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無數的你,有沒有對哪一杯印象深刻?覺得誰家的產品最好喝?
好喝,是個人感受,往往會受到關系親疏、環境體驗、心理暗示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那如果單純點,有沒有確鑿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呢?這是今天要討論的。
作者|政雨
-01-
怎么評判一杯奶茶是不是好喝?
如果你是帶著某種激動的心情點進來看八卦的,可能要失望了。
“喜茶奈雪樂樂茶,誰家的產品更好喝?”這樣的問題堪比質問男同胞,“媳婦和媽同時掉水里,救誰?”都是送命題!
關鍵是,咱不敢回答,咱也不知道咋回答啊。
產品好不好喝,猶如評判“范冰冰和楊冪誰更漂亮”。說白了,都是個人審美層面的事兒。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都是美女,都是飽眼福的。
一本正經地按照三庭五眼的標準對比,那是專業娛樂記者干的事兒。
主要咱也沒法評價啊
順著這個思路,評價一杯產品好不好喝,也得找專業的人。
禹博川在國際潮流飲品創意大賽中得過多次冠軍,在判斷產品好喝這事兒上,他有一個公式:好喝=不難喝+有特點。
統一所有人的口味定義好喝很難,但不好喝就容易很多。在禹博川看來,不好喝要么過苦,要么過澀,要么過甜,要么過膩。只要是不那么過分的口感,大家普遍能夠接受的,都算好喝。
研發人員關于好喝的定義往往很寬泛。
陳鵬毅在北京的茶飲品牌煮葉負責研發,在他的“好喝”標準里,是從不同維度定義的:
顏值,能不能符合現代市場消費的主流需求,讓客人拿到手后,產生一種天然喜好;
香氣,能不能體現出新茶飲的特色,要有搭配水果的甜香,還有茶本身的香氣;
味道,能不能體現酸甜平衡感等。
這倆觀點聽起來都蠻有道理的樣子,但說白了,還是他們自己舌頭的標準。
我又問了幾位老板,很清楚了,在他們心里,“好喝≈賣得好、銷量高”。
這沒毛病,利用最大公約數原則,讓顧客用舌頭投票,起碼是很賺錢的方法。
但說來說去,以上都是他們在實踐中自己總結的標準,都是技術層面的,都不夠“科學”。
沒有科學就容易“眾口難調”
科學是對事物的確鑿認識,技術是科學在實踐中的應用。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長江日報評論員劉洪波,有一個更通俗的方式解釋二者的差異:科學知識是進步的,先前認為是真理的,后來可能不被認為是真理,哥白尼天文學代替了托勒密天文學,但人們關于科學的認識不變。
技術就不是這樣,技術是流變的,任何技術是一定會被新的技術取代的,任何技術只適用于當前,它處在等待被取代的位置。
雖然在今天科學與技術已經越來越難以區別,獎給基礎科學成果的諾貝爾獎,也在越來越多地給到技術成果。
但是,想做一個有未來的行業,評價一杯茶飲好不好喝,必須基于科學層面進行,創造一套恒久不變的標準。
然而,把網搜穿、書翻爛,我也沒找到這樣的“科學”。
-02-
新茶飲無科學、缺標準
在咖啡里是有科學的。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發現一杯傳統滴濾黑咖啡的萃取率在18%~22%,濃度在1.15%~1.55%的時候最好喝,這是“Golden Cup(金杯準則)”。
精品咖啡協會還發明了咖啡風味輪,把所有咖啡口味描述出來,放在一張彩虹圖上,你對咖啡進行的任何感官測試都能在上面找到參考。
精品咖啡協會也定義,在杯測(一種給咖啡生豆評分的方式)規則下達到80分以上的豆子,是精品咖啡(生豆)。
這套杯測的標準很是復雜,包括對干/濕香氣、風味、酸質、甜度、干凈度等等的測量記錄。
美國精品咖啡學會的風味輪
雖然標準對能不能多賣兩杯咖啡沒什么幫助,但對搭建行業體系、支撐一個品類走得更遠是必不可少的。
顯然,目前中國茶里還沒有這樣的標準,也沒有類似精品咖啡協會這種給咖啡制定科學標準的機構。
瓶裝飲料里也有標準。
比如,《飲料通則》規定,奶茶飲料中,乳蛋白含量不應低于0.5%;茶飲料中茶多酚含量不能少于300mg/kg。
比如,隨便一瓶飲料,即使是礦泉水,礦物質含量、能量,容量、體積,生產日期、保質期都標柱得明明白白。
而在新茶飲里,是沒有科學或標準的。
茶湯放多久、加多少糖、用什么奶,主要靠門店基于經驗或者基礎的食品安全指標劃定。
奶茶還沒有明確的科學體系和標準
一定程度上,被消費者吐槽的植脂末不健康、糖分高、水果都是腐爛的問題,也源于這些信息的不透明。
無論從茶著手做科學體系,還是建立出品流程,新茶飲都到出標準的時候了。
-03-
品牌、產業鏈、機構,
出標準三方缺一不可
新茶飲出不來標準,是有原因的。
陳鵬毅從研發的層面看,定標準的難度在于,品牌是不是用一樣的茶,有沒有使用拼配茶的方案。在使用拼配茶的方案中,從根本上就會有很多差異化。另外,當茶和乳制品、水果、添加料搭配時,會呈現出來不同的風味。
這是目前品牌方以客戶選擇的終端產品決定價值導向的主要原因。
根據對茶飲行業研究多年的邵曉林看來,行業處于成長期,品牌多執著于通過追逐熱點、做爆款產品取得快速躥紅,雖無可非議。但從長遠來看,這只是在討好消費者的淺層需要。從行業價值角度看,并不理性,行業發展需要是長線的東西。
國茶實驗室創始人、資深茶葉品牌策劃顧問羅軍,站在更高的視角對比了咖啡和茶兩個品類:咖啡已經在全球按照產業化思路生產,以商業為驅動,有商業執行系統,也便于制定標準。
而茶產地不同、茶樹品種不同、加工工藝不同,沒有商業驅使的動力。但新茶飲進入,中國茶的商業要求會越來越高,現在有標準需求了。
茶飲的標準也在慢慢建立
那么問題來了,茶的這套科學體系該怎么建立?誰來建立?
我問了一些專業研究茶的人:
樂泡智能泡茶機發明者葉揚生天天和茶打交道,他屬于“機構派”,主張由科研機構借鑒咖啡的金杯準則、風味輪感官做,不僅僅以解決商業需求的目的出發。
而在研究茶的感官評價體系的羅軍看來,現在新茶飲需要的是消費系標準,如何鑒定好用、好喝的要求,不考慮產地和品種的要素,僅考慮工藝因素。
而在工藝的審評上,咖啡的果實體系,一年只有一次采摘期,去掉果實,果核的含水量只有10%~12%,相對具有穩定性,評價的只有烘焙體系。
茶做的是葉子,常年可生產,氣候變化、發酵方法、烘焙度等,變化維度遠超過咖啡豆,芳香物質卻遠低于果實,更考慮工藝和審評的細膩度。
邵曉林的觀點更加全面,在他看來最終標準的呈現要回歸到茶,圍繞風味輪體系,構建一套新的品質標準和邏輯。以品牌方為驅動力架構產品,并有供應鏈端、產業鏈端配合,建立標準的機構去做。
所以,到底誰家的品牌最好喝,茶的評價體系如何建立?留言區說出你的觀點!
<<<點藍字,查看咖門”咖啡向下,茶飲向上”系列往期內容:
后天,創飲Talk全國巡回課深圳站正式開講!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報名,最后名額。
統籌|政雨 編輯|若云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識別圖片二維碼,了解更多內容
王牌店長特訓營:
咖門2019飲力學院全國巡回課:
臺灣飲品探尋之旅:
— 商務咨詢 — 18339988529(同微信)| 17310709150(同微信) — 課程咨詢 — 18637102212(同微信)| 13253329903(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