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餐2.0升級,易or難
前幾日,中國外文局發布了《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在該報告調查中發現,中國整體形象好感度穩中有升,其中中餐、中醫藥等中國文化與科技元素繼續成為國家形象亮點,而中餐更是以52%的得票率被首選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
不僅如此,在調查中發現,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接觸過中餐,發達國家和海外年長群體接觸中餐的比例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年輕群體。嘗試過中餐的人群中,72%的受訪者給出了好評。
中餐以以傳播最廣、體驗美好、產品豐富、生命力強等幾大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并且在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中最具影響力和優勢。然而,中餐走海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精神可嘉 仍存不足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味道不僅在國內不斷發揚和傳承,也被更多有遠見和魄力的國人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在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中餐。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在世界上150多個國家散落著30萬家以上的中餐廳,而就在2017年末,中餐的代表企業大董紐約店也在千呼萬喚中開業,由此在國外也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文化,感受中國美食的狂潮。國外的中餐廳在中華文化的傳播上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和功績,然后對于國外的中餐企業來說,一直面臨著許多困難,總體處于“散、小、弱、差、難、危”的尷尬“六字局面”。在海外中餐的普遍地位落后于日餐、韓餐、泰餐,屈居于尷尬的“小三”地位;面臨著繼承無人、廚政無人、經營無利、擴張五銀、產品無根、拓展無門的“六無尷尬”。
海外中餐面臨2.0升級
進入21世紀以來,海外中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走出了200年之久的尷尬局面,隨著大董等中國高級別餐飲企業的走出去,中餐將逐步擺脫“散、小、弱、差、難、危”的困局,將迎來2.0升級的時代。
東方美食研究院劉廣偉院長曾提出,海外中餐要在變化中求發展,推動從“業余選手”向“職業選手”、從“謀生階段”向“產業階段”、從“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的三個轉變。展望中餐未來的發展目標,客戶群定位當地主流社會,樹立中餐美譽度;出品質量大幅度上升,形成核心競爭力;創造國際品牌,海外中餐上市公司達到20家以上;世界70%的五星酒店內設中餐廳,成為傳播文化的有力載體。
但是中餐2.0升級的過程仍舊是艱辛的,需要國外中餐經營者的覺醒;更需要國內一流餐飲企業的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餐既是外國人心中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元素,那么就要把這第一元素盡力完善和完美,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能僅僅屈居于“小三”。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