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茶店點單的那一刻,才真的發覺自己書讀少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瞬間:


    站在奶茶店點單的那一刻,突然對自己產生了懷疑——都是漢字的菜單為什么就是看不懂呢?

     

    是自己讀書太少,還是奶茶店的“包裝”已經上升到了考驗消費者知識儲備的地步?


    咖門|楊彎彎,發自上海



      1  


    “怕了怕了,沒文化是點不了奶茶了”


    我的好友C小姐在國慶快要結束的某天,發了一條微信給我,說:“怕了怕了,現在沒文化是點不了奶茶了”。

     

    我回了一個問號過去,她丟過來一張圖,是她拍的有點糊的菜單,緊接著是三條59秒的語音消息。

     

    大意是,她去一家茶飲店喝東西,卻被菜單難倒,菜單上的字拆開她都認識,合在一起她卻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比如某款叫做開普敦迷霧的單品。


    ▲簡直是覆上了一層迷霧的奶茶名字

     

    “你沒有和店員確認一下是什么,你就點了?”

     

    “我有,但是我覺得和我想象出來的不一樣。”C小姐用委屈巴巴的語氣回復我。

     

    雖然那張菜單上的產品名下面,寫了這款飲品的成分,但這并沒有改變讓C小姐一頭霧水的情況。

     

    “可能我太沒喝過什么好東西了吧,學習了!”最后她自嘲道。

     

    C小姐的話語中多少有一點不滿的夸張情緒,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簡單的一個菜單,卻讓顧客經過琢磨和確認,也不見得能看懂。

     

    這是消費者沒得挑了,還是品牌們飄了? 

     


      2  


    論“菜單說人話”的重要性

     

    如果現在茶飲店的菜單分成兩派,那么——


    看不太懂派:
    “太有文化了”


    劃重點:這一類別的名字,以一些“新茶飲”品牌為代表,主要走的是高級感路線,需要顧客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  


    像前面提到的“開普敦迷霧”的這家茶飲店,同時還有類似“絲綢之路”這樣的名字。


    一出來就覺得很高級、很與眾不同是不是?但我想店員沒少聽到:“這個是什么?”的顧客問題吧,會不會有人覺得是來自敦煌的原葉沖泡的呢?


    ▲這讓人怎么點??


    茶顏悅色的產品名之前也被吐槽過:“有點復雜了”。比如其最紅的單品:幽蘭拿鐵。


    很多被咖啡馴服的顧客,估計首先聯想到的是咖啡中的“拿鐵”,沒喝過的人真的很難立刻get到。  


    簡單明了派:
    起名的方式簡單點


    劃重點:直白明了,直接告訴你杯里有什么。

     

    布丁奶茶、珍珠奶茶、紅豆奶茶、奶蓋烏龍茶……


    像CoCo都可、快樂檸檬、貢茶這些“老牌戰隊”,菜單走的都是比較簡單明了的路線。


    只要不是一個“奶茶新人”,走進這些店里,立刻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在心里對其有個預判。


    ▲既要吸睛的名字,后面還加了解釋來獲取認知

     

    當然,不是所有新茶飲品牌都在“劍走偏鋒”,像喜茶,奈雪の茶、樸茶等,起名都還是樸實的路線。


     例如像霸氣車厘子,芝士芒芒,巧克力三重奏等,這些都是在加入了修飾之后,保持了原有產品的基礎描述。


    可以理解,激烈競爭之下,品牌想要通過一種“特別感”來圈粉,但當代價是讓顧客站在收銀臺前左思右想,滿臉尷尬時,就有點舍本逐末了。

     

    “現在不是流行性冷淡嗎?有些菜單可能有點過于熱情了。”

     

    C小姐如是說。


     

      3  


    取名字,看看這幾個思路

     

    當我們討論用戶體驗,絕不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空間多大、桌椅多新、服務員腰彎到多低、會不會給客人重新做一杯……

     

    更多細節上的體貼才更溫柔,比如簡化顧客的決策過程,幫顧客減少點單的時間成本,讓他們能放松地“無腦享受”。


    ▲想當然地找一些小套路,但消費者認么?

     

    產品起名如何才算是合格?采訪總結了幾位業內人士的觀點:


    1.比好聽更重要的是“好識”


    當你吐槽著“螞蟻上樹”這樣的菜不知道是什么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奶茶菜單也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名字當然要好聽,但也要保證通俗感并與產品有關聯性 。


    即使是有空間的茶飲店,也常常是點好之后,再入坐體驗。如果產品的命名不夠明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溝通成本,也會給用戶造成“麻煩”的體驗感。


    2.讓顧客在點產品時能產生一定故事化聯想,效果更佳

      

    比如先賦予產品一個獨特的寓意,然后加入水果的詞,最后是基底茶的描述,比如:青郁芒芒烏龍茶。這樣在一款六個字的產品名上,就會把商家想提煉的特色和原本產品的基礎表達出來。  


    這樣的產品命名方法論讓消費者易懂,也增添了一部分傳播價值。


    3.具備認知和傳播基礎后,尋找自己的風格


    “滿杯XX”,“霸氣XX”,分別是喜茶和奈雪の茶每次推新品起名字的慣用結構。


    XX代表的就是加入的水果名。“滿杯”、“霸氣”則能很直觀地帶來產品“分量十足”的感知。


    由此形成一個系列,一方面容易讓顧客對品牌產生進一步認知,加深印象和期待值;而下次系列再出新品也不用糾結了不是?


    ▲產品名也是加深顧客印象的一部分


    4.別照搬“別人家名字”混臉熟,消費者不傻


    人家“滿杯XX”、“霸氣XX”,那些水果名都懶得換直接照搬的;人家“奶茶三兄弟”,那些非要來個“三姐妹”的。連產品名字都模仿,是不是太缺乏夢想了?  


    硬生生照搬別人家名字,尤其是具有人家品牌特色和風格的,即使產品本身味道口感都是上乘,消費者的印象也很可能因為名字而減分,畢竟模仿來的,逃不開一個“像”字。



      4  


    消費者看菜單,商家關注產品結構


    在展現起名功底之前,品牌不妨問一下自己,自家產品的分析做好了么?哪些是招牌拿手的、哪些是賺人氣的、哪些是利潤高的、哪些與庫存動態掛鉤?


    去思考它們在菜單上的主次位置、呈現方式、以及淘汰機制。

     

    而那個漂亮而有距離感的名字,可能讓顧客體驗打折不說,也很難達到理想中“記憶點”“差異化”的效果——


    畢竟這種呈現在外的顯性要素,太容易被復制。

     

    菜單的花樣百出不是壞事,但也不要太over,如果賣的是奶茶,就不要用毛姆來對話了。


    你去奶茶店點單時,有沒有遇到什么尷尬的經歷,一起留言分享啊~


    — End —


    統籌:咖sir  | 編輯:忽而 

    本文為咖門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 | 微信:mengmeng47846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9686.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0月18日 06:47
    下一篇 2017年10月18日 07:4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