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復古和懷舊的調調兒籠罩整個社會和人心,“回憶”成為時尚,“青春”變為消費對象,寫字的(作家)、做衣服的(設計師)、拍電影的(導演)……都在使勁兒讓自己弄出些年代感,以更好地迎合社會心理。
餐飲界也未能幸免和脫俗:以年代感為場景的餐廳在各地不斷涌現,力圖通過營造“穿越”場景向逝去的時代致敬,滿足用戶念舊情緒。
年代感餐廳常有,但常青的年代感餐廳不常有,下面提供五個秘技,供此類餐廳在餐飲江湖搏殺:
一、年代跨度別整太大,不利用戶生成代入感
對于年代餐廳,選擇區間跨度,就是選擇目標用戶,這是其首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影響發展的“致命因素”。別不信,道理很簡單。時間跨度大,意味文化覆蓋面要廣,裝修設計方面承載的元素要多,資金、菜品、腦力等各方面投入成本都會相應增加。
裝修和研發菜品的道理一樣,單品突破的效果往往比“廣撒網”強,“移步換景”影響食客們快速投入場景,把“單場景”做到極致更利于食客情緒培養和沉淀。
“跨度小”不僅便于餐企定位,也利于取名和用戶記憶。“民國”是年代餐館喜歡選取的時代背景,但幾十年的跨度該怎么取舍?有兩個餐廳在年代“選料”上稍顯精當——“四世同堂”、“1928有機家菜坊”。“大背景小時代”的選擇方法,讓“民國”場景來得更具體、更直接。
二、盯時代主線,抓一兩個核心記憶造亮點
互聯網時代,最怕的就是“平均”,“平均使力”=“沒有使力”,最怕的就是“亮點”,“打造亮點”=“打造品牌”。有抓人的亮點,才能令用戶產生核心記憶,啥是核心?就是少而精的那個“點”,多了沒用,一兩個足矣,多了反倒干擾用戶。
這個核心亮點一定要與所選時代區間高度匹配,要么有料、要么有趣,最起碼不能有文化硬傷。比如,以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為背景的“四世同堂”餐廳,有一個主打菜叫“大赤包捉五魁”,其實就是老北京的一種吃食——“豌豆黃”,但其做成麻將樣式,又將小說中著名角色和北京麻將打法結合命名,令此菜桌桌必點。
三、口味傳統是王道,“純”、“醇”才能吃出青春
到年代餐廳吃飯,一圖緬懷青春、感慨歲月,二圖原汁原味的老味道,前者是此類餐廳開業的“形”,后者是決定其能否紅火的“神”。產品質量,是所有餐廳成敗的核心因素,沒有之一。菜品口味不好,裝修的再出神入化也白搭。
年代餐廳難以屹立不倒的另一因素就是,菜品口味不僅要好,而且要“正”、要“原滋原味”,否則我來你這圖啥呢?所以說,經營年代餐廳,是餐飲經營者給自己多戴的一個緊箍咒。
四、菜譜設計別違和,先入眼才更利入心
去了幾家年代餐廳,最讓我遺憾的細節是“菜譜”,對于菜譜的忽略,讓年代餐廳的文化感打折。在任何一個餐廳就餐,其實都是這么一個過程:入眼——入口——入心,環環相扣,一環決定一環。菜譜樣式與年代感概念的“違和”,將把用戶從裝修產生的代入感中拉回來,好不容易穿越一會兒,瞬間就幻滅了。
年代餐廳菜譜設計的最低限度是:即使不精心“出(出)味(位)”,也要與環境基本搭界。順便說一句,菜譜別太厚,主打年代菜就行,其他菜品適度間雜即可,萬一碰到選擇恐懼癥患者,將嚴重影響你的翻臺率。
五、可植入當代時尚,“兼得感”滿足用戶矯情心理
打“年代牌”不耽誤你植入當代基因,適度混搭能滿足部分用戶“魚與熊掌兼得”的心理。但是,這種混搭不是“火星撞地球”的思路,要“潤物細無聲”,燈具、燈光、衛生間等,是年代感餐廳可以適度發揮當代創意的地方,前提是不能與整體年代感有直接沖突。
說白了,年代感餐廳,玩兒的是場景和情懷,吃的是記憶與歲月,能讓用戶短暫地穿越回往日時光,吃出感慨,回味悠長,你就贏了。(來源:搜狐自媒體)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