奶要做好不容易
雖然在資本的助推下,當下現制酸奶品類熱度不小,已成為了一個新的品類風口。不過,在餐飲o2o看來,這個品類想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現制酸奶這波熱度更像虛火,很難繼續維持下去,特別是高端網紅派酸奶,高昂的價格本身就與當下“消費降級”的主流經濟環境相背離。

消費者明顯對高價茉酸奶抵觸
在當下這個消費者錢包越發干癟的年代,人們當下之所以會為“貴價酸奶”買單,核心原因是營銷與新鮮感,特別是最近關于酸奶的熱度不斷爆發,即便是本身沒有興趣的消費者,可能也會產生“嘗一口”的消費心理。
但嘗鮮完以后呢?還有什么“新故事”能夠吸引消費者們繼續復購呢?
而且,令現制酸奶走紅的健康這個屬性本身就存在“不確定性”問題。
健康一詞本身就難以量化,雖然酸奶在國人心中一直屬于健康產品,但為了口感更好,大部分現制酸奶都加入了各種添加物。
以前就有消費者發現茉酸奶產品中添加了植物油、白砂糖等各種成分,前段時間更是爆出了一個熱搜,有人喝喝茉酸奶5天胖了6斤。
除此之外,單一現制酸奶品牌想要長期經營下去,還面臨以下幾大挑戰:
1、新茶飲品牌的挑戰
當下現制酸奶品牌不僅需要與其他現制酸奶競爭,還需要與新茶飲品牌競爭。隨著現制酸奶熱度的不斷攀升,越來越多新茶飲品牌正推出相似的現制酸奶產品,想要搶占“現制酸奶”這個賽道的新紅利。
比如7分甜2月份就上新了一款名叫牛油果多多的產品,類似于牛油果酸奶;書亦推出了草莓啵啵酸奶等系列產品,據說10天月銷百萬杯;近日,就連喜茶也推出了搭配牛油果的“牧場酸酪”系列。

書亦推出的酸奶新品
新茶飲品牌推出的產品相關售價基本在15-25元,價格優勢非常明顯,目標直指現制酸奶品牌們,特別是茉酸奶這種貴價高端酸奶。
2、產品同質化的挑戰
這種產品同質化產生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酸奶這個原料本身創新力度不足。在日本酸奶可以根據益生菌菌群不同分類,但在中國大部分人對菌群認知度低,對菌群的研究不足,這就導致品牌難以從菌群與酸奶這個原材料角度進行產品創新。
第二,中國當下現制酸奶產品創新大多集中在“添加物”層面,這就導致品牌出現了與新茶飲品牌類似的現象,但凡某個品牌出現了一個爆品,其他品牌基本會快速跟上。
比如茉酸奶早期就是以招牌牛油果酸奶知名的,但當下的現制酸奶品牌產品菜單上,基本都有一個類似的牛油果酸奶產品。好不容易打造出一個爆款,產品也極易被模仿與復制,品牌們想要打造出差異化很難。

各大品牌牛油果酸奶產品,內容物差不多
除此之外,酸奶品牌們還可能面臨一個問題,淡旺季的挑戰。
現制酸奶屬于冷飲類,相比于新茶飲的冷熱皆宜,顯然優勢不足。這就意味著現制酸奶品牌必須在菜單上補充“熱飲茶飲”類產品,或者用其他手段彌補缺陷。
很顯然,雖然現制酸奶這個品類在當下熱度很高,但想要真正做好這個品類,光靠一時的熱度是不夠的,產品才是關鍵,在這條賽道上現制酸奶品牌們還有很長路要走。
-END-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