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餐飲界"立馬關注!
在餐飲業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問題歸結于“是人不行”,可是,卻沒有多少人想到“是制度不行”。那么,如果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是換人還是換制度?也許,看完下面這幾個故事,大家就會恍然大悟了。
故事一、菜品合格率的檢查制度
以往,廚房總會接到各種各樣來自客人的投訴,有時是在菜品里面發現有頭發、雜物,有時是菜品味道過咸或過淡……后來,總廚就改變了制度,把原來的廚師帽換成了塑料廚帽,給每位炒鍋師傅發了一雙銀筷子,并親自在傳菜間把關。菜品裝盤后,要求每位炒鍋師傅都對自己做出來的菜品試吃一口,覺得沒問題再送到傳菜間,然后由總廚進行抽查。如發現有不合格的菜品,馬上倒掉重做,并公開批評。
由于人人都愛面子,生怕被別人笑話自己技術不行,從此,菜品投訴的問題就再沒出現過。
故事二:付款方式
每年大閘蟹當季,某餐廳都會到出產地進行采購。開始時,是由餐廳采購員挑選好螃蟹后,付好款,再由蟹商運送到餐廳。蟹商只要把活的大閘蟹裝進箱子并送到目的地,就能賺取貨款。
但很快,餐廳就發現這樣做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大閘蟹的死亡率很高,送到餐廳的大閘蟹有30%是死的。餐廳絞盡腦汁想降低大閘蟹在運輸過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采購員上船監督,限制裝箱數量等等,但都實施不下去。
最后,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把付款方式變換了一下:由根據裝進箱子的活的大閘蟹付費,改為根據收到的活的大閘蟹付費。蟹商只有將螃蟹活著送到餐廳,才能賺到購貨款項。
新制度一實行,大閘蟹的死亡率立竿見影地降到了零。
故事三:抽水馬桶的清潔標準
日本某高級酒店,檢測客房抽水馬桶是否清潔的標準是:由清潔工自己從馬桶中舀一杯水喝一口。可以想象,這樣的馬桶會干凈到什么程度。
故事四:解決客人催菜的制度
被客人催菜很多餐廳都遇到過,對于此問題,由于職位級別的關系,通常的制度是服務員收到客人的追問后,再去找領班或主管匯報,然后由主管追問后廚,在得到后廚的答復后,再告知客人。但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有很多的客人由于不能及時得到答復而離開了。
一餐廳訂立的制度就很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給荷皇和每位服務員配上了對講機,在遇到問題時,服務員就可以立即跟荷皇溝通,而荷皇在收到追問后,要馬上使用配備在廚房的麥克風追問是哪位師傅正在做這個菜。假如是A師傅,那么A師傅就要馬上回答是我,還有多少分鐘能完成,然后荷皇就能告知服務員能出菜的時間,那么,服務員就能在短時間內答復客人。
其實很多客人并不是不能等,而是由于沒有及時等到答復,感覺沒受到重視,心生不滿而離開的。
故事五:后廚留人的制度
在后廚,每位炒鍋師傅都會按照職位的高低來劃分自己應該做的菜,可是長此以往,職位較低的師傅就會覺得一直都學不到高職位的做菜技術而離職,因為感覺沒有晉升空間。于是,總廚就改了一下制度:除了頭鍋、二鍋這兩個崗位,每天誰先吃完員工餐回到廚房,誰就可以站三鍋的崗位,做這個崗位的菜,學這個崗位的技術,然后下一個回到廚房的人,就站四鍋……如此類推。
如果本來站三鍋的師傅是最后一個回到廚房的,就只能站尾鍋了,就當是鞏固一下基本功。
如此一來,每天炒鍋師傅們的吃飯速度都很快,而且全員的平均做菜水平也提高了,提出辭職的人也沒有了。
同樣的人,不同的制度,可以產生不同的、差距巨大的結果。
這,就是制度的力量!
來源:品途網
整理編輯:eddy
餐飲界新媒體專注餐飲創新研究
國內餐飲新媒體TOP10、搜狐自
媒體聯盟、網易自媒體聯盟成員
▼ 點下面「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