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茶店的自我修養:賺大錢之前先被人記住


     


    “給我一個選擇你的理由。”

     

    這是很多人面對一個新的消費品,做出的最直接反應。

     

    “喜茶熱”的現象引來許多新品牌進入茶飲行業,這些品牌如何才能脫穎而出,被消費者牢牢記住呢?


    或許該做點不一樣的東西出來了。


    咖門|政雨,發自上海



      1  


    一家讓人“眼前只亮一次”的茶飲店


    最近,在上海那條不缺關注度的永康路上,有一家新店上了頭條。

     

    這家店名叫Tea Funny,開店時間不長,卻已小有名氣,引得年輕人紛紛打卡。

     

    原因何在呢?看這家店的門臉,要說不吸引人我是不信的:


    ▲很有創意的門頭

     

    emmmm……一束黃色的光照射下來,看起來又溫暖又Funny,看得我也好想去。

     

    可是我明明記得,曾經在哪看過類似這樣的設計。

     

    嗯,終于,找到了,這樣的設計確實有過:


    ▲有點似曾相識的門頭


    但這并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

     

    畢竟很長時間以來,我已經鮮少看到有趣的茶飲品牌出現了,立刻搬起小板凳仔細研究了這家店。

     

    “用泡咖啡的方式泡茶、用時尚方式表達茶文化”,是我在新聞中看到的關于這家店的關鍵詞,實話說,算不上新鮮,因為每一個新茶飲品牌都是這樣做的。

     

    起碼,在品牌的運營層面,我沒有找到和門頭的設計一樣,讓我眼前一亮、記憶深刻的點。

     

    這不是一家店在面臨的困境,在茶飲品牌火速扎堆出現的這大半年,有一個共性的問題正在凸顯——品牌同質性太強,缺少差異化

     


      2  


    市場不止需要一個“喜茶”?

     

    一個多月前,張希在四線小城十堰開了個茶飲店,生意還不錯,甚至剛開業一個多月就拿到了融資;可是當他籌劃著往武漢市場擴展的時候,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擺在面前——怎么做出品牌的差異化?

     

    新茶飲正在浪潮之上,三四線市場未飽和時,尚可以憑借新鮮感獲取到消費者。但當前往更廣闊的海域時,這就不管用了——水果茶、奶蓋茶、有空間、帶體驗,成熟市場上太多這樣的門店,沒有鮮明定位很容易被淹沒掉。


     ▲抹掉logo,產品看起來并沒有區別


    特別是在現象級的品牌光環之下,后來者如何占領消費者心智?

     

    我們不妨把目光放在這幾年的手機市場。這個迭代速度堪比快消品的領域,經過持續的洗牌,分化出了不同的需求。


    關注國內的手機廠商你會發現,他們做了足夠的市場細分,比如:

     

    華為在通信領域的優勢及自主創新的認同感深受商務人士喜愛;


    小米通過高性價比和高參與感,積累了相當一部分發燒友用戶,為其平臺化發展打下基礎;


    錘子手機的“情懷”一詞,配合其面向“文藝青年”的手機定位契合度很高;


    而深耕渠道的oppo和vivo,不但很早就開始在“拍照”、“音樂”功能上做定位,不久前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閃充更顯出功能化細分的程度;


    還有以美圖秀秀起家的美圖公司,手機賣點更細節在了“自拍”與美顏技術上……

     

    如今手機的消費門檻不再那么高,更換的頻次開始提升,消費者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這種變化可能關乎時間、關乎地點、甚至關乎心情,而品牌做的,是當他們有一個新需求時,能第一時間想到你。


    ▲根據市場需求做細分

     

    手機領域尚且如此,對于決策成本更低的茶飲消費,隨機性會更強,市場不止需要一個“喜茶”。



      3  


    差異化,是品牌獲取認知的關鍵一步

     

    在新茶飲行業競爭中,“差異化”或許是品牌突圍的核心。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首因效應”,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的交往關系有著顯著的影響。放在零售行業,能給消費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容易產生于你與其他品牌不一樣的部分。

     

    差異化的角度哪里找?這里有一些行業里出現的思路,看看能不能給你一些啟發——

     

    • 尋找“模式上”的差異

     

    在奶蓋茶火得沒邊兒的時候,今年初,奈雪の茶憑借“茶+軟歐包”模式進入大眾消費視野。這種新組合,相比單純賣飲品的模式來說,有效提高了客單價,能適配更多的消費場景、提高消費頻次。

     

    茶飲品牌“茶那兒”將線上商城與線下體驗店相結合,門店中融合有茶飲、素食、服飾等多個品類,打造一種以茶為載體的生活方式,而收費方式上,新穎地采用時間計費。


    ▲茶館模式的差異化

     

    • 在“人群”上找差異

     

    各種消息里,新茶飲是賣給年輕人的,但究竟是什么年齡的,什么身份的呢?其實很籠統。

     

    于是,在年齡上,有品牌區分“18—25歲”,“26—35歲”兩個階段,用兩種打法;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對茶飲的甜度、溫度、口感、呈現方式上往往是不同的,品牌就會對此作出相應的細分。

     

    還有關注人群身份的,比如:Teasoon看上的是寫字樓里的白領——店開在寫字樓附近,設計風格打造品質感,茶產品上主推原葉茶,去形成品牌的獨特記憶點。

     

    • 在“產品”上找差異

     

    記得3月份,上海展會上,一臺臺透明的、高高立在臺子上的冷泡茶器引起了不少人的圍觀。

     

    而有品牌不僅看,還很快行動了。目前在上海開了6家店的樸茶,主打的就是冷泡茶——基底茶通過冷泡技術獲得,澀味會不太明顯。

     

    最近,一個叫詮茶的新品牌,以花草茶切入,以健康為定位,將每一款花草茶詮釋出對應的健康功能,打造出了一套茶飲料(快飲)+禮品茶(包裝)+花草茶(散裝)+定制茶(會員)的產品體系。


    ▲售賣不同的茶產品

     

    “差異化”說來是伴隨著品牌各個階段的命題,不過要注意的是,尋找品牌差異化的前提,應該是建立在對自身資源和優勢的把握,與對市場需求清晰的了解之上的。

     

    “差異”本身不能視為優勢,當品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首因效應”積極作用產生市場引爆點時,才會成為品牌獨一無二的優勢。


    — End —


    統籌:咖sir  | 編輯:忽而 

    本文為咖門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 | 微信:mengmeng47846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9662.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0月30日 07:24
    下一篇 2017年10月30日 08: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