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喝了300家咖啡館后,我再也不想探店了





    自從入了咖啡的坑,到各地喝豆子、探店就變成一個日常活動。


    從2017年底開始,我2年探了150+咖啡館。一位朋友更狠,他的目標是300家,在國內國外花3年完成了。


    然而到今年,我對探店失去了熱情,次數斷崖式下降。那位目標宏大的朋友,早已不再探店了。


    這股探店的熱情,是怎么來怎么散的呢?


    作者羅志嘉



    -01-

    好豆子風味不記得了,花錢的心疼明明白白


    好奇心從2016年開始。那時剛開始喝咖啡,第一次看到手沖咖啡菜單上,不同產地的咖啡豆下標注著一堆風味描述,充滿向往。

    看著咖啡師把咖啡豆磨成粉,倒在濾杯里,開始一圈圈注水,最后端上來一杯黑不溜秋的水。喝一口,蒙圈了,卡片上描述的風味一個都沒喝出來。


    “黑不溜秋的水”,入坑的開端


    好奇心慫恿下,就入了喝咖啡的坑。


    之后,我開始去不同咖啡館喝單品,從耶加雪菲、肯尼亞,到各種小產地、微批次都喝過不少。


    當時在市面上還沒有那么多咖啡館,手沖的價格動不動就四五十元/杯。回想起來,喝過什么好豆子,風味肯定不記得了,花錢心疼的感覺記得明明白白。


    記得第一次去廣州的Sweetness時,老板還在分享不同的豆子和沖煮器具。半年后再去,已經把手沖從菜單上去掉,只出品美式和奶咖。

    Sweetness門店,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原因是有很多客人在店里聊天時,詢問他有什么精品咖啡館推薦。他問客人,什么是精品咖啡館。客人說,就是有賣手沖咖啡的咖啡館。思量一番之后,他就把手沖咖啡砍掉了。


    年初,我在一個咖啡館喝咖啡,和老板聊起來,他說其實生意沒有那么樂觀。不夸張地說,2017~2018年,咖啡館很大部分收入就來自探店的愛好者,大眾對于日常喝咖啡還是沒有習慣。


    精品咖啡館最開始的吸引力來自于手沖單品,然而手沖咖啡帶來了過多好奇心和距離感,甚至還有誤區。很多消費者對精品咖啡的理解變成:精品咖啡等于手沖咖啡,精品咖啡豆就是淺烘焙的咖啡豆。


    經過幾年的智商稅啟蒙后 ,我也開始購買各種沖煮工具,自己在家沖咖啡。

    家里的咖啡角

    前幾年很火的花魁,半磅也只要80-100元,自己買豆子,算下來一杯咖啡的成本只要10元左右,省下來不是一點點。


    原來喝精品咖啡不是精致窮,天天去外面喝才會真的窮。之后,我就很少專門去咖啡館喝單品了。

    現在,不管是國外烘焙品牌的咖啡豆,或者小眾處理法的生豆,都有多種購買渠道。愛好者們從在咖啡館里探索風味,變成了自己動手獲得樂趣。咖啡館里手沖光環變弱,讓很多人失去專門去咖啡館的動力。



    -02-

    裝修越看越雷同,創意咖啡都一個味兒


    回想起來,之前廣州的APF,是較早一家純白風的咖啡館;來回咖啡,是冷酷的工業風。一眼望去,滿是驚喜。 

    然而逐漸地,市面上的咖啡館,裝修風格大同小異,吧臺擺放著辣媽EK,翻開菜單也是美式拿鐵,每一家都大同小異。能找出差異的門店只是極少數。

    相似的越來越多

    原來很多開咖啡館的朋友,每周店休都喜歡去新開的咖啡館看看,觀察有什么可以借鑒到自己店里。


    現在變成,反正同行都差不多,店休探店變成了去好朋友的店里串門,一起感嘆生意難做。


    今年咖啡館里最火的流量產品,非創意咖啡莫屬。創意咖啡,比傳統咖啡的口味更適合大眾消費者,原本是咖啡比賽中的一個項目,隨后被應用到門店經營中,一度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創意咖啡的明星店要屬上海的O.P.S,類似于雞尾酒的特調方法,加上咖啡師們在眼前制作、講解,可以充分體驗特調的風味。


    咖啡在趨向于日常化和平價化的時候,用創意打造新的明星飲品,重塑咖啡價格體系,原本是咖啡門店經營的一個破局點。


    創意咖啡原是咖啡的破局點


    然而,創意咖啡也不能多喝。


    端午節時,我從上海到蘇州,兩天一共去了6家店,喝了16杯創意咖啡。回來之后,就很少再被這類產品吸引。


    我發現很多店的特調咖啡,方法論不外乎幾種:“咖啡+飲料”、“咖啡+水果”,用香氣突出的材料,比如奶油、香料、酒釀、雪糕等。口感上的關鍵詞都是那幾個,汽泡口感、水果酸甜、濃郁香氣、冷熱交融等等。


    很多店的創意咖啡,其實就是一杯勾兌的“小甜水”,再插一段迷迭香、兩片水果切片。如果你把logo遮住,都分不清是哪家店出品的,喝起來都差不多。


    站在消費者角度,無論是單品,還是創意咖啡,剛推出的時候的確有好奇心。但同時也有一個心理閾值,超過了這個閾值,內心就毫無波瀾。視覺和味覺上的審美疲勞,給探店熱情澆了一桶冷水。


    探店的好奇心閾值被逐漸消耗



    -03-

    咖啡節越來越熱鬧,還比探店劃算


    昨天,一家咖啡自媒體發布了2019年咖啡行業的關鍵詞,其中有一個是咖啡節。

    2019年,大概是咖啡節最密集的一年了吧。前段時間,有朋友告訴我,店里買了一臺單頭咖啡機,專門給外場活動使用。外場活動指的就是咖啡節和市集活動。


    咖啡活動在今年格外火熱,不單有專業的咖啡展,還有各種主題的咖啡節。主辦方不再是專業的行業機構,還有不同的自媒體組織和商業地產商。在北上廣深,幾乎每月都有一場大型的咖啡線下活動,現在這股風潮也刮到了二三線城市。


    對于咖啡館而言,小型咖啡節一次的攤位費僅需幾百元。在現場售賣咖啡、咖啡豆、掛耳,還有門店的原創周邊,同時展示了品牌,吸引潛在客戶,這筆賬絕對劃得過來。


    擺攤賣咖啡,是個劃算的舉動


    擺攤賣咖啡,成了很多咖啡館運營的固定活動。


    以前去探店,每次最多跑兩三個店。現在改去咖啡節,看到有興趣的攤位就買一杯,有得試喝就湊湊熱鬧,還能碰見外地的咖啡品牌。


    這種新奇感,像極了小時候去逛美食節的樣子。周末約起,逛咖啡節也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咖啡節打卡成了不少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大眾對于咖啡節的態度,會不會就像流行探店那樣,突然又降溫熄火?


    畢竟探店和咖啡節,都不是日常喝咖啡的消費行為。對于很多客人,只是一種社交貨幣,被網絡灌輸了“打卡”、“探店”、“拔草”的社交概念,沖著曬圖、秀自拍而來。常常還能看見很多人點了單,手機喝完,那杯咖啡自己都沒動過口。



    -04-

    結語


    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審美終有疲勞的一天。

    真正喝咖啡的客人開始回到理性、方便的消費方式,那些不愛喝咖啡的消費者還來不來呢?

    如果這時候,咖啡館的生意還能挺住。說明愛好者們的打卡、安利,真的帶來了咖啡在大眾消費者中的升溫,起到了培育市場的作用。


    怕就怕,探店冷了,店也涼了。你說呢?


    來吧,留言分享你的戰績:探過多少家店呢?現在還去嗎?




    茶顏悅色前總經理、品牌負責人何一汀,在咖門開了15堂線上課,分享茶顏悅色的爆紅路徑。還是茶顏悅色創始人親薦!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了解課程詳情:


    政雨  編輯孫超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識別圖片二維碼,了解更多內容


    6張表格,幫你“設計”出好產品:

    《中國飲品行業2020產品報告》:

    從茶葉選型到口味設計,解密一杯好喝的奶茶:


    — 商務咨詢 —

    18339988529(同微信)| 17310709150(同微信)

    — 課程咨詢 —

    13253329903(同微信)| 17744612803(同微信)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7096.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2月13日 07:00
    下一篇 2019年12月13日 07:3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