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羅看茶》專欄的第3期,來自羅軍在2017年中國茶葉科技年會上的演講——“從發生學角度探討未來人類還喝茶嗎”。
這里先分享“今天篇”這一部分。
聽他談談茶的屬性、健康認知以及在注意力經濟的時代,應該如何抓住“品質”和“便利”的機會。
《咖門》專欄作者:羅軍
《中國茶密碼》作者
資深茶葉品牌顧問策劃
茶香書香品牌創始人
1
現萃調飲茶的機會
我多次提到,把中國茶飲分成三個象限,以往有很多思考在象限之間互相跳躍,標準不一致,容易互相打架,今天這里把三個象限做一個解讀。如下圖:
象限越低,工業水平更強,象限越高,價值要求越高。不管做什么,堅持在象限里的位置就清晰很多。
其中,第二象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是目前增量的象限,是國際化共同消費模型的象限,而第一、第三象限都在學習第二象限的價值模型。
先看看傳統泡飲茶,是中國茶的傳統文化象征,特點是審美屬性極致過度,效率模型嚴重低化。這種模型,時間成本低的話是有效的,一旦時間成本高就會非常被動。
而說到效率,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立頓。但可以說,在中國僅有效率模型是不夠的。本質上立頓是茶對工商文明的妥協,贏了戰斗,輸了戰爭。
再來看看第一象限工業飲料茶,是非常嚴酷的。工業飲料年均復合增長率2006-2010年是26.6%,2011-2015年是10.7%。目前進入了降速增長的“新常態”發展階段,年增長率滑向10%以下。
隨著更多的傳統泡飲茶的滲透,特別是在第二象限,可以立即做一杯色香味俱全的茶之后,實際上這個象限里工業渠道的茶在退化。
相比,第二象限是欣欣向榮。
不僅是體現在品牌百花齊放。據相關數據,新式茶飲的潛在市場規模在400-500億元。我認為這個數字還是被低估了。
另一個側寫是,新媒體《咖門》12月22號將在上海辦一場大型高峰論壇,會把調飲茶、咖啡的幾個大品牌聚集在上海,也邀請我作為嘉賓來談一談。
我看到他們的宣傳,轉發了一下,陳福橋博士馬上買了張票。一看票還380元一張,我就很震驚,震驚在什么地方?行業的會議如果需要買票的話是好事情,就是這些來的人是需要東西的,而不是來給你站臺的,需要判斷大的增長趨勢是非常重要的,務實。
工業文明有兩個大的標簽,一是麥當勞,一是星巴克。
革命性的跨度在1911年泰勒發明了“泰勒制”,誕生流水作業,大量產業工人進入,每人分頭做其中一個工序,使效率大大提升。
1940年,麥當勞產品的對象其實就是這批產業工人。而星巴克真正做出來,是前面產業集聚了大量的生產能力,強到生產量不僅能給周邊城市供應、甚至可以跨城市、跨國供應,這就需要很多坐在辦公室里解決貿易交易的人,我們叫做“白領”。
他們需要在同一個時間維度下把自己喚醒過來,咖啡這時的作用是有意義的,需要解決焦慮的時候是不能等的,必須馬上恢復興奮。
當工業文明過度發展,人們開始反感人工香精色素,回歸茶是一種國際趨勢。
價值模型是瞄準用戶需求,把產品對接給用戶,效率模型則是確定需求后,有效的組織它實現目標。在做茶的路上,要想清楚價值模型和效率模型的匹配度,我們是“Cha”不是“Tea”。
2
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飲料
2013年,我去拜訪茶界泰斗張天福,問張老在您心目里茶的第一屬性是什么?他淡淡地說,還是說健康的好。
茶的科學標簽就是健康。
而之前的黃曲霉素事件,普洱茶為什么受一些消費者質疑?對茶葉的科學認知和普及還不夠。我在《洞察》就此專門做了一期節目,不是僅僅為了給普洱茶站臺,我是為了給中國茶站臺。
方舟子挑戰了兩件事情,一是以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體系,第二挑戰的是所有的后發酵的茶。
茶的工藝有各個維度的表達,不能把所有的工藝抹殺掉,何況在中國的泡飲茶這個模型下安全風險是極低的。
今天在茶健康普及的方面,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常常說了很多無效話術。
舉個例子,比如你對20多歲的消費者,講茶中的什么成分對50歲之后可能產生的病有幫助,那消費者不是聽暈了么?功能是有適配度在里面的。
2003年,在臺灣考察的時候,看一家店這樣寫,非常有意思——林志玲說,茶可以清除自由基。這個自由基的說法非常好的,它不空虛了,這是茶多酚的意義在里面,茶多酚的健康屬性怎么說都不過分。
宋朝人喝茶為什么那么浪漫?因為茶氨酸是傳統審美的核心因子。
▲(點擊查看大圖)
如果回到宋朝,當年是把什么傳到日本去的?是山上遮陰的這些茶。只有遮陰的情況下,茶氨酸才會非常的高,高之后可以和茶多酚發生抑制,苦澀大量下降了,會變成一杯可以直接吃下去的茶。變成現在所謂的日本的抹茶方式。
日本的抹茶為什么會拿著茶筅打來打去?主要原因不是為了好看,有發生學的原理,因為茶湯還是比較苦的,打散除了讓粉和水充分融合之外,通過這個過程讓茶多酚再氧化掉一些,就沒那么苦澀了,然后嘴里再含顆糖咽下去。
任何一個消費模型,不要盲目地崇拜它一定是對的。一定有它的發生學原理,怎么發生的,適配度在什么地方,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3
注意力經濟學的時代,便利和品質是機會
《心流,完美體驗心理學》講到,注意力的理論容量只有126B/s(比特每秒),即一個人同一時刻只能處理7個單位的信息,而注意力切換的最小間隔是1/18秒。
我們翻譯一下:如果一個人在世70年,按每天清醒狀態16小時計算,人一生處理的信息總量是:185GB。
這代表什么,我們腦子里可能能裝很多東西,但真正能夠加工的東西其實是非常少的,中國茶在傳統泡飲模式里面,如果過度消耗用戶的注意力的話,會帶來非常大的損失。
現在動不動要“逃離”、要“安靜一下”,主要原因是:文明程度越高,信息量越大,結果是必須要獨立地把它消化掉。
預計到2020年信息量將會是2009年的44倍,速度非常快,現在一個T就很大了,而達到200PB已經是全人類說過的所有的話,人類能夠處理的信息量只是宇宙中很小的信息。
所以大家會感覺累。現在是一個注意力經濟學的時代。
信息時代產品的機會在什么地方?
第一,信息過量的時代,越便利的產品機會越大,不能把茶再做得過分復雜;
第二,信息對稱的時代,很容易獲知你的品質。
每年我看到,中國茶報表說茶產量增長了多少,我就心驚肉跳,這意味所有賣茶的兄弟們又更緊張了。生產量與消費量增長不匹配,這是一個矛盾。
我們茶產量在2006年的時候獲得了世界第一,到今天,這十年整個中國茶產量增長了一倍,起步的1980年才30多萬噸,相當于現在年產量的一個尾數,我們足足多了200萬噸出來,當然整個消費量和消費水平是有關系的。
比較世界茶產量和中國茶產量,會發現中國茶產量增長特別快,但是整個出口量到30萬噸左右就開始徘徊不前了。為什么?中國茶的價值模型輸出不出去,而效率模型是干不過老外的,因為老外只做一種品類——紅茶,而且從種植規劃開始就是按效率做的。
生產多少茶、賣掉多少、喝掉多少,二級轉化率是非常重要的,真正關心的應該回歸到喝掉多少。
中國茶有一個“三分之一現象”,成功地把三分之二茶全賣給了消費端,還有三分之一沉沒在生產端和經營端。
三分之二賣成錢的茶,最大問題,是其中有一半的茶沉沒在消費端沒有喝掉。
我們沉沒掉的茶太多,中國茶很大一部分在消費端存在嚴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失控。
14億人口,喝茶人口按照前幾年的報告中大概有4億,我的預估,中國喝茶人口能到達50%毫不過分,有3個億的喝茶人群是共同去發動、對接的,其中大概2個億來自80后、90后人群。
農耕文明是原料時代,到了工商文明是品牌時代,品牌不是你對產品的一個命名,本身是消費者心目中的一個結果,有這個結果之后才是一個品牌,核心目的是簡化選擇。
END
為什么說茶是人類發明的元飲料?
未來科學賦能時代茶的意義是什么?
《老羅看茶·人類未來還喝茶嗎?》之昨天、明天篇,將在咖門陸續發布,請持續關注~
報名方式
▼
掃描下方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END
統籌:咖sir | 編輯:溪午
本文為咖門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 | 微信:mengmeng478469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